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過大骨湯的雀巢三花淡奶,成了「科技與狠活」的代名詞

2022-09-08     快消

原標題:勝過大骨湯的雀巢三花淡奶,成了「科技與狠活」的代名詞

文丨李珂

誰能想到,這個夏天,「雀巢系」產品的頂流竟然是多年來默默無聞的「三花淡奶」。一百多年前,「三花」創始人怎麼也沒想到,他一手建立的煉乳品牌、在當下的中國會變成「科技與狠活」的代名詞。

「科技加狠活」,百年三花遭遇尷尬

近日,某博主發了一則短視頻作品,該作品不僅讓一個餐飲行業的潛規則破圈而出,更掀起了新一輪的造梗風潮。

視頻中,一位飯店的大哥(回族)表示,自己製作的羊雜湯之所以是奶白色,需要用牛骨燉煮很長時間,過程也很麻煩,結果該博主直接在清水中加入「一勺三花淡奶」就調製出了濃稠奶白色的湯,直接把開飯店的大哥整懵了。

一時間,「師傅熬高湯七個小時,我一勺三花淡奶加雞精顧客直呼童年味道」的說法火遍全網。與此同時,濃湯寶、甜蜜素等類似添加劑的關注度同步激增,廣大網友表示,現在看到外面賣的炸雞、肉片、燒烤、各種預製食品,滿腦子都是:「我一勺三花淡奶!」「那必是科技與狠活兒啊哥們!」「千萬別整多了哥們兒,整多了指定導沫子掉頭髮哥們兒」 。

公開信息顯示,三花,是雀巢公司旗下的子品牌,出品煉乳、奶粉、果凍粉、調味飲料、調味糖漿、熱可可混合物、速溶早餐、玉米片、冰淇淋和狗糧等產品。

一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選擇用牛骨 、雞骨和豬骨自己熬制鍋底湯,餐館從一大早就要開始熬湯,為了煲出味道,熬制的時間要長達好幾個小時,甚至有的需要熬15小時以上;可選擇三花淡奶和各類添加劑調製則方便很多,用開水把三花淡奶沖開,加上幾味調味品就可以了。「如果不是遇到口味特別敏銳的人,多數人甚至會覺得調製出來的口味比熬制的還要好,再說現在也沒多少人較真了。」

公開信息顯示,19世紀80年代,就職於瑞士英瑞煉乳公司的約翰·美恩寶(Johann Baptist Meyenberg)想出了一個經過殺菌製造不加糖煉乳的新工藝。1899年,搬到美國的約翰與食品零售商E. A.斯圖爾特(E. A. Stuart)和湯姆·耶克薩(Tom Yerxa)一起創建了太平洋海岸煉乳公司,並於當年推出了「三花」牌罐裝脫水牛奶產品。此後百年間,三花品牌在美國乃至世界家庭中廣受歡迎。

1985年,雀巢公司斥資30億美元收購了三花品牌,將三花和咖啡伴侶等品牌納入到雀巢咖啡的版圖。此後,雀巢在我國市場中把煉乳業務分為兩條支線,鷹嘜和三花。二者最突出的區別在於濃縮工藝過程中是否添加糖,前者負責生產甜煉乳,後者生產俗稱為淡奶的淡煉乳。

一餐飲從業者表示,三花淡奶比起鷹嘜高糖煉乳少了一點甜膩,其牛奶乳香更自然清爽,口感較為均衡,比較適合用作調製飲品增加醇厚度。在香港地區,商家和消費者甚至會直接用「三花奶」和「花奶」作為淡煉乳的簡稱。

事實上,在我國銷售的三花淡奶一般分為全脂和植脂兩種:其中全脂版本是由新鮮牛奶濃縮製成,算是濃縮牛奶,經過蒸餾的淡奶水分比鮮牛奶少一半,口感爽滑細膩;而視頻中出現的雀巢三花植脂淡奶實際上是一種人工和成品,主要成分是鮮牛乳、大豆磷脂、磷酸氫二鈉、增稠劑等。據了解,三花植脂淡奶主要用來製作各種各樣的菜肴,比如湯羹和一些甜點等,用途十分廣泛。植脂淡奶成本低廉,比一般淡奶要便宜些,在餐飲業很常見。

