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t坦克做不成主角當配角,萬能底盤改啥都行,比主角還紅

2021-04-18     崎峻戰史

原標題:38t坦克做不成主角當配角,萬能底盤改啥都行,比主角還紅

38t坦克做不成主角當配角,萬能底盤改啥都行,比主角還紅

(溫馨提示:本文約5100字,配圖4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2年初,德軍開始將Pz 38(t)坦克從一線裝備中淘汰,同時積極挖掘其底盤的改裝潛力,並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裡基於38(t)底盤設計、生產了型號多樣、數量可觀的各式變型車,充實了戰爭中後期德軍裝甲部隊的力量。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介紹了「貂」I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情況,本文繼續介紹由38(t)底盤發展而來的自行火炮、自行高射炮及偵察坦克系列。

「蟋蟀」自行火炮

德國陸軍對於步兵部隊的炮火支援非常重視,在步兵團建制內裝備2門150毫米sIG 33型重型步兵炮,負責為步兵提供重炮火壓制和攻堅火力,該型火炮發射38公斤高爆彈,最大射程達4700米,威力十足,但重量達1800公斤,在牽引機動時相當笨重,難以跟上摩托化部隊的作戰節奏,在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中就暴露出行動遲緩、支援延誤的問題。為此,德軍在波蘭戰役後採取措施提高重型步兵炮的機動能力,嘗試利用坦克底盤開發自行版本,最初的成果就是基於I號及II號坦克底盤改裝的「野牛I/II」型自行火炮。這兩種輕型坦克底盤承載能力有限,搭載重型火炮頗為吃力,雖然在法國戰役和北非戰場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性能並不令人滿意,因此德軍在1942年初要求利用Pz 38(t)底盤研發新型自行火炮。

正在射擊的150毫米sIG 33型重型步兵炮,該炮是德國步兵團編制內最重型的支援火器。

這幅彩繪再現了1940年5月法國戰役期間的「野牛I」型自行火炮。

針對軍方的要求,BMM工廠吸取了之前改裝的經驗教訓,提出在原有坦克底盤基礎上設計一種新型底盤,以適應自行火炮的性能特徵和作戰需求,這就是動力艙中置的M型底盤。不過,新底盤的開發需要時間,直到1943年初才基本成熟,而且優先用於自行反坦克炮(即「貂III」)的生產,所以BMM工廠以現有的H型底盤為基礎推出一款過渡車型,先行投產,待M型底盤供應寬裕後再生產定型版本。原型車於1942年10月完成,正式生產遲至1943年2月開始,德軍為這種新型自行火炮取名「蟋蟀」,官方編號為Sd.Kfz 138/1型,根據底盤不同又分為H型和K型兩個子型號。

在BMM工廠生產線上組裝的「蟋蟀」H型自行火炮。

「蟋蟀」H型以H型底盤為基礎改造而成,依然採用發動機後置的傳統布局,相比之前的坦克底盤更換了新型引擎,功率提高到150馬力,以便在負荷增加的情況下保持機動性。「蟋蟀」H型在原坦克炮塔位置設置火炮戰鬥室,在車體前部中央安裝一門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圍繞火炮使用數塊裝甲板鉚接成一個全包圍結構、形似浴盆的裝甲圍壁,其覆蓋範圍相當大,前部將駕駛員席也包括其中,後部延伸到接近車尾的位置,將火炮和全部車組成員都置於裝甲保護下,但頂部敞開,可搭設帆布車篷。車體正面裝甲為50毫米,戰鬥室正面裝甲為25毫米,側面為15毫米,後面為10毫米。

