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被人欺負也不告訴爸媽,孩子們的沉默,震耳欲聾

2023-08-29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寧願被人欺負也不告訴爸媽,孩子們的沉默,震耳欲聾

寧願被人欺負也不告訴爸媽,孩子們的沉默,震耳欲聾

她被公司老闆強姦了。

好不容易從派出所出來,才發現她和老闆一起被警察帶離酒店的照片,已經傳得全網都是了。雖然臉部打了馬賽克,但相熟的人也能認出來。

果不其然,一進家門她就被爸媽圍住:

「你到哪兒去了?」

「你們老闆的事和你有關?」

「你到底在外面出什麼事了?」

起初她還隨便搪塞兩句,後來一言不發,直到爸爸舉起手機:「這臉上打馬賽克的小女孩是你嗎?」

媽媽也焦急地抓住女兒胳膊:「不管遇到什麼事,你爸和你媽都在呢!你說實話!」

她突然爆發大喊:「別問了!」

這是近期熱播劇《不完美受害人》中的一幕,「她」是趙尋,由演員林允飾演。

劇中還有一位林闞律師,由演員周迅飾演。林闞在讀研期間被導師老吳性騷擾,但她的應對方法幾乎和趙尋如出一轍——

別說第一時間向父母求助了,就算父母意識到不對勁兒來求證,也用沉默應對。

不瞞你們說,這種沉默,我剛在自己小孩臉上見過——

上周我的小孩忘記帶作業卷子,又因為不願意讓家長送到學校來,而被她最害怕的數學老師判定為「沒寫」「撒謊」。

前一天晚上我們還討論過那張卷子上的應用題,而且她爸爸那天剛好調休在家,可她寧願被老師冤枉、批評、罰站,也不肯給爸爸打個電話,甚至這件事都是她的小同桌來我家串門時說漏了嘴我才知道。

我不理解,回家了問她為什麼要這樣處理這件事,她不說話,似乎打定主意用「沉默」來回應我。

其實只是這一件小事的話,倒也沒什麼關係,我只是覺得在它背後,可能有其他需要我和她爸覺察甚至是反思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遇到困難、受了欺負卻不會選擇向父母求助?甚至連讓父母知道都不願意?

問出這個問題的同時,我突然想起自己讀高中時曾和室友吵架,「小太妹」室友說周五放學要和我「好好聊聊」。

這麼多年過去早就忘了為什麼吵架,但當時那種緊張、擔憂的心情我卻還記得一清二楚。

從吵過架的周二早上到周五,一直惴惴不安,在走廊遇見那個室友都要趕緊躲開,整日希望靴子趕緊落下又不知道靴子落下會有什麼後果、我是否能承擔……

但即便如此,這件事我也始終都沒告訴爸媽。

一是因為,我覺得他們一旦知道這件事,肯定會不分青紅皂白先罵我一通,問是不是我先招惹了別人,「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諸如此類的話能聽得我耳朵起繭。

而且我覺得我爸媽也沒什麼能夠妥善處理這件事的好辦法,他們頂多來學校找老師,老師再去警告我室友甚至找她家長,然後我室友再來找我算帳……

問題沒得到解決反而矛盾還激化了,還不如我自己忍到周五放學,說不定就沒事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算我真的找了爸媽,事情也得到了解決,但按他倆的性子,至少未來半年內,我每個周末回家的時候,可能都會被問上幾句:

「這周和室友關係怎麼樣?」

「沒和別人吵架打架鬧不愉快吧?」

「別隨便招惹別人!」

「學生去學校就是去學習的,你記住。」

我一方面非常討厭他們一次次提起這件事,提起一次我就又被帶回到那種提心弔膽的情緒里,一方面對於自己讓爸媽這麼擔心、操心,又感到很愧疚。

這種情緒雖然看起來比爸媽的責罵要溫和得多,但也更綿長,隨時隨地都能讓我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漩渦……

這一番將心比心,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孩子們為什麼不願意向爸媽求助了。

因為孩子知道首先會受到爸媽責備的人是自己,無論過錯在誰。

趙尋剛喊出那句「別問了」,就被爸爸甩了個耳光:「怎麼回事這孩子!」「你看她什麼態度!」趙尋還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被強姦這件事,又被爸爸這個耳光打得整個人愣在原地,半晌才回神。

