1941年的克里特不僅是德國傘兵的墓地,也是「容克大嬸」的墳場

2021-05-23     崎峻戰史

原標題:1941年的克里特不僅是德國傘兵的墓地,也是「容克大嬸」的墳場

(溫馨提示:本文約5200字,配圖2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1年5月20日,德軍發動代號「水星」的戰役行動,對克里特島實施大規模空降突襲,經過十三個晝夜的激戰占領全島,達成目標。然而,德國人贏得的是一場皮洛士式的勝利,付出了6000餘人的傷亡代價,其中大部分是精銳的 傘兵,損失之慘以至於 希特勒從此禁止任何大規模的空降作戰, 克里特之戰也因此被稱為「德軍傘兵的墳墓」。除了傘兵部隊之外,德國空軍的運輸機部隊同樣在克里特戰役中蒙受重創,在這場倉促發動的作戰中,德軍運輸機部隊面臨的困難和遭受的苦難堪比在地面血戰的傘兵,數以百計的Ju 52化為破碎的鋁片和燃燒的殘骸,被埋葬在這座島嶼的群山碧海之中……

克里特戰役結束後,德軍傘兵在墓碑前悼念戰友。

「水星」行動

德意聯軍於 1941年4月入侵 巴爾幹半島,旨在確保軸心國對 東南歐的控制權,掩護即將開始的「巴巴羅薩」行動的側翼。4月底,德軍占領希臘陸地部分,大英國協軍隊及希軍殘部從海路撤往埃及和克里特島。從 地中海戰區的全局而言, 馬爾他島的戰略價值比克里特島更高,但在德軍戰略重心東移蘇聯的背景下,克里特島作戰獲得了優先權。對克里特島的進攻只有兩棲登陸和 空降作戰兩種選擇,由於 英國地中海艦隊依然掌握著島嶼周邊的制海權,空降突襲就成為首選方式,已經在 挪威、丹麥、 荷蘭、比利時取得成功經驗的德軍傘兵部隊自然擔綱主力。

1941年4月27日,占領希臘雅典的德軍部隊在著名的衛城遺址升起軍旗。

「水星」行動將由亞歷山大·勒爾大將指揮的德國空軍第4航空隊組織實施,庫爾特·斯圖登特中將的第11航空軍負責發起空降突擊,沃爾夫拉姆·馮·里希特霍芬上將的第8航空軍將提供空中掩護和火力支援。德軍計劃投入2.2萬 兵力,包括1萬名傘兵和1.2萬名陸軍部隊,除7000人計劃海運抵達外,其餘1.5萬人都需要利用運輸機和 滑翔機空降目標,同時部隊著陸後的後勤補給也依賴 空運,因此「水星」行動實施的首要條件就是集結大量的運輸機保證空運行動的進行。為此,德國空軍在1941年5月初將運輸機部隊主力向巴爾幹半島集中,包括第1、2、3特別轟炸機聯隊的10個運輸機大隊,總共502架Ju 52和約100架DFS230滑翔機用於此次作戰。

克里特戰役的兩位指揮者第4航空隊司令勒爾(左)和第8航空軍軍長馮·里希特霍芬(右)。

即便如此,德軍現有的運輸機仍然不足以將全部兵力一次性投送到戰場,每架Ju 52隻能搭載12~13名傘兵,所有運輸機一起出動最多只能運送6000人,因此在最理想的條件下也需要分三個批次才能將1.5萬人運抵克里特島。針對運力不足的狀況,結合克里特島狹長多山的地形特點,德軍制定了多波次多點突擊的作戰方案: 空降部隊將分為西、中、東三個集團,對馬萊邁、干尼亞、羅希諾姆和 伊拉克利翁實施突襲,首先奪取當地機場和港口,為後續部隊抵達創造條件;在作戰首日將實施兩波空降,上午由西集團和中集團一部進攻馬萊邁和干尼亞,下午由中集團一部和東集團進攻羅希諾姆和伊拉克利翁;次日,集中 飛機將第二梯隊空運上島,鞏固陣地,擴大攻勢,同時運送物資補給,保障作戰。