「蟋蟀」H型自行火炮的右前(上)及側面照片(下),可見戰鬥室裝甲圍壁面積很大。

「蟋蟀」H型為四人車組,包括車長、駕駛員、炮手和裝填手,其中駕駛員在車體前部右側,座席前方和右側的圍壁上開設了觀察孔,取消了車首機槍,其餘三人位於戰鬥室內。在車體首上位置安裝一個H型行軍固定鎖,火炮炮管下方設有一個帶有彈簧結構的擋板,可以隨著火炮仰角增大而抬升,以遮蔽戰鬥室正面的開口。「蟋蟀」H型可攜帶15~18發炮彈,大部分置於裝甲圍壁內的彈槽中,少量保存在車體內,隨車還配有1挺MG 34機槍作為輔助武器,備彈600發。「蟋蟀」H型戰鬥全重達11.5噸,機動能力有所下降,公路速度35公里/小時,最大行程190公里。由於火炮位置靠前,車體前重後輕,在行駛時平衡性不佳,尤其在越野時容易前傾失衡,這是該車的主要缺陷。

「蟋蟀」H型的正面照片(左)火炮呈大仰角狀態,後方照片(右)顯示了戰鬥室內部的布局。

「蟋蟀」K型使用了重新設計的M型底盤,發動機艙轉移到車體中部,戰鬥室後移到車體後部,布局更為合理,由於火炮位置偏後,整體平衡性明顯改善。「蟋蟀」K型的車體造型與貂III系列的Sd.Kfz 138 M型非常相似,車體正面採用大傾角設計,裝甲厚度20毫米,戰鬥室採用頂部敞開的馬蹄形裝甲圍壁,後部設起倒式擋板,戰鬥室正面裝甲15毫米,側面及後面為10毫米。火炮炮管下方仍設大型彈簧擋板,可以在大仰角射擊時封閉戰鬥室正面開口,保證防禦效果。「蟋蟀」K型車組構成與H型相同,駕駛員在車體右前部的駕駛艙內,其餘三人在後部戰鬥室內,攜彈量、武器配置及機動能力均與H型相仿。

「蟋蟀」K型自行火炮的左前(上)及側面照片(下),戰鬥室移至車體後部。

「蟋蟀」K型的正面照片(左)火炮呈大仰角狀態,後方照片(右)顯示了戰鬥室內部的布局。

行軍中的「蟋蟀」H型自行火炮,屬於第4裝甲師第12裝甲擲彈兵團第9連。

1944年在義大利戰場作戰的「蟋蟀」H型,車體周圍進行了嚴密的偽裝,但為了拍照特意露出了車體側面的暱稱。

「蟋蟀」H型自行火炮的彩繪,注意車體側面掛著一支MP 40衝鋒鎗。

「蟋蟀」主要裝備德軍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的重型步兵炮連,配合裝甲擲彈兵團作戰,每連編有6輛自行火炮,戰地照片顯示存在一支部隊混裝H型和K型的情況。「蟋蟀」自行火炮的問世大幅提升了150毫米重型步兵炮的機動性和反應速度,可以為裝甲擲彈兵提供迅速有效的火力支援,深受好評,在除北非戰場外的各條戰線上表現活躍,不過由於防護較差,倖存的車輛很少,目前僅有一輛「蟋蟀」K型保存於美國阿伯丁武器博物館。

進入射擊陣地的「蟋蟀」自行火炮群,近處是一輛K型,後方則是兩輛H型。

「蟋蟀」K型戰鬥室近照,4名炮組成員正在操炮,看起來十分擁擠,注意後部擋板上的待發炮彈。

今日保存在美國阿伯丁武器博物館內的「蟋蟀」K型自行火炮。

38(t)型彈藥運輸車

「蟋蟀」自行火炮列裝後,前線部隊很快就發現該車的一個弱點,攜彈量太少,按照2~3發/分的戰鬥射速只能維持6~9分鐘就要啞火,難以持續輸出火力,不利於長時間作戰,因此必須有彈藥運輸車伴隨作戰,隨時補充炮彈,保持壓制力度和摧毀效果。對於彈藥運輸車這類輔助車輛,德軍缺乏統一的標準設計,很多情況下利用現有車輛臨時改裝,而從後勤便利性考慮,彈藥運輸車與搭配的自行火炮的底盤相同或近似最為有利,因此部分前線部隊將淘汰的Pz 38(t)坦克拆除炮塔和部分內部設備後直接改造成彈藥運輸車,裝備「蟋蟀」自行火炮部隊。

