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心理學家武志紅:原生家庭分5個層級,你給孩子的是哪一級?
寫在前面:
武志紅老師
武志紅,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創始人。
張凱峰,尹建莉父母學堂聯合創始人,CEO。
2022年7月15日,武志紅老師做客尹建莉父母學堂直播間,與張凱峰先生進行了對談。
本文根據該次直播整理。
原生家庭的五個層級
學堂:
您覺得,究竟是什麼在決定一個孩子的命運?
武志紅:
是孩子和生命早期的撫養者構建的關係模式。
怎麼理解呢?
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比昂說,關係的本質是誰釋放焦慮,誰承受、容納和化解焦慮。
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里,按道理,父母是更有力量、更有資源的一方,所以父母應該是承受、容納和化解焦慮的人。
但很遺憾,現實中往往反過來,父母在釋放焦慮,讓孩子成為承受、容納和化解焦慮的人。
這會導致什麼呢?
孩子的心理空間被父母侵占、破壞了,孩子就越來越不靈活,越來越沒有力量。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到底誰是製造焦慮的一方,誰是承受、容納和化解焦慮的一方,決定了孩子的命運,我們據此將孩子的命運分為五個層級:
最糟糕的層級——孩子命運的下下籤是:
父母經常非常野蠻、粗暴地侵入孩子的心理空間,不斷給孩子製造創傷,比方嚴重地打孩子、罵孩子。這樣的父母簡直就像孩子的死神。
我有個來訪者,是個女孩,她爸爸每天都要打她,有時候一天打兩三次。
她媽媽有一次對她爸爸說:你別這樣打孩子,你能不能三次合成一次打?
她爸爸聽了覺得有道理,他也想做個好父親,就三次合成一次打,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他說:不行,還是得想打就打!
這樣的父親,對孩子來講是噩夢。這樣的孩子基本上沒有辦法構建穩定的心理空間。
嚴重虐待孩子的父母,就是孩子命運的下下籤。
比下下籤好一點的是中下籤——
父母不是暴虐地對待孩子,但也在通過嘮叨、抱怨、訴苦等方式,不斷給孩子製造焦慮:
「咱家不容易,未來都靠你呢!」
「你要為我活呀!」
「我這麼要求你,都是為你好!」
「我好著急呀!」
「我為你的前途擔憂!」
孩子在忍受的過程中,心理空間不斷縮小。
在中國,我個人認為大多數孩子抽到的都是中下籤。
中籤則是:
父母既沒有用暴力給孩子製造嚴重的創傷,也沒有習慣性地向孩子傳遞焦慮,孩子的心理空間能主要用於安放他自己的人生,應對他生活中的挑戰。
這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局面,孩子能樹立起邊界來保護自己,長大之後,不至於整天為別人瞎著急。
而抽到中下籤和下下籤的人,則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很容易受各種焦慮的衝擊。
講到這裡,抽到中籤的人,可以給自己鼓鼓掌了,這個命挺不錯的!
接下來我們說說,中上籤什麼樣:
孩子是釋放焦慮的一方,父母是承受、容納和轉化焦慮的一方,孩子的心理空間在和父母的相處中不斷擴大,孩子會覺得就算自己有事搞不定,沒關係,有一個更大的力量會支持他、幫助他,孩子就會放鬆,不是那麼焦慮。
上上籤呢?
父母不僅能承受、容納和轉化孩子的焦慮,而且能幫孩子學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相信自己的感覺。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如「股神」巴菲特、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都講過「相信你的感覺」。
我認為這是成為頂級高手不可或缺的品質。
很多人很有理性、很聰明,但在重大決策和挑戰面前,不能幫自己穩住。因為他們只會使用頭腦,卻不能連接自己的感覺。
相信自己感覺的巴菲特,能做到「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相信頭腦的人呢?別人貪婪的時候他也貪婪,別人恐懼的時候他也恐懼,無法免於焦慮的互相傳染,無法堅守自己的立場,因此註定成為平庸的大多數。
學堂:
很多家長自己抽到了中下籤、下下籤,長大之後糊裡糊塗做了父母,在有覺知之前,會完全複製自己的原生家庭,又變成他孩子的中下籤、下下籤。
這種不幸的代際傳遞,怎樣才能終結?