「水星」行動的進攻計劃及克里特戰役的作戰形勢圖。

倉促備戰

對德國人而言,「水星」行動最大的不利因素在於時間,因為德軍最高統帥部已經確定將在6月發動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因此巴爾幹方向的作戰必須在6月之前結束,以免影響對蘇作戰的準備工作。「水星」行動起初計劃在5月15日實施,後來因為物資儲備不到位而推遲到5月18日,最後確定在5月20日。就算這樣,第11航空軍從5月1日接到作戰預令,進入戒備狀態到作戰開始,也只有20天準備時間,不可謂不急迫。不到三周的時間對於籌劃如此複雜的作戰行動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德軍的備戰工作難免出現漏洞,特別在情報方面,直到戰鬥打響德軍都未能了解島上守軍的確切實力和布防情況。德軍情報部門預計守軍至多有1萬人,實際上多達4.2萬人,這意味著首批著陸的部隊將面臨1∶3甚至1∶4的絕對劣勢,為此後的慘勝埋下伏筆。

德國空降部隊創建者斯圖登特將軍在檢閱傘兵部隊。

運輸機部隊雖然不必直接參與地面戰鬥,但在備戰階段相比傘兵部隊要面對更多的難題。一部分參戰部隊此前曾參加巴爾幹半島的作戰行動,比如4月26日約200架Ju 52空投了2個傘兵營,試圖奪取 科林斯運河上的 橋樑,然而這次突襲功敗垂成,橋樑依然被炸毀了,並對此後「水星」行動的準備造成了阻礙。這些剛結束作戰的單位無論人員還是裝備都不在最佳狀態,亟待休整,一些飛機在超負荷運作後機身和引擎都需要維修。因此,在5月1日接到備戰指示後,數百架Ju 52並未飛向希臘南部的前進機場,而是背道而馳,向北返回位於德國、奧地利和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的幾十處飛機維修基地接受維護保養。在後方單位加班加點地趕工後,有493架Ju 52於5月15日在希臘南部集結待命,其中一些飛機還帶著焊痕和補丁。

科林斯運河及橫跨其上的橋樑,德軍曾發動空降突襲試圖奪取該橋。

當運輸機部隊風塵僕僕地開赴希臘南部海岸,他們沮喪地發現了這個國家為數不多的帶有鋪裝 跑道的機場已經被 轟炸機部隊占用了,運輸機只能使用設施簡陋的土質跑道機場,新開闢的簡易機場,或者乾脆是平坦的田野和鄉間土路!第2特別轟炸機聯隊聯隊長呂迪格·馮·海金上校在勘察了位於托波利亞的前進機場後,向上級抱怨道:「那裡就是一片沙漠,滿載的飛機會被陷住起落架!」德軍地勤人員試圖將跑道修整得稍微平整些,卻製造了新的問題,在乾燥的氣候下會產生嚴重的揚塵,每次飛機起降都會激起漫天沙塵,甚至飄揚到近千米的空中,只有等待灰塵散去才能繼續起降,這導致兩個架次的間隔不會少於17分鐘,極大降低了航空作業的效率,也增加了引擎故障率,即便使用消防設備洒水降塵也收效不大,這個問題在整個戰役期間都困擾著德國人。

克里特戰役前夕在前線機場集結的德軍Ju 52運輸機群,注意背景中濃重的沙塵。

除了粗劣的機場條件,更讓運輸機部隊感到頭疼的問題是 燃料。如此規模的航空作戰勢必需要大量燃料,按照500架運輸機三次往返克里特島計算,將消耗65萬 加侖燃料,考慮到備份和其他消耗,至少要儲備80萬加侖。截至5月17日仍有部分燃料未能運抵,原因在於科林斯運河暫停通航。前文提及英軍於4月26日炸毀了運河上的橋樑,殘骸落入河中,堵塞了運河航道,從 義大利出發的 油輪不能通過,又不敢冒險繞行 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擔心受到英軍艦隊的攔截,唯有等待。燃料運輸的延誤是作戰時間一再推遲的原因。