1942年底在史達林格勒前線利用38(t)坦克改裝的彈藥運輸車。

38(t)坦克改裝的彈藥運輸車的拆毀,只是將坦克炮塔拆除,並無特殊設計。

根據前線部隊的反饋,BMM工廠著手設計「蟋蟀」專屬地補給車輛,即38(t)型彈藥運輸車,其總體設計、車體結構和裝甲防護與「蟋蟀」K型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拆除了火炮,將戰鬥室改為彈藥艙,增設了彈藥架,最多可以攜帶40發炮彈,在滿載狀態下全重近12噸,因此機動性方面也與「蟋蟀」相近。38(t)型彈藥運輸車的車組僅為2人,即駕駛員和車長,在進行補給作業時兩人利用車載的簡易搬運工具將炮彈轉移到戰鬥車輛上。除了為「蟋蟀」補充彈藥外,該車也可為其他戰鬥車輛提供後勤保障。比較特別的是,38(t)型彈藥運輸車在必要情況下還能轉換成自行火炮狀態,BMM工廠提供了改裝套件,如果有可用的150毫米火炮,前線維修部隊可以利用套件將其安裝到彈藥運輸車上,從而獲得額外的自行火炮,補充戰鬥損失。38(t)型彈藥運輸車在1944年1月到5月間製造102輛,在標準編制下6輛「蟋蟀」配備2輛彈藥運輸車。

基於「蟋蟀」K型自行火炮底盤改裝的38(t)彈藥運輸車。

38(t)彈藥運輸車的正面(左)和後方(右),可見正面的火炮開口被封閉,戰鬥室內增設了彈藥架,在必要時可以加裝火炮,轉換為自行火炮狀態。

38(t)彈藥運輸車的彩色側視圖,基本上等於拆除火炮的「蟋蟀」K型。

38(t)型自行高射炮

進入戰爭中期,德國空軍漸漸失去對戰場制空權的掌握,使德軍地面部隊的防空形勢愈發嚴峻,尤其是裝甲部隊時常受到敵方飛機的重點關照,亟需提升野戰防空能力。根據戰況變化,德軍先後利用半履帶牽引車和I號坦克底盤改裝了幾款自行高射炮,作為裝甲部隊的機動防空手段,但它們都存在防護薄弱,生存性差的缺點。1943年夏季,德軍開始研發基於IV號坦克底盤的自行高射炮,因為技術問題進度拖沓,而前線對此類武器的需求十分迫切,於是根據希特勒在1943年10月的指示,BMM工廠在Pz 38(t)底盤基礎上設計一款自行高射炮,填補IV號系列車型服役前的空缺,這就是38(t)型自行高射炮的由來。

彩繪:德軍利用SdKfz 7型半履帶牽引車加裝四聯裝20毫米機關炮改裝的自行高射炮。

利用I號坦克底盤改裝的I號自行高射炮(右),安裝一門20毫米機關炮。

為了節省時間,BMM工廠直接照搬了「蟋蟀」K型自行火炮的總體設計,包括底盤結構、動力系統和行走裝置均原封不動地保留,僅對戰鬥室進行了重新設計。由於同樣採用動力艙中置的M型底盤,38(t)型自行高射炮的戰鬥室也位於車體後部,車體上部構造加寬,與履帶外緣齊平,在其上安裝了呈傾斜造型的八邊形裝甲圍壁,其中側面和後面向外突出,以儘可能增加戰鬥室內部空間,便於炮組成員操縱,但依然十分擁擠。值得注意的是,裝甲圍壁上半部採用活動翻板設計,利用鉸鏈可以放倒,從而為火炮提供360度全向水平射界,便於攻擊低空飛行的敵機或打擊地面目標。38(t)型自行高射炮的裝甲防護相當單薄,車體正面最厚處為15毫米,戰鬥室裝甲厚度僅為10毫米。38(t)型自行高射炮全重9.8噸,長4.61米、寬2.15米、高2.25米,最大公路速度為42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00公里。