武志紅:
焦慮是一種死能量。
當焦慮太強烈的時候,第一代承受不了,構成了創傷;第二代把這個焦慮容納和化解了很多;到第三代,空間就更大了。
在我的觀察中,多數家庭還是一代比一代要好。
我們不妨回去問問自己的父輩是怎麼長大的。他們抽到的很可能是下下籤,然後給了我們一個中下籤,那麼我們就可能給孩子中籤、中上籤甚至上上籤。
如果我們抽到的是中下籤或者下下籤,我們想給孩子一個好的命運,怎麼辦呢?
首先得知道自己過去的很多做法是錯的,比方跟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不要再理直氣壯地做這些事。
不管我們自己抽到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對孩子一代說「你要尊重你的感覺,相信你的感覺」,這樣能給孩子特別大的祝福。
把事情做好的秘訣
學堂:
我在長期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發現,當親子關係變好,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會變好。這是什麼原因?
武志紅:
很多父母特別操心孩子的學習、工作、戀愛、婚姻,我們得知道,其實一切都是關係:
學習是跟知識構建關係;工作是跟各種事情構建關係;交朋友、談戀愛,是跟人構建關係。
所有這些關係的原型,都是一個人跟父母(生命早期撫養者)的關係。
如果父母老給孩子製造創傷、製造焦慮,孩子會覺得,一旦把自己的心打開,和外部世界構建關係,就會被壓縮、被攻擊、被破壞、被傷害,他就傾向於把自己封閉起來。
他就會拒絕讀書,拒絕接受知識,拒絕和人打交道,結果就變成既不能學習、工作,又不能和人打交道,這輩子就非常麻煩了。
我有一些朋友是這樣子的:
童年充滿活力,對世界充滿好奇,但每當他對一件事感興趣,父母都對他說「你必須考滿分,必須在這件事上拿到成績」,導致他所有的愛好都被父母的焦慮給破壞了。
孩子能在某一方面發展得不錯,通常基於父母對他這方面不怎麼管。
比如有些數學天才,父母控制欲很強,但對數學不懂,沒管,陰差陽錯給孩子留下了跟數學建立關係的空間。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全方位無死角地控制孩子,什麼都要孩子照你的標準來。
你本來水平就不怎麼樣,還哪哪都去管,孩子就感覺處處都受挫。
反之,如果父母能跟孩子構建寬鬆、有愛的關係,孩子的人生就可能呈現全方位開放的狀態——
學習、工作、業餘愛好、人際關係、戀愛婚姻,各個方面都呈現開放的狀態,這樣的人生就非常好了。
學堂:
我來小結一下,本質上就是說:
孩子需要一個不受打擾的心理空間,人格才能成長成熟,各方面才能蓬勃發展。
父母總是壓縮孩子的心理空間,孩子就要保護自己,就會把自己的心理設定成防禦模式——
不管外界來的是什麼,都防禦,那麼在學習、工作、人際交往方面,就都很難成功了。
父母停止對孩子心理邊界的入侵,孩子才會逐漸打開自己,和外界事物建立關係,學習成績往往也就自然變好了。
所以說,父母跟孩子構建好關係,遠比父母教孩子知識技能重要。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是孩子跟一切人、事、物關係的原型,這就叫做命運。
武志紅:
是的。
和父母在一起,我是被控制的,我的心理空間是被壓縮的,還是說,和父母在一起,我是被滋養的,我的心理空間是得到拓展的——這是左右孩子命運的基本性問題。
我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家長為孩子打遊戲困擾,那孩子為什麼喜歡打遊戲呢?
孩子被父母控制得太多了,他覺得在現實世界中,什麼事都做不了主,跟人打交道是不愉悅的,唯獨在電子遊戲中他能說了算,他只剩跟電子遊戲還能建立一點關係。
有的父母還鍥而不捨,一定要把孩子和遊戲的連接也給切斷。
最後孩子就變成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呈現一種全方位失去活力的狀態。
學堂:
有的家長會說,如果不管控的話,孩子對遊戲會越來越沉迷的,您怎麼回應?
