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陳華耀-時光清淺
歌曲:電氣櫻桃-罐頭房
作者|李雪
來源|李雪愛與自由
最近,網絡上關於高考填志願的爭論尤為激烈,不少學生家長因為孩子大學選專業的問題,焦頭爛額。這兩天各地中考成績也陸續放榜了,如今中考的不易已經超越高考,除了中考高考各種擇校擇專業的艱難,我看到的是無數勝似十年寒窗苦讀的焦慮的媽媽們。
學習 ≠ 上學
讀書學習,不等同於上學。上學,僅僅是去學校聽幾個老師說話。(遇到溫柔有愛的老師,或碰到吸食孩子生命力的老師,都有可能。)
所以,重要的問題是:你到底是要上學,還是要真的學習?
這樣問,不是說人不應該上學。上學不上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真的在學習。
學習是無法自欺的。
自欺欺人地往腦子裡塞進一堆知識碎片,花大量時間做無意義的作業,並不是學習。
學會的標準是:真的完整理解了事物的邏輯鏈條。
學習的意義是:完整體驗「自主觀察,獨立思考,尋找資源,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從這樣的過程中愉悅自己。
如果在學校里每天邏輯都是破碎的,甚至老師的教導是反智的,學生沒有探索新事物的主動性和滿足感。那就是沒有在學習,大學畢業也是文盲。
所以,重點不是學區房,不是中考高考,而是誠實地自問一句,孩子真的在學習嗎?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探索新事物的熱情和邏輯能力,如果現在沒有了,是被誰毀掉了?
假裝學會了
如果一個事情表達不清楚,並不是單純的「不擅表達」,而是沒思考理解清楚事情本身。本身想清楚了,必然能表達清楚。就跟解數學物理題一樣,一步一步的邏輯因果都很清晰。
比如說,一個人不擅表達情感,並不是他情感能力完備卻不表達出來,而是心智水平不足,情感通道受損。真的內心有愛,無論是語言、肢體、表情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情感都會自然流動。
一個事情,講不清楚或寫不清楚,因為壓根沒思考清楚。
沒有思考到根本上,邏輯不完整,就會東扯西扯,再拽一堆專業名詞,掩蓋自己的邏輯缺陷「反正你看不懂,是因為我太專業高深」就行了。
學習,意味著什麼
然而,學習這個事情,對於主體性弱的人,是很痛苦的。因為知識不是作為客體在取悅人,而是在定義人:你總是不夠好,你需要更多的知識技能完善自己,你才配活,才能幸福。
對於沒有主體性的人,學習等於自我轟炸。多艱難啊!
主體性強大的人,不覺得需要學習進步來完善自己,反而吸收新東西特別輕鬆容易。就像海綿遇到水自然會吸收,而不是先覺得「我不好,我必須吸滿水才夠好」。
同時,主體性強的人,會拒絕那些損耗自己、不能愉悅自身的知識技能。
對於主體性強的人,學習等於愉悅自己。多自然呀!
多數家長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沒有孩子會願意學習,所以必須盯著孩子寫作業。這些家長自己的主體性已經喪失,於是竭盡全力去摧毀孩子天生的主體性,直到孩子變得跟自己一樣,整天散亂內耗的同時,自我逼迫上進,就覺得這孩子教育好了。
完整而美好,是怎麼回事
擁有內聚性自我是種什麼感覺呢?
—— 我是好的、完整的,這個「美好而完整」的感覺首先存在,然後我選擇去體驗個事情,吸收新的經驗進來。
我是主體,而事情是在我之外的客體。我可以去觀察客體,了解它的現實,有邏輯地去做事情。事情結果如何,不受我掌控,也不影響我本身的存在。
—— 在這個過程中,我增加了對外部客觀現實的理解,吸收到新經驗。
沒有主體性,則變成了事情在定義我:事情做得好,可以對外炫耀吸引認可,然後自戀上頭,被小我攫取;事情搞砸了,我罪該萬死。
當今社會對媽媽們的要求太高了,總是把孩子的成績與媽媽的價值掛鉤,為什麼媽媽就得是育兒專家呢?
事實是:如果父母自己不拿孩子的成績跟自己的價值掛鉤,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管好自己的邊界,不把焦慮控制的魔爪伸向自己的孩子。
作者介紹
李雪,心理學學者,新浪微博@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噹噹、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主播介紹
米雅,尹建莉父母學堂主播。好媽媽繪本館館長,讓每個孩子暢遊在五彩斑斕的繪本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