38(t)型自行高射炮的左前(上)及側面照片(下),利用「蟋蟀」K型底盤改裝而成。

38(t)型自行高射炮在戰鬥室中央安裝一門帶有防盾的20毫米Flak 38型機關炮,是二戰德軍使用最普遍的輕型防空武器,最大射速480發/分,戰鬥射速180發/分,對空有效射程2200米,對地最大射程5800米,使用20發彈匣供彈,仰俯和旋迴均靠手動,仰俯角度為-5~+90度,具有360度全向射界,但只有在上部擋板放倒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平射。除了對付飛機外,20毫米炮也適於打擊步兵、非裝甲車輛或輕裝甲目標。38(t)型自行高射炮攜帶1020發炮彈,備用彈匣置於戰鬥室內壁的儲彈架上,車上沒有配備輔助武器,車組成員隨身攜帶衝鋒鎗和手槍自衛。38(t)型自行高射炮配有4~5名成員,包括駕駛員、炮手、無線電員和1~2名裝填手,由炮手或無線電員兼任車長,除駕駛員位於車體右前部的駕駛艙外,其餘人員均在戰鬥室內。

從左上方拍攝的一輛38(t)型自行高射炮,可見部分戰鬥室上部擋板已經被放倒。

這兩幅戰地照片顯示了同一輛38(t)型自行高射炮在戰鬥室上部擋板豎起(上)及放倒(下)的不同狀態。

1944年4月,德軍組建了數個裝甲防空排,每排裝備12輛38(t)型自行高射炮,配屬給數個裝甲師,包括黨衛軍第9、10、12裝甲師、陸軍第2裝甲師等。有84輛38(t)型自行高射炮部署在西線,48輛部署在義大利,其餘車輛用於訓練,也有資料顯示少數車輛在東線作戰。大部分38(t)型自行高射炮都在諾曼第戰役中遭到損失,面對盟軍「颱風」和P-47的凌厲攻擊,單門20毫米炮的威力明顯不足,裝甲也很薄弱,防空效能欠佳,但對付地面軟目標非常有效。38(t)型自行高射炮最主要的缺陷是需要釋放上部擋板才能獲得充足的射界,往往使其失去最關鍵的反應時機。目前世界上僅有4輛38(t)型自行高射炮存世,都是從諾曼第戰場上回收修復的。

1944年6月在諾曼第前線作戰的2輛38(t)型自行高射炮,均進行了偽裝,隸屬於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第12防空營。

彩繪:38(t)型自行高射炮在前線進行對空射擊。

偵察坦克系列

早在1939年,CKD公司的蘇林設計團隊就計劃研究38(t)的後續型號,繼承了38(t)行走機構的基本特徵,加強動力和防護,提升機動能力。此後,工廠被德國控制,集中力量生產38(t)坦克,新坦克的進展相當緩慢,計劃於1942年秋季投產,取代38(t)系列。然而,隨著38(t)失去主力地位,其後續型號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於1942年初以PzKpfw 38(t)n.A.的名義參加德軍新型偵察坦克的競標,與斯柯達公司的 T-15和MAN公司的VK 1303展開競爭,目的是替換現有的半履帶或輪式裝甲偵察車。