武志紅:
如果你一直對孩子管控得很厲害,突然放手,確實會發現,孩子有一個階段對遊戲更加痴迷。
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是積極的、向善的,希望自己這輩子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的。
很多父母都在說,如果我不管我的孩子,他會殺人放火幹壞事,好像對自己的孩子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
我們去反觀自己,反觀一下自己身邊的人。
就我的觀察來說,無論是我的來訪者,還是我的親人、同學、朋友,我真的沒有見過一個人活得是容易的,我也沒有見過一個人是不想好好活著的。
每個人都天然地希望自己特別有價值、有用、被愛,希望自己積極高效。但因為發展受阻,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這麼懶,這麼消極,總是想躺平,對事情沒有興趣。
當他們處在這種狀態中的時候,我真的沒見過一個人是享受的。
反而當人把事情做得非常好,在某方面做得水平非常高,他才能夠愉悅地躺平。
人之所以會被電子遊戲、網際網路、垃圾視頻困住,很多時候緣於他的出路一個一個都被堵死了,他感覺沒有出路,才在看起來有害的事上耽溺。
心理諮詢師在幹嘛呢?
僅僅是在幫助來訪者移除成長的障礙。
我們做父母的要知道,很可能我們就是給孩子製造障礙的那個人。
我們過多的管控、過多的壓力,給孩子製造了成長的障礙。
學堂:
其實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得優秀、卓越,怎麼才能做到呢?
武志紅:
大家口中說的優秀、卓越,我從心理學視角給出的解釋是:
能把事情做好,具備與事物建立深度關係的能力。
我們前面講了,一切關係的原型,都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比如我,並不能很好地和人構建深度關係,因為我一出生,我媽媽就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她沒有有意地把她的焦慮塞給我,但我自動地就想幫她承受、容納和轉化她的焦慮。
由於我從小過多地考慮媽媽,我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空間就被壓縮了。
幸運的是,在做事情上,我從來沒有挨過打、挨過罵,沒有被否認過,我始終能夠按照自己的感覺來。
所有的高手都在講,感覺特別重要。
打球的時候要有手感,作家要有對文字的感覺,樂手要有樂感,美術家要有美感。連談戀愛都得有感覺,沒有感覺的戀愛沒法談。
人一焦慮,就會離開感覺,進入思維,進入頭腦。
可以說,感覺和思維是一對矛盾。
大家都有體驗,如果白天充滿焦慮,晚上就會睡不著,閉上眼睛卻一直在思維,頭腦停不下來。
為什麼說化解孩子的焦慮,對擴大孩子的心理空間那麼重要呢?
當孩子有了心理空間,不那麼焦慮的時候,才能遵循感覺去做事;跟著感覺去做事,才能和事物建立深度的關係。
用感覺去做事,和事物建立的是真實關係。
真實關係的特質是,它能夠成長,會一點一點從比較淺表的關係,變成深度的關係。
用思維去做事,和事物建立的是虛假關係。
虛假關係的特質是,不能成長,只能停留在淺表的層面。
所以,用感覺做事的人,日後會呈現幾何級數的成長;用思維做事的人,再聰明也不行。這兩種人在職場上的表現不可同日而語。
出眾的能力、豐厚的財富,都是用感覺做事、和事物建立深度關係的副產品而已。
就我自己來說,在上大學以前,我一次課都沒逃過。
有些朋友笑話我:「你的人生蒼白呀,都不知道逃課是什麼感覺。」
我說:「拜託,除了英語我沒有學得特別好,其他所有科目我都熱愛、都喜歡,幹嘛要逃課呢?」
畢業以後,我先是在《廣州日報》工作,後來自己做老闆,也都覺得非常有趣,從來沒有感覺辛苦。
無論學習還是工作,其實都可以充滿享受、充滿愉悅的。
但是絕大多數人失去了這個機會,他們覺得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學習,為了生存不得不工作,一做事就充滿犧牲感、付出感。
我把人分為四種,第一種叫做困苦,第二種叫做普通,第三種叫做高手,第四種叫做天才。
做事時能夠充滿愉悅和享受,才有可能成為高手、天才。
家長明白這個道理,就明白卓越與否,關鍵不在於如何聰明、如何勤勞、如何使勁兒,而在於愛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能力跟自己所做的事情建立深度關係,樂此不疲。
我把我這部分經驗變成了一門課程:《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學》。
學堂:
我們父母也可以對標一下,如果自己還在困苦、普通的水平,就不要去指導孩子了。
你不去管孩子,不去破壞孩子的感覺,孩子還有機會成為高手、天才。
武志紅:
是的。
放手就是什麼都不做嗎?
學堂:
有的父母不甘心,會問:
那我就放養嗎?啥都不管了?
我要不管,我的孩子能一年不做作業!
父母到底應該做些什麼,才能真正支持到孩子的成長?
