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養得很「有用」,是親子關係里最大的悲哀

2023-09-10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把孩子養得很「有用」,是親子關係里最大的悲哀

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前兩天刷短視頻時,突然聽到這麼兩句話:

「我覺得我們這代人沒有接受過愛的教育。」

「我們接受到的是『條件教育』『買賣教育』『交換教育』。」

不知道大家對這兩句話什麼感受,我反正覺得自己被擊中了。

說這話的博主,自我介紹寫著「老編輯」,平常的視頻也是給大家推薦書籍。

她說她意識到這一點,是源於最近的一次心理諮詢。

她發現自己沒辦法和任何人建立信任關係,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持悲觀態度,認為一切都是浮於表面的。

心理諮詢師又問她如何看待自己現在所擁有的親密關係。

博主只給出了四五十分的評價,因為她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不論是親情還是友情愛情。

她隨即舉例說,自己前段時間在去杭州的高鐵上,遇見了一對祖孫。

孩子吵鬧了一路,老人忍無可忍,於是說:「你要是再這樣,我就不帶你去杭州了!」

孩子安靜下來,但沒過一會兒就問老人:「那我們現在可以去杭州了嗎?」

可能老人是怕孩子又鬧起來,就說「不去了」。

如此反覆幾回,孩子開始大哭,哭一陣停一陣,中間還不停地對老人說:「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博主覺得無法理解:「明明你們此時此刻就在去杭州的高鐵上!」

在她看來,「去杭州」已經是一個既定事實,無論孩子表現好壞都會完成的一件事,父母長輩卻仍然要把它變成一種威脅奏效以後的條件交換

而這種條件交換,實在太常見於我們的成長曆程了:

「期末拿不到雙百,暑假就別想去奶奶家了!」

「一會兒家裡來客人,你聽話點兒我就給你買玩具車!」

「你再這麼鬧下去,周末就別想看電視了!」

或許最後父母和孩子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這個邏輯鏈條給孩子的暗示就是:

達成條件才能獲得那些TA本來就有權利獲得的東西,以及,要達成條件才能被愛。

博主就是在這種家庭環境里長大的:

「你要是再丟東西我打死你!」

「你這個成績讓我在單位里抬不起頭!」

「你這個樣子,我拍下來發在網上曝光你!」

過去這麼久仍然歷歷在目,足可見威脅和恐懼會給孩子帶來多麼大的後遺症。

但博主說,這還不是讓她再也沒辦法信任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根本原因。

博主讀大學時,積攢的情緒問題井噴式爆發,迫不得已退學回老家,結果父母要求她出門時戴頭紗,原因是怕被同事鄰居看到,推測出女兒退學,而這會讓他們「再也不能抬起頭做人」。

後來博主的情緒問題發展到頻繁產生自殺念頭,父母再次接她回家休養,雖然不愁衣食住行,但爸爸卻每天對女兒說:「你怎麼不死呢?」「你怎麼不跳樓呢?」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做自媒體做得頗有成色的她,已經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主心骨,於是父母掛在嘴邊上的話就變成了:「身體是最重要的!」「少一些工作吧,多去休息休息!」

並且對自己曾經過激的教育行為表示了後悔——這都是博主以前從來沒聽過的話。

心理諮詢師問這種轉變給博主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

博主說:「我以前只是懷疑愛是有條件的,現在我確鑿地相信了。」

工作發展得越來越好,賺的錢也越來越多,這些外在的東西幫助她贏得了家裡的尊重,表達看法和建議時也能被接受和採納了。

但博主不覺得開心:

「沒有了工作,沒有了錢,沒有一切外在條件的情況下,有人愛我嗎?」

「我這個『人』,有人喜歡嗎?」

「沒有啊。」

這也是我們說「有條件的愛」不是愛的原因。

在這種更像「投資」的模式里,父母往往會以結果為導向,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意願。

高期待往往也伴隨著高控制欲,他們不允許孩子行差踏錯一步,如果說這是一場投資,那也是一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投資。

他們一邊在外人面前塑造自己「投資成功」「作品完美」,一邊對內又要瘋狂否定、打擊孩子。

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進行「投資型教育」,往往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擔憂尚未到來的未來。

對於衰老和死亡的恐懼,擔心孩子無法給自己養老,甚至TA可能無法養活自己,需要啃老。同時還會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帶領整個家庭實現階層躍遷,這本質都是生存焦慮、階層焦慮。

