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記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

2019-11-04     文藏

被搬空的莫高窟和被摧毀的圓明園始終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道難以癒合的疤。

圓明園廢墟

那些輾轉於境外古董商和收藏家手中,頻頻出現在國際拍賣場上,亦或陳列在他國博物館中的珍貴的中國文物,用無數個顛沛流離的故事拼湊起一段沉重屈辱的中國近代史,不斷被列強侵占掠奪,不斷割地賠款的歷史。

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館

它像一陣猛烈的暴風雨,澆醒了清王朝的「天朝迷夢」,也告誡著後人,貧弱的國家庇佑不了它的子民,也無力保護它的文化。這種無力既是力不從心,也是無暇顧及。

從鴉片戰爭到建國初年,一個多世紀裡,中國人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好不容易掙扎著站了起來,又咬緊牙關在「一窮二白」的艱難困苦中摸索了幾十年。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時,文物的保護工作也是有心無力。

王珣《伯遠帖》

雖然從建國開始,為了遏制文物的流失,國家出台了新中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令《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也通過成立「香港秘密搶救文物小組」,搶救回包括《中秋帖》、《伯遠帖》、《五牛圖》、《瀟湘圖》、《祥龍石圖》在內的大批珍貴文物。

韓滉《五牛圖》

但真正讓文物的保護、回歸進入快車道,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力的增強,讓我們在國際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也在文物的「回歸之路」上,有了更多的途徑和話語權。這些年,通過外交談判、執法合作、民事訴訟等一系列追索途徑,已經實現了300餘批次、14萬餘件流失文物的回歸。

雖然比起流失在外的,這些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文物的回家路,道阻且長。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龍門石窟高樹龕北魏釋尊佛首回歸

近期,國家博物館,一場「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正在展出。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文物帶來了它們的「回歸故事」。

等你來聽。

圓明園獸首:從星散到重聚

回歸故事:十二生肖獸首原本是圓明園海晏堂噴泉的一部分,乾隆年間由西洋畫師郎世寧主持設計而成,1860年遭英法聯軍劫掠而流失海外。後通過國企競拍、華商捐贈,到2012年,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都已回歸,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2013年,法國皮諾家族將收藏的鼠首和兔首無償捐贈給中國。剩餘四件中,已知龍首在台灣保存完好,蛇首、雞首、狗首、羊首還下落不明。

青銅虎鎣:一波三折,絕處逢生

回歸故事: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為行「沃盥之禮」所用的水器,因器蓋、流部有虎形紋飾,故名。是現存寥寥的幾件商周青銅鎣中,唯一一件以虎為裝飾的。自從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後,一直為其家族所藏。去年3月,虎鎣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傳出,國家文物局做了一系列協商談判工作也未能阻止拍賣的進行,最終虎鎣以41萬英鎊的價格被拍出。讓人驚喜的是,「虎鎣」的境外神秘買家又將文物無償捐還給了中國。

大沽鐵鐘:亦榮亦恥,是激勵也是警醒

回歸故事:大沽鐵鐘,也叫「樂威毅公祠」鐵鐘,是1884年為紀念抗擊英法聯軍殉國的直隸提督樂善鑄造的,後被英國作為戰利品掠走,存放在朴茨茅斯市。2005年,在中英各方努力下,英國議會通過了無償返還文物的提案,流離海外一百多年的鐵鐘回歸故土。一場失與得,讓它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的勇氣、決心的愛國情懷之外,也見證了一個民族由弱變強的歷程。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有緣千里來相會

回歸故事:這兩件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原鑲嵌於河北曲陽王處直墓甬道左右兩側,為鎮墓石刻,取材佛教護法神的天王形象。武士頭頂龍鳳,腳踏神獸,威武非常。線條雕刻流暢,精施彩繪,雖為五代藝術,卻明顯繼承了唐代的藝術特點。2000年,美國某拍賣行擬拍賣其中一塊石刻的消息傳到國內。在中美兩國的通力合作下,文物最終被判還中國。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得知後,將自己收藏的另一塊武士石刻無償捐給中國,兩塊石刻得以重聚。

皿方罍:身首異處,百年乃合

回歸故事:皿方罍號稱「方罍之王」,是商晚期酒器。器蓋的造型借鑑了商代宮殿和宗廟建築形制,整件器物雄渾莊重,精美富麗,蓋、身均刻有銘文,是青銅器鼎盛發展時期的代表作。1919年在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出土後,由於時局動盪,器身不幸流落海外,輾轉於亞、美、歐洲的數國古董商人之手,器蓋則留在國內私人之手,建國後器蓋收歸國有,入藏湖南省博物館。2013年,皿方罍器身再現美國拍賣市場,中國派聯合代表團赴美協商,拍賣被取消,器身回到中國。2014年6月28日,皿方罍終於「身首合璧」。

伯克父青銅組器:不離不散,組團回家

回歸故事:這組青銅器出自春秋早期曾國貴族克父墓葬,造型精美且保存完整,有鼎、簋、盨 、壺等多種器類,器物上均鑄有子孫頌揚先祖之德並求萬代庇佑的銘文,為國家一級文物。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得知日本某公司將拍賣8件疑似湖北被盜青銅器的消息後,立即展開追索行動,最終促使拍賣終止,文物歸國。

……

寬慰於這些文物陸陸續續的歸來,也明白還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書寫。但願我們能在這場盛大的「失與得」中,體悟到文物的可貴以及國家與文化的相依共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lV0OW4BMH2_cNUgDC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