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同心結有什麼講究?告白可用,但最忌一條絲帶繫到頭?

2020-05-03     文藏

男女無法面對面直接用語言坦露情感的古代,「同心結」這一特殊的告白方式就被發明出來,它像是一道密電碼,然而密碼所對應的文本大白於天下,可以在雙方傳遞「上面這同心結子,他道與我同心合意」。

唐 銀盒 河南偃師杏園唐武昌三年(843年)李郁墓出土 盒蓋上的主題紋飾是一個用兩束長絲編成的獨立同心結

在唐人的生活中,還廣泛應用同心結的紋飾。如陝西藍田楊家溝村唐代窖藏中出土的一件「銀五瓣鳳銜綬帶盒」的盒面上,經典的鳥銜綬帶紋與同心結紋化成一體,表現為一對盤舞的彩鳳共同銜起一個同心結,結的長短絛帶飄蕩翻飛,與鳳影的迴旋相呼應,讓盒面充滿動感。

唐 銀五瓣鳳銜綬帶盒 陝西藍田楊家溝村唐代窖藏中出土 鳥銜綬帶紋與同心結紋化成一體


唐 長沙窯提壺 浮雕貼花中的對鳥銜同心結圖案與充滿異域風格的花葉紋形成組合

到了長沙窯瓷器的器表,鳥銜同心結的圖案更與充滿異域風格的花葉紋形成組合—上為對鳥銜結,下為簇葉以及花、果等紋,用模印製成淺浮雕式的貼花,貼飾在提壺的雙側系耳之下。

唐 金梳背 陝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不過,尤惹人興味的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件金梳背,竟是用金絲扭成一個又一個小同心結,焊接在背脊上。由於金絲同心結沿著背脊對摺,各有一半貼服在梳背的兩側,看去宛似蝴蝶;實心結則凸出在梳背的弧形輪廓線上,如一顆顆小花苞,從設計角度來說,實在精巧至極。

當代的研究者對於金絲同心結的編結過程加以復原,由之可以看到,同心結的打法實在不難,在傳統打結巧技中屬於最簡單的一種。(《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227頁,文物出版社2003年)正因為打法簡單,所以,逢到需要告白的場合,含情的男女往往會臨時起興的打個同心結,向對方展示自己的一腔熱情。

金梳背局部 金梳背是用金絲扭成一個又一個小同心結,焊接在背脊上。金絲同心結沿著背脊對摺,各有一半貼服在梳背兩側

如唐傳奇《霍小玉傳》里,「忽見自門拋一斑犀鈿花合子,方圓一寸余,中有輕絹,作同心結,墜於盧氏懷中」;再如《初刻拍案驚奇》之《喬兌換鬍子宣淫》一篇中:「唐卿思量要大大撩拔他一撩拔,開了箱子取出一條白羅帕子來,將一個胡桃繫著,結上一個同心結,拋到女子面前。」都是男子用手帕系了小物件,再隨手綰個同心結,拋給女性。

梳背上金絲同心結編結方法示意圖

宋詞中有「羅帶同心閒結遍。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晏幾道《蝶戀花》)、「小羅金縷,結盡同心留不住」(朱敦儒《減字木蘭花》)、「羅帶綰同心,誰信愁千結」(李萊老《生查子》)、「朝期暮約渾無據,同心結盡千千縷」(關注《醉落魄》「春雲」)之詠,而唐人孟郊更有一首《結愛》詩: 

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

依照這些詠嘆來看,在唐宋時代,似乎閨中流行著一種習俗,在無法見到丈夫或意中人的日子,女性會通過每天打一個同心結來為別離的日子記數,同時也以這種形式來寄託自己的一腔思念,來承載結束分離、終得成雙的心愿,所謂「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

唐 銀鍍金鴻雁紋匜 陝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匜上有著鴻雁口銜綬帶的圖紋,綬帶呈現為一條長帶對摺為二,相綰形成一個田字結

這每天一打的同心結可以綰在日日所穿衣裙的衣帶或裙帶上(「千回結衣襟」),也可以專取一條裙帶或一對羅帶、兩束彩絲之類作為思念的載體。一旦久久無緣與彼人相見,就不免「羅帶同心閒結遍」、「結盡同心留不住」了,也就是說,羅帶或彩絲上最終從頭至尾打滿了同心結,可是一片深情還是枉然成空,不得圓滿。

​內容整編自:孟暉《同心結》《紫禁城》2010年9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NV4XEBiuFnsJQVHB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