屈服於社會對「好父母」的評判標準。

這種評判標準往往是粗糙淺薄的,「捨得給孩子報多少錢的課外班」「能連續多久盯著孩子學習」「有沒有監督孩子嚴格執行時間表」……

簡單粗暴的條條框框,在「引導」我們把養育孩子這件事程序化、機械化,付出一些不用動腦思考的「辛苦」和「努力」,就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好父母」標籤,反而忽略了教育孩子的本質與核心,忽略了對孩子心靈與人格的培養。

更重要的是,一些父母會需要在孩子身上「活出自我」。

一方面,他們認為養育小孩是一次「自我修正」的機會,自己成長時的遺憾與執念現在可以統統交由孩子,寄希望於孩子替自己實現;

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他們可以與孩子共享勝利的果實,卻不必品嘗失敗的痛苦——「是孩子自己不爭氣」——左右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說了這麼多,那「無條件的愛」是什麼樣子?我們又該如何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分享《同窗》一書的兩位作者,媽媽林桂枝和女兒楊京京。

母女倆以對話形式共同完成了這本書,在書里聊自己讀過的書,並從書里的內容延伸到自我認知、金錢觀、兩性關係、生死觀等幾乎囊括了我們生命的全部基本命題。

有人形容她們是「傳說中的親子關係」「普通人不敢奢望的美好的母女關係」,該怎麼擁有這樣的關係呢?

不通過別人來實現自己。

總有歌曲情深款款地唱道「你點亮了我的生命」「是你讓我完整」,媽媽林桂枝卻說「很扯」,她認為我們應當自己點亮自己的生命,然後大家互相照亮彼此的生命:

「如果你真的關心或者愛一個人,你不要抓住他。」

「如果你愛這個人,就愛這個人好了,別希望從他身上得到一些東西來確認你自己。」

但林桂枝也不是一開始就懂得這個道理的,快節奏、高標準的職場生活讓她習慣了緊盯項目、敦促員工,在成為媽媽的初期,她也是這樣對待女兒京京的。

但幸好,她願意和孩子坦誠平等地交流

母女倆都會把心裡最深處的東西講出來,不遮掩也沒有謊言,反而幫助兩個人理解彼此,從而站到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

《同窗》一書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儘管全書都是母女倆的對話,卻沒有絲毫說教意味和嘮叨,也沒有一方非要說服另一方的執念。

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事,孩子要學習表達,父母要學習傾聽。

所以,父母不抗拒個人成長,也很重要。

無論是堅持讀書和寫作,還是保持與年輕人的對話,林桂枝從不抗拒新鮮事物,不固守自己的認知,甚至抓住機會就給自己「疊代升級」。

林桂枝說:「不僅(女兒)在長大,我也在成長,我覺得成長是一生(的事)。」

林桂枝也不相信「孝道」這件事,她也不覺得父母和兒女之間有「恩情」一說:

「小孩沒有被徵求同意就來到這個世界,生這個小孩的人是有責任把他養大的。」

「你撿一條狗你都要把它養大,因為它是一個生命。」

「你把孩子養大之後,對他要有無條件的愛。」

女兒京京覺得媽媽很可惜,被家庭耽誤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只能在職場上辛苦打拚。

林桂枝在旁邊說:「也不是很辛苦,我覺得(這個行業的)錢其實很好掙。」

女兒又說:「錢很好掙,可是沒有辦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林桂枝很坦然:「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很難的。」

你看,一方面父母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付出,不用情感綁架孩子,不為了要求兒女回報就著重渲染、刻意誇大,而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因為愛而看見父母的辛勞,體諒父母。

愛不是要出來的,是父母子女間自然流淌出來的。

你說呢?

附上林桂枝老師推薦的親子書單《好心眼巨人》《不一樣的卡梅拉手繪本》《古趣集》《忙忙碌碌鎮》《神奇樹屋系列》《一天中的飛機場》《故事新編》《中國民間故事連環畫》《幽默小品集》。

# 購買方式 #

(廣告)

作者介紹

汪洞洞,筆名,偶爾也叫汪坑坑,因為育兒路上不是在掉洞就是在踩坑,自戀(頻繁)受損於是決定以此為名,激勵自己多動腦,少嗶嗶。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804d312989cc88fde1351061f28b7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