需要強調的是,三花植脂淡奶雖然相對「不那麼健康」,但也是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大品牌產品;相較那些都擺不上檯面的添加劑,三花淡奶的品質還是可靠的。一定程度上,在逐漸發散和蔓延的輿情風波中,三花淡奶雖是萬梗之源,但不應該被過度污名化。

生存雖難,投機取巧不可持續

事實上,部分品牌用三花淡奶等產品當做添加劑使用,在餐飲行業並不是什麼秘密,尤其是在涉及「湯底」的領域。

今年8月底,有消費者質疑「海底撈豬肚雞湯底是粉料沖泡」一事曾引發熱議,一度衝上熱搜榜。隨後,海底撈客服回應稱,海底撈豬肚雞鍋底的主要原材料是豬肚條、雞塊及高湯,引起爭議的料包由正規廠家供應,是用於輔助改善湯底風味的配料,僅在顧客覺得味道淡時添加。

一業內人士表示,近幾年各地火鍋店呈遍地開花之勢,不少門店出於成本等方面考慮,採用食用香精、動物油脂添加劑等調製湯底,對顧客卻稱是由豬骨、牛骨加上老雞等燉出來的「老湯」。其實這種產品,在5-10年前是全盛時期,但那時並沒有這麼大的曝光度,隨著這些年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這個問題才慢慢被抬到前面來討論。

業內觀點認為,當下圍繞「三花淡奶們」的爭議,本質上是工業食品和傳統食品兩個體系的認知矛盾。

我國的食品工業體系中,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廠、商、門店可以加工出許多廉價方便快捷但是不那麼健康(主要指營養上,而不是毒性上)的食物,滿足當前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情況下,號稱與牛肉相關的產品可以完全不用牛肉,號稱荔枝飲料的產品也可以完全不用荔枝。

中國的現代工業食品體系其實剛剛起步,大部分快消屬性的食品其實都是國外借鑑而來,並在國內市場本土化。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普遍收入水平較低,部分廠家、店家不使用真材實料,而採用大量食品添加劑模仿真材實料的口感香味、廉價食品充斥低端消費市場。

誠然,二三十元的雪糕滿足了一批消費人群,5毛錢的冰袋也有鍾愛它的用戶;不過,「三花淡奶」之所以引發這麼大討論還反映了一個事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對自己食用的商品有更多的知情權,而這種知情權應該得到保護。

在超市買預包裝食品時,很多消費者都會主動看產品標籤,通過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了解該產品裡面有什麼配料和添加劑,包含哪些營養價值等信息,甚至可以從標籤上追溯到相關產品標準,生產企業等信息。

不過,對於餐飲企業的菜品,這一套技巧完全失靈了——餐飲商家並不會告訴你某個菜品包含哪些配料,更不會告訴你每個配料所對應的配料表,營養成分,供應商信息。也就是說,消費者面對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黑箱」。除非自身處於供應鏈體系中、非常熟悉餐飲企業的供應商以及所供的產品,不然即便是業內人士也很難完全了解前述信息。

這種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雖然在近幾年成了商家控制成本、維持經營的有效手段,但終究是不可持續的。事實上,伴隨著「三花」梗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開始認為,類似的「科技與狠活」在食品中的使用屢見不鮮,大家為了健康還是少下館子。

近年來,餐飲是我國市場主體最集中的行業之一,不僅體量巨大,更關係著大量從業者和上下游從業者的飯碗。在經歷了不斷反覆的疫情後,誰也不願意一個網絡梗就將我國餐飲行業好不容易出現的復甦苗頭撲滅。

此外,伴隨著「三花淡奶」梗的傳播,當「科技與狠活」的刻板印象從餐飲端逐漸蔓延到預製食品端,這對於一直打不開C端市場的預製菜品類而言,也將是一次不小的衝擊。

無論如何,面對「常常矯枉過正」的消費者情緒,餐飲行業、預製食品行業都需要做一點什麼,來重新獲取市場的信任。畢竟,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b8198f18bb5533e49981cd9aaad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