PzKpfw 38(t)n.A.偵察坦克原型車的前方照片。

PzKpfw 38(t)n.A.全重11.5噸,長4.7米,寬2.22米,高2.22米,總體設計與38(t)一脈相承,行走機構仍採用四對大直徑負重輪和蘇林式懸掛,車體結構以焊接為主,減少了鉚接工藝的使用,安裝一座新型炮塔,炮塔正面帶有50毫米防盾,車體正面裝甲為30毫米,側面為25毫米,後面為20毫米。PzKpfw 38(t)n.A.安裝一台八缸水冷汽油機,輸出功率達220馬力,最高時速可達60.8公里/小時,最大行程為200公里。PzKpfw 38(t)n.A.的主炮為1門改良的斯柯達A19型37毫米坦克炮,備彈60發,輔助武器為7.92毫米MG37(t)並列機槍1挺,備彈2100發,仍採用四人車組,即駕駛員、車長兼炮手、無線電員和裝填手,車內空間較為擁擠。

PzKpfw 38(t)n.A.偵察坦克原型車的後方照片。

1942年4月,PzKpfw 38(t)n.A.的原型車向希特勒做了展示,之後5輛原型車於6月前往庫默斯多夫試驗場接受測試,與其他競爭車型進行性能對比。PzKpfw 38(t)n.A.在測試中表現出38(t)系列一貫的優良機械性能和可靠性,在3886公里的行駛過程中僅有少數機械故障,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懸掛板簧容易損壞,履帶磨損較大,總體性能優於T-15,與VK1303不相伯仲。德軍要求新型偵察坦克能夠安裝60倍徑50毫米坦克炮,而炮塔空間不足的PzKpfw 38(t)n.A.難以滿足這項要求,最後改進潛力較大的VK 1303勝出,這就是「山貓」偵察坦克。儘管落選,PzKpfw 38(t)n.A.的底盤成為後來「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設計基礎。

1942年6月接受軍方測試的PzKpfw 38(t)n.A.偵察坦克原型車。

38(t)型偵察坦克的左前(上)及側面(下),注意炮塔頂部的網罩呈開啟狀態。

38(t)型偵察坦克全重9.75噸,長4.51米,寬2.14米,高2.17米,使用的底盤型號不明,有資料稱是重新設計的M型底盤,將動力艙再度後置,但也有可能使用原有的38(t)坦克底盤,動力系統和行走裝置與38(t)坦克相同,公路速度42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10公里。38(t)型偵察坦克對車體前部上部結構進行了大幅修改,加大加寬,以容納更多的通訊設備,滿足戰場偵察與通信的需求,炮塔則直接移植了SdKfz 234/1型輪式裝甲車的六邊形炮塔,其特點是頂部敞開,裝有可以開合的網罩結構,炮塔內並列安裝1門20毫米機關炮和1挺7.92毫米MG 34機槍。此外,BMM工廠還平行開發了火力支援型,配備一門24倍徑75毫米火炮,安裝在敞開式炮塔內。38(t)型偵察坦克的車體正面和側面裝甲分別為50毫米和15毫米,炮塔正面和火炮防盾為30毫米,側面及後面僅8毫米。

一名德軍軍士站在一輛半完成的38(t)型偵察坦克旁,該車尚未安裝履帶。

安裝短身管75毫米炮的38(t)型偵察坦克火力支援型,僅完成2輛。

在1944年2月到3月間,BMM工廠一共改裝了70輛38(t)型偵察坦克,其中50輛安裝20毫米炮,2輛安裝75毫米炮,其餘18輛以無炮塔狀態交付,具體裝備不明,有資料認為這些車輛計劃安裝75毫米炮。上述車輛在1944年初調撥給「大德意志」師和第3裝甲師的裝甲偵察營使用,在東線北部和巴拉頓湖戰役中損失殆盡。(未完待續)

高速行駛的38(t)型偵察坦克,該型坦克僅裝備「大德意志」師和第3裝甲師。

彩繪:在前線作戰的38(t)型偵察坦克,該車數量不多,作戰記錄稀少。

收藏

舉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hnt5HgBrsvY2_UuOw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