武志紅:
如果父母真能做到前面說的中籤水平,就是給孩子很好的支持了。
我見過很多學習障礙的孩子,甚至考上了哈佛,不能讀書了,回國了,父母特別著急,找到我,問能不能趕緊把他孩子治好,好重新去上學。
最終這些父母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
他們在孩子的高級發展上做不了什麼,他們得退回去做孩子的養育者,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就行。
因為在孩子的高級發展上,他們就是製造障礙的人,是問題的源頭,他們收手了,孩子才有機會變好。
父母們動不動就想操心孩子的高級發展,結果越操心,孩子的問題越嚴重。
網上天天說「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家裡出現這種現象了,父母就應該意識到,你就是那個問題的源頭。
你就承認你沒辦法吧,你不能在孩子的高級發展上發揮正面作用,你不如就把孩子的基本生活照顧好就可以了。
至於父母如何能給到孩子中上籤、上上籤,就涉及到讓孩子學會按照他自己的感覺做事。
孩子為什麼沒機會按照他自己的感覺做事?
還是父母太著急啊,總忍不住催促孩子、干涉孩子。
太著急的背後,是父母的全能自戀。
學堂:
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全能自戀?
武志紅:
全能自戀是:你升起一個願望,你就希望立即、馬上、完美地得到實現。
光全能自戀還不構成特別大的問題,關鍵是全能自戀很容易變成全能暴怒。
願望在現實面前一旦受挫,你就爆發出毀滅性的力量,想毀滅這件事、毀滅孩子、毀滅自己,甚至毀滅整個世界。
全能自戀和全能暴怒是連在一起的。全能暴怒也經常被我們稱為無能狂怒。
但凡你發脾氣,內在都是全能暴怒在發揮作用。
我們為什麼不能很好地盯著自己,看向自己的內在,而總是盯著孩子?
因為我們內在有太多黑暗的東西了。
這裡說的黑暗,是指負能量。
我們安放不了,就把自己的黑暗投射到孩子身上,控制不住地要管孩子、弄孩子、教育孩子,給孩子製造焦慮。
能夠給孩子提供中籤、中上籤、上上籤的父母,他們首先都自己安放了自己,他們自己過得不錯,自處時能夠比較自在,於是自動地就不會去搞孩子了。
對於內在有太多黑暗、太多負能量的人來講,你真的要斬手斬腳,不要去干涉孩子,要知道,能給孩子一個中籤已經很好了。
先做到這一步,下一步才是在孩子處在全能暴怒中的時候,你能夠去安撫孩子,用你空餘的心理空間幫助孩子轉化他的焦慮。
學堂:
所以,再強調一次,做中籤的父母就沒那麼簡單!
說「我不管,孩子能一年不做作業」這種話的父母,恰恰暴露出了他自己內在翻騰的焦慮。
他已經急了,他認定對面那個孩子是焦慮的製造者,他沒意識到是他自己的全能自戀和全能暴怒出來了。
當他被全能自戀和全能暴怒控制住的時候,他覺得孩子是他的冤家對頭,孩子就是來折磨他的。
在這種心態里的時候,他說「躺平」是假的,其實他根本躺不平。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說「放手」「不要管孩子」,是讓你什麼都不用做了,你要下功夫的是,去處理好你自己內心的焦慮,走出全能自戀啊!
做好這些,你才能真的去支持到你的孩子,讓親子關係好起來。
親子關係好起來,孩子不會一年不寫作業的。
武志紅:
是的,我們去看一年不寫作業的孩子,沒有一個不是充滿痛苦的。
過去被父母的焦慮壓得太嚴重,當父母的焦慮撤掉,孩子有一段時間可能確實就想躺平,不想做事情。我們必須理解這一點。
學堂: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排毒的過程。
武志紅:
是的。
有一次,廣州一家單位請我去講課。
一位聽眾跟我說,他的孩子在小學階段一直成績倒數,沒想到上了初三突然開始考第一。
我就問這位父親,他做了什麼。
這位父親說,他當然焦慮,也不知道怎麼辦,但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他一直對自己說「靜待花開」,他由衷地相信他的孩子是好的,他的孩子智商情商都沒問題。
這位父親,是真的把自己的焦慮兜住了,沒有傳遞給孩子,真的做到了中籤。
在你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不要去胡亂指導孩子,處理好你自己的焦慮,相信孩子是OK的,這就夠了。
和這位父親相比,很多父母都太著急了。
看到孩子考了8分,馬上就坐不住了,覺得孩子差勁、垃圾、太過糟糕,怎麼也得考80分吧?而且想馬上實現從8分到80分的飛躍。
有位叫魏書生的老師為著急的家長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他做了什麼呢?
