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1
被應試教育支配的恐懼
你還記得嗎?
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人,都不會忘記被考試支配的恐懼。
對於成績優異的學生來說,考試是一次自證實力的機會,但那些為了考試而點燈熬夜的日子,也是不願意回首的傷痛歲月。
而對於學困生來說,考試更像是一道間歇性爆發的魔咒,仿佛是他們遭受責罵和棍棒的原罪。
對於家長來說,每當考試來臨,就像要面臨一次審判。明明上考場的是孩子,而家長的焦慮更甚。
於是,家長的焦慮與孩子的恐懼交纏相會,日夜盤旋在每一個家庭的空氣微粒中,久久不散。
作為老師,作為大家心目中「考試的始作俑者」,我們也並不輕鬆。同行常常自我調侃,留作業出卷子,哪一個不是「作繭自縛」。
為了輔導差生,老師們只能利用放學後的時間。
尤其是冬天,當你踏著冷冽的寒風走到操場上,放眼望去,都是一間間亮著燈的教室。一排排白熾燈光冷冷清清,照在孩子們寫得密密麻麻的作業本上,留下一個個橡皮也擦不掉的黑影。
每學期將近四個月的學習,一本厚厚的書,最終凝結成一張不足一毫米的試卷。
有些你複習到的題,算是撿了便宜。但書本上的知識一旦換了面孔,就能輕易地讓你雲里霧裡。
鮮紅的分數,為你這一學期蓋章定論,定論你幾百多節課的聆聽,無數次作業的塗改,和為學業付出的階段性努力。
由於這樣的評價體系,學習過程難免模式化。從教師的視角看,我們的教學活動也只能「戴著鐐銬跳舞」。在這種模式的浸染下,學生的思維不可避免的被局限。
上周的習作課,我本來提前給學生布置了預習,讓大家根據提示先自己構思。上課時,我提問了幾個孩子,發現他們的想法五花八門,編的故事也十分精彩,這背後凝結了他們的想像力和獨力思考。
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們一落筆,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相似。
原來,在我們課堂討論時,我給個別同學的構思提供了輔助性修改,比如情節和結尾的修改意見,同時也著重表揚了那些比較突出的發言。
於是,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向老師讚譽過的內容,極力地靠攏。有些想方設法加上老師給建議的結尾,不管與自己原本的情節搭不搭配;有些乾脆捨棄了自己的想法,直接把別人的答案搬到了作文本上。
這種可悲無法避免,我們即使在教學中努力讓孩子們拓展多角度思維,但是最終,檢驗我們的畢竟只是一張考卷。評卷標準是唯一的,作文一旦偏離題面的導向,那麼各路思維就都是錯的。
2
被素質教育支配的焦慮
要安放在哪裡?
在我們學校,每周三都被定為「無作業日」。校長的初衷,是要讓每一個「周三」,成為學生休息調整以及堅持後半周學習的動力。
對於我們教師又何嘗不是解脫。不留作業,第二天能夠輕鬆一點,那才是「放自己一條生路」。
但是,當天的知識需要通過當天的作業來消化,如果剛好趕上了周三,我們也只能帶著一份「學生今天不能鞏固知識」的焦慮,度過這個看似輕鬆的周三。
最近,「南京家長已瘋」上了熱搜,這源於南京推出新的「減負」政策:
「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布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
「突擊檢查學校,查看學生書包里有沒有卷子、課外輔導教材、作業本」
「抵制花里胡哨的課外輔導,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輔」的情況。」
家長們炸了,紛紛表示不願接受。
家長們焦慮的是,一味地減負,只能給未來的競爭製造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針對此政策,南京教育局則回應:「減負是為了進一步發展素質教育,創造更好的育人環境,糾正違規考試、違規排名、超前超標教學等不規範辦學行為。符合教學規律的作業、考試、教育評價應繼續堅持。」
南京政府的減負力度確實是剛得很,據說,南京小學生都對突襲檢查習以為常。課間時,遠遠看見辦公室門口的監督員,就立刻抱著作業本撒腿就跑。
可是,家長的焦慮是什麼呢?明明是被應試教育折磨過的人,看見自己的孩子終於脫離苦海,做家長的為什麼要炸毛呢?