克里特戰役準備階段德軍Ju 52運輸機在運送燃料。

5月17日,德國海軍的潛水員終於清除了橋樑殘骸,疏通了運河航道,油輪於次日停靠比雷埃夫斯港,燃料卸下後被裝入45加侖的油桶中,用卡車連夜運往前線機場,直到5月19日夜間仍有部分運輸機中隊還在等待燃料。當運油車隊抵達時,距離 起飛只剩下幾個小時。由於時間緊迫,連在 機場待命的傘兵都被動員起來協助加油作業,他們從卡車上卸下油桶,滾到飛機旁,再用手動泵將汽油注入油箱。在整夜忙碌後總算在拂曉前準備就緒,而勞累了一夜的傘兵們只能依靠配發的安非他命藥片使自己保持清醒,應付即將揭幕的戰鬥。

在機場集結待命的Ju 52運輸機和DFS230滑翔機,它們即將飛往克里特島。

飛蛾撲火

5月20日,在晨曦照亮愛琴海之前,希臘南部的各個機場就響起隆隆的引擎聲,數百架三發布局的Ju 52開始快速轉動螺旋槳,滑向起飛線,身後捲起如雲似霧的沙塵。當天晴空萬里,微風拂面,十分適合飛行。第8航空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在清晨時分連續兩次空襲了馬萊邁和干尼亞,壓制英軍的 高射炮陣地,為後繼抵達的運輸機群開路。然而,「水星」行動剛開始德軍就出師不利,第7航空師師長兼中集團指揮官威廉·蘇斯曼中將乘坐的滑翔機因牽引索被意外切斷而墜毀在一座小島上,蘇斯曼和他的參謀人員當場殞命,戰鬥尚未打響,傘兵部隊就失去了最高指揮官。

在飛向克里特島途中,從一架滑翔機駕駛艙拍攝的Ju 52運輸機。

上午8時,德軍運輸機群猶如一大片快速移動的烏雲逼近克里特島西北海岸,大多數運輸機穿過地面 防空炮火製造的煙雲,在預定目標上空開始空投。德軍先頭部隊乘坐滑翔機率先著陸,跟進的主力部隊則從Ju 52的機艙內躍出,一時間上千朵傘花綻放在湛藍清澈的天空中。儘管英軍早已得到警報,也做了應對部署,但目睹如同天女散花般的宏大場面依然驚愕不已,數量有限的 防空武器面對如此之多的目標難免顧此失彼,加上早上 空襲的影響,竟未能組織起有效的攔截,德軍的首輪空降基本按照預定計劃完成,有部分飛機因防空 火力的干擾或迷航錯過了著陸區。但是,傘兵在落地後立即陷入苦戰,守軍的兵力和火力都遠超預期,西集團指揮官邁因德爾少將在戰鬥之初就身負重傷,群龍無首的傘兵們只能各自為戰,不要說攻占目標,能否自保都很值得懷疑了。

德軍Ju 52運輸機群在目標上空投放傘兵的場面。

這幅彩繪表現了克里特戰役中著陸的德軍傘兵與英軍展開激戰的場面。

第一波次的運輸機於上午9時到10時陸續返回出發機場,僅有7架飛機未能返航,損失率為1.4%,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這讓德軍指揮部產生了進展順利的錯覺,但第二波次空降的組織卻出現了混亂。各個機場在加油、重新裝載部隊和清理跑道上耗費了太多時間,或多或少地發生了延誤,未能按計劃在13時之前做好起飛準備,而時值午時,揚塵的影響較清晨更甚,延長了起飛時間,導致各個中隊未能組成統一的大編隊同時飛抵目標,只能以多個小編隊零星地進入戰場,而第二波空降的目標相比第一波次距離更遠,增加了導航難度,為守軍從容應對、各個擊破提供了機會。