拆解任務。
他看到,從8分到80分,裡面可能有10個甚至15個、20個台階。
好的父母,能夠看見裡面的15個、20個台階,尊重這15個、20個台階。
孩子每走一個台階就鼓掌,而不是要求孩子一夜之間達成飛躍。
父母要做孩子的啦啦隊,經常給孩子鼓掌。最終孩子也能學會把難度高的事拆解成一步一步去做。
只要不著急,和事情一點一點地建立深度的關係,就能發現,事情是有規律的,按照規律做就很容易成功。
這是一個受益無窮的哲學。
學堂:
經常聽到一句話:看見即療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武志紅:
生命的本性是希望自己被看見,當我們內在的一些部分沒有被看見的時候,它們就處在黑暗之中,負能量就高,就會投射到外在世界,演變成各種問題。
看見並不容易。
當孩子持續一年不做作業,你能否看見孩子有痛苦?
我相信很多父母看不見,就覺得孩子是懶,想輕鬆,想逃避。
所以孩子就得不到療愈啊。
當你看見孩子其實也在為這件事著急,他也想尋求答案,也在左衝右突地尋找出路,你就做到了對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
你看見所有問題行為背後都有著一些非常積極的動力,事情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學堂:
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
當我們能夠看見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積極動力,我們的行動、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自然就變了。
武志紅:
對。
比如我們看見了孩子內心其實是積極的,看見了他對這件事的焦慮,就不會簡單地去批評他、要求他、管控他,而是真的去支持到他。
看見並不容易,因為父母很容易就把自己內在的黑暗投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有惡意。
你認為他就是一個自私的、懶惰的、惡毒的、跟父母做對的小孩,這時候何談看見?
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聽起來非常簡單,做很不容易。
學堂:
到底是什麼在阻礙我們家長去看見孩子?
武志紅:
根本上是我們能否看見我們自己的內在,先轉化我們自己內在的黑暗。
知道但做不到,怎麼辦?
學堂:
我們在做家庭教育指導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道理都知道,但真的做不到。
聽了今天的講座,也有家長表示太難了,更焦慮了,怎麼辦?
武志紅:
這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認為,問題都是孩子的,我是對的,就不用焦慮了。
現在發現,原來我錯了,原來問題在我這,有些家長就會因此出現更多的自我攻擊,更多的焦慮。
但要明白,你這種焦慮是對的,如果你不焦慮,你的焦慮都扔到哪去了?扔給孩子了。
意識到問題在自己身上,就意味著你把焦慮收回來了呀。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孩子的心理空間就擴大了,這是多麼好的事呢。
在自己焦慮的時候,可以對自己說,我有一個很好的發心,我想成為真正好的父母,這是多棒的事情呢,為自己鼓鼓掌。
我們要能看見自己的發心。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個焦慮可能還意味著太著急了。
您可能希望自己迅速、立即、馬上就成為一個很好的父母,這跟希望孩子立刻從8分飛躍到80分一樣,是全能自戀作祟了。
承認自己錯了,發現自己的問題,然後慢慢來,一點一點改進吧。
不僅是你生了孩子,我相信,也是孩子選擇了你作為他的父母。
通常,父母和孩子有很深的緣分,只要你們的關係一點一點在改善,這就很好了,一代比一代好,就已經很好了。
你不能說我現在是下下籤,馬上就要變成中上籤,甚至上上籤。
也許你花個三五年,能變成中籤,就已經很好了。
我們不要太著急,不要要求太高,一點一點和事情建立關係,一點一點深入下去,這個過程,就是走出全能自戀的過程。
核心還是,斬手斬腳,停止向孩子傳遞焦慮。
當你兜住自己的焦慮,給到孩子中籤的時候,孩子就能做他自己,按照他自己的感覺逐漸地去發展,他的命運就比絕大多數孩子的命運要好了。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學堂全新推出【破界對話】欄目,旨在彙集同領域、跨領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觀點、開拓視野、增加聲量,共同感悟生命、體驗成長、重寫教育的常識。此文為【破界對話】欄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