生活在二三線城市,我沒有機會見識一線城市的競爭壓力。但是,可以想見的是,那麼多雞娃的家長,一定是見識過生存的殘忍,職場的拼殺,理想與現實的擦肩而過,和無數資源占有的不平衡。
難怪有人會說,素質教育只是給那些精英階層,或者意圖突破次元,沖入精英階層的孩子們一個絕好的機會。
普通孩子三點半放學,沒有作業,回家瘋玩;精英的孩子,利用這些時間,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補充課堂上老師想講而不敢講的知識,完成學校里老師想留而不敢留的作業。
這些差別在基礎教育階段幾乎很難體現,無非就是,你比我多回答了一個問題,我比你多收穫了一份讚美,這在許多家長和學生眼裡根本不足掛齒。
真正的差異,體現在初高中里。
中高考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那些提早就擁有應試技巧的孩子們,必將贏過那些缺少訓練的孩子,因為考試本身就是存在技巧因素的。
由此,素質教育的次生現象逐漸顯現。大大小小的課外輔導機構,如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特權。當家長鄙夷老師什麼也不教(其實是不敢教),不留作業(實際是不敢留),早早放學的時候,他們就是你唾手可得的救命稻草。
當然,我相信,教育部門一定會嚴格治理這些機構,解決這一畸形現象。
但是,那些精英階層依然會把孩子從公立學校轉入那些高收費的、接受嚴格訓練的、直接針對應試教育培養策略的私立學校。
此時,兩極分化將不可避免。事實上,我們十分崇尚的西方教育,其實就是兩級分化的代名詞。
缺少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的家庭,培養不出在高考中有能力改變命運的孩子;擁有超前意識和充分資源的家庭,將會向考場上輸送更多的應試佼佼者。
畢竟,在高考這一命運之門當前,漂亮的分數才是你通往理想的鑰匙。
所以,南京家長的焦慮完全可以理解,素質教育強力推行的未來,這種焦慮也將會愈演愈烈。
3
競爭當下,眾生皆苦
沒錯,應試教育可追溯的源頭便是高考的指揮棒。
有人說,高考泯滅了人性原始的思考。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考確實是幫助學生通往理想的一座相對公平的獨木橋。
高考的魔幻與現實,每一個夏天都在上演,萬千莘莘學子,每一天都在為此而排練。
應試教育下的孩子是可憐的。
我記得,上班第一年,第一次期中考試監考時,就在手機上留下了一張至今難忘的照片。
一年級的小豆豆們,一個個長得圓乎乎的,稚嫩的小臉上,表情十分嚴肅。他們是在面對人生中的第一場考試,有的甚至還不能完全夠得到桌子,卻也聚精會神地填寫試卷上每一個空缺。
我心疼他們,六七歲的孩子,剛剛學會穿鞋,就要嘗試走上一條布滿荊棘的坎坷道路。
後來,我們隨著改革,也將低年級的考試設計成能力訓練,不再只是用一張試卷評測孩子的學習水平。我們努力平衡著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權衡兩者的利弊,期望把考試的陰霾晚一點,再晚一點地揮灑給那些幼小的心靈。
但是,他們的幸福讓我們的焦慮並沒有減少,因為我們心知肚明,他們早晚都要經歷那一場場殘酷的考試。
我們相信,訓練他們的傾聽能力、思辨能力、表達能力,一定會讓他們走得更遠更長。但是,每一個重要階段的評測,最終還是由一張張輕薄的試卷決定。
我們擔心的是,靈活的大腦和笨拙的應試技巧,會不會讓他們輸給那些被應試教育格式化的競爭者們。
那些對素質教育懷有焦慮的家長,他們必將不遺餘力地將孩子推向各種嚴格地訓練。
但可怕的是,沒有任何權威能夠告訴他們,這種額外的培養究竟到什麼程度就夠了。
他們的焦慮,將會促使他們無法正確地把握這個尺度。一個用力過猛,孩子苦不堪言,早早厭學,甚至發展為厭世。
而那些老老實實跟著節奏走的孩子呢?
他們或許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競爭力,不留作業就什麼也不寫,不考試就徹底放棄自我評價,當他們與其他孩子一同湧入那條決定命運的荊棘小路時,低頭才發現,自己連鞋都沒有。
4
素質教育
教育的終極理想
我們相信有一天,那些決定孩子命運的重要時刻,不再僅僅依靠一張試捲來決定。但是,在人口基數巨大的國情之下,這條路的實踐或許很難。
高考雖然是一座大山,但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卻是通向成功的條條大路中,性價比最高的一條。因為每一滴汗水,都不會白流。
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平衡呢?
國家之所以加大力度推行素質教育,不是為了要造成兩極分化,正是要強調教育的多樣性,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減少學生在校時間,並不是所謂的「給老師減負」,而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書籍、鍛鍊身體、培養興趣愛好、增強人際交往和親子溝通能力。
但是,減少應試教育壓力,不代表徹底的放鬆。我們需要時刻謹記,最終的考驗,仍然是要依靠以應試為目標的學習能力。在高考政策改革之前,我們還是要按部就班,刻苦努力。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談分數過不好今天,只談分數過不好明天。」
分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們的眼光依然要長遠,因為成長的顏色,不是唯一。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