在克里特戰役中德軍運輸機群在伊拉克利翁地區空投,畫面中央可見一架被擊中的Ju 52向地面墜落。

克里特島上由英軍炮手操縱的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周圍是守衛的希臘士兵。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通信不暢,負責支援的第8航空軍對於運輸機部隊的行動延遲並不知情,依然按照計劃在15時對羅希諾姆和伊拉克利翁展開空襲,掩護戰鬥機因為燃料限制在16時15分之後就被迫返航,而大多數運輸機卻在這個時間之後抵達目標空域,在失去保護的情況下強行空投,而當天最後一批運輸機遲至傍晚18時才到達!起飛延誤,編隊失調,協同脫節,以及英軍的全面戒備,所有這些因素使得20日下午的第二波空降淪為一場災難,運輸機損失陡增,在羅希諾姆有7架飛機在被擊傷後墜毀或迫降在島上,另有數架飛機渾身帶火地衝進海里,在伊拉克利翁至少有8架飛機被防空炮火擊落,英軍的博福斯輕型高射炮對低空飛行、機體脆弱的Ju 52造成了很大殺傷,在飄散的降落傘之間不時點綴著幾道飛機墜落留下的黑煙……

這兩幅照片是一架Ju 52被擊中並墜地爆炸的連續鏡頭,可見另一架Ju 52正在投放傘兵。

當5月20日日落時分,「水星」行動已經瀕臨崩盤邊緣,所有攻擊目標均未奪取,傘兵部隊被孤立分割,傷亡慘重,運輸機部隊也遭受相當的損失,前線匯總的不利戰況信息令德軍指揮部開始懷疑進一步空投兵力是否明智。

參加克里特戰役的Ju 52運輸機側視圖,機身上塗繪了偽裝迷彩。

鋼鐵安妮

5月20日的夜晚可能是斯圖登特軍旅生涯中最難熬的一夜,他徹夜無眠,心急如焚,對著地圖苦思對策,而轉機在不經意間出現了。由於通信中斷又遭遇傘兵的猛烈攻擊,守衛馬萊邁機場的紐西蘭指揮官誤判形勢,放棄了機場南側的107高地,將這處重要制高點拱手讓給德軍。這個消息令斯圖登特為之一振,通過研究地圖發現利用高地的遮蔽飛機可以避開守軍的視線在機場西側邊緣降落。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斯圖登特命令一名參謀搭乘一架Ju 52連夜飛往克里特島,在5月22日黎明前成功降落在馬萊邁機場西側,於是他決定改變計劃,在作戰次日全力增援西集團,鞏固馬萊邁機場的橋頭堡,打開進攻的突破口!

一架Ju 52在前線機場裝載給養準備飛往克里特島。

5月22日上午8時,6架Ju 52迎著晨光降落在馬萊邁機場的跑道上,為精疲力盡的傘兵們帶來急需的彈藥、食品和藥品,並在返航時帶回了包括邁因德爾少將在內的一批重傷員。在這次嘗試得手後,越來越多的Ju 52滿載著增援部隊和裝備物資向馬萊邁飛來,構成一條維繫「水星」行動活力的空中動脈,寄託著德軍反敗為勝的希望。