而林闞拒絕繼續跟著導師老吳讀博時,也被爸媽數落了好一通。見實在躲不過去,她才告訴爸媽自己研一就被老吳性騷擾,而這時,她已經研三,馬上畢業。

因為孩子不信任父母的能力,認為他們不能妥善處理目前的情況。

趙尋爸爸給了女兒一耳光以後,又一個人偷偷到女兒的公司蹲守她老闆,然後瞅準時機衝上去給了老闆一拳,但這個行為反而讓老闆抓住了趙尋的軟肋。

林闞爸爸在得知自己女兒被老吳性騷擾以後,坐火車找他算帳,被女兒苦苦攔住。

因為孩子無法承接父母那些情緒,濃度過高卻又沒什麼實際用處。

林闞畢業後成了一位優秀律師,在慶功宴上,爸爸突然自責:「是爸媽沒本事,不僅幫不上你,當年差點還毀了你。」歡喜氣氛突然如墜冰窖,林闞臉上也變得尷尬。

其實當年林闞把事情真相告訴爸媽以後,也聽到了同樣的自責,當時甚至是已經獨自背負這樣重擔三年之久的年輕的林闞,反過來安慰父母:「靠自己就可以很好,相信我。」

可父母又為什麼會這樣回應孩子呢?

因為父母也不過是一群「外強中乾」的「假成年人」罷了。

還拿前面我家小孩忘帶數學卷子這件事舉例,假如小孩她爸跑了這一趟,那八成還會和老師隨便閒聊兩句小孩最近的表現,來都來了嘛。

如果都是好話,自然皆大歡喜,要是老師態度嚴厲,表達的都是不滿和批評,那小孩她爸只會覺得自己像是「上門找罵」,等小孩放學回家哪還有什麼好臉色,最後買單的還是孩子自己。

這是「外強」,外在表現強勢,情緒極端,不允許反駁,不接受解釋。

在小孩她爸的「暴怒」里,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他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小孩。

既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和小孩建立有效的溝通,也不願意接受小孩有小孩自己的人生,而是一股腦兒想著把自己認為對、認為好的東西就灌輸給小孩,可小孩又不是木偶腦袋,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啊,不可能事事聽從父母。

這是「中干」,內在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穩定的精神內核。

所以沒辦法誠實面對自己虛弱的內在,需要用發脾氣之類虛張聲勢的行為來掩蓋自己,把焦慮和憤怒轉嫁出去。

誇張點說,心裡可能就和礦泉水瓶蓋差不多,那別說扔小石子了,就是刮陣風都能引起大動盪,他們又怎麼為孩子遮風擋雨呢?

那什麼樣的父母是人格穩定的父母?

分享一個故事給大家。

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因為同一道數學題錯了四次,老師發了通脾氣以後又喊來了她的爸爸,繼續數落。

但回家以後,這位爸爸告訴女兒的是:

「老師表揚你最近數學考試的卷面明顯整潔多了,態度也比以前更加端正和認真,只要以後仔細審題,多多驗算,成績會提高得更快。」

這位「撒謊」的爸爸,是心理學教授賀嶺峰,他解釋說:

「叫我去之前,數學老師肯定已經把我女兒訓過好幾次了,沒起作用她才想到了我。訓完我,我不開心了回來再訓女兒一通,那我和這位數學老師有什麼不同?」

「一個人憑什麼讓另外一個人管你叫爸爸媽媽?你總得替人扛一點什麼吧?老師那邊訓你一下,你馬上回過頭來就把她訓一下,你還是她親爹媽嗎?」

「這些東西就是你做父母應該承受的。你的東西由你自己來消化,不要把它轉到孩子身上去。」

你看,人格穩定的父母,他們的內心就像山川湖海,遇事也就像往湖中心扔小石子般,頂多激起層層漣漪,於整個環境並無大礙,所以他們能替孩子「扛事兒」,接得住孩子的差錯,不會堅持孩子要如己所願。

不過從「外強中乾」到「人格穩定」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一篇文章一本書就能講明白的道理,我們能從此刻起多一點自我覺察的意識,「我為什麼會對這件事反應強烈」「孩子這樣做的背後是不是有其他需求」……

這或許就是成長的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da50abb536239724019398cdc90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