在克里特戰役期間Ju 52投放傘兵的近距離鏡頭。

隨著天色大亮,飛臨馬萊邁上空的德軍運輸機面對的風險每時每刻都在增加,儘管失去了107高地,但機場依然處在英軍的火力射程內,每一架Ju 52在降落和起飛過程中都將經歷防空炮火的洗禮,而卸載工作也在不斷下落的迫擊炮彈和 機槍火力下緊張進行。威脅不僅來自地面,也出現在空中,英軍 「颶風」戰鬥機掛載副油箱自埃及遠道而來,竭盡全力為守軍提供支援,而飛行速度緩慢、自衛火力貧弱的Ju 52是英軍飛行員最優先攻擊的目標,在敏捷的「颶風」面前,「容克大嬸」是全無招架之力的。英軍「布倫海姆」轟炸機也不時臨空投彈,在跑道和機場周邊留下一處處彈坑。

這幅照片由空襲馬萊邁機場的英軍轟炸機拍攝,左側可見炸彈爆炸的煙雲,機場跑道附近有多架損傷的Ju 52。

儘管危險重重,綽號「鋼鐵安妮」的Ju 52及其機組成員在克里特戰役最關鍵的一天的確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堅韌頑強地穿梭在布滿天空的火網中,將後續部隊和給養物資源源不斷地送達前線,又將急需治療的傷員救出虎穴。每一次起降都是與死神爭分奪秒的賽跑,飛機降落後士兵們要在70秒內全部出艙,物資也要儘可能快地推出艙門,在此期間引擎保持運轉,一旦卸載完畢飛行員就會馬上起飛,再度頂著炮火爬升返航。並不是所有的飛機都能幸運地完成火線起降的全部流程,那些在降落或卸載時受到損傷無法復飛的飛機將被立即推到一旁,為後繼飛機騰出跑道。當這一天結束時,馬萊邁機場邊緣已經堆積了不下20架運輸機的殘破軀體。同日,還有部分運輸機飛往形勢更加兇險的羅希諾姆和伊拉克利翁地區,竭盡所能地為傘兵們送去增援,一些受傷的飛機迫降在海灘上,以保存貨艙內的物資。

克里特戰役期間馬萊邁機場的航拍照片,可見機場周圍聚集了數十架Ju 52。

在馬萊邁機場強行降落時被英軍炮火毀傷的Ju 52。

下午17時,作為第二梯隊的第5山地師的一個加強營終於乘坐運輸機抵達馬萊邁,這支生力軍的加入使德軍完全控制了馬萊邁機場,從而在克里特島上站穩了腳跟,而在5月22日又有另外三個山地營空運馬萊邁。當行動遲緩的英軍向馬萊邁機場發起反擊時,他們發現對手已經換成了精神飽滿、裝備精良的德國山地部隊,他們的攻勢也無功而返。當5月21日夜幕降臨時,儘管戰況依然膠著,第11航空軍卻報告稱危機已經過去,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德國人傾斜。

增援克里特島的德軍山地部隊在機場集結,等待登機。

結語

通過Ju 52不計犧牲的頑強空運和第8航空軍卓有成效的航空壓制,德軍在克里特島上逐漸占據優勢,轉守為攻。英軍於5月27日被迫撤退,這場血腥的戰役於6月1日宣告結束。對於德國空軍而言, 征服克里特島是一場充滿苦澀的勝利,在那份令人心痛的損失清單上,不僅有數千名訓練有素、勇猛果敢的精英傘兵,還有超過400架飛機及其空勤人員。運輸機部隊的損失尤其觸目驚心,在參戰的近500架Ju 52中有143架損毀,8架失蹤,120架嚴重受損,85架輕傷,受損率高達70%!這是自戰爭開始以來德軍運輸機部隊遭受的最為沉重的打擊,這場慘烈戰役的一個直接後果是,當「巴巴羅薩」行動在22天後拉開戰幕時,德國空軍只剩150架運輸機可以用於東線戰場,而對於在交通設施落後的蘇聯境內狂奔的德軍而言,空運能力的削弱無疑將在後勤補給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在克里特島上迫降的2架Ju 52,在這次戰役中德軍損失了151架Ju 52,運輸機部隊可謂元氣大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wW6qHkBTyfyRS9wWV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