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婚姻的本質與利益有關,與感情無關。

2023-03-30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尹建莉:婚姻的本質與利益有關,與感情無關。

尹建莉:婚姻的本質與利益有關,與感情無關。

婚姻到底是什麼?對我們每個人意味著什麼?

我們是否無意識地對婚姻賦予了太過神聖的意義、太過沉重的期待?

什麼才是締結或結束一段婚姻的考量標準?

平時向尹建莉老師諮詢婚姻關係的人很多,下面分享給大家的,是尹老師在2020年初寫下的「集中答疑」——《婚姻的本質》,希望為讀者朋友帶來啟發,使身處婚姻內外的我們都更趨近於幸福。

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從頭梳理一下也許會看得更明白。

婚姻的雛形來自於女人對男人的穩定利用。母系氏族社會中,男人是幫助女人撫養下一代的工具,為了這個工具得心應手,不跑去幫別的女人的忙,聰明的女人們會努力和一個或幾個男人建立穩定的關係,把他們留住。

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物質較為充足,整個人類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男人也有了對自己後代的辨認需求,而女人對男人的工具性需求並未減少,雙方一拍即合,於是產生了「婚姻」這種東西。

再往後,隨著整個人類從自然中的抽離,男人在外面的工作從土地慢慢分散向操作機器、城市商業等,一步步上升、擴展,逐漸成為社會主導,而女人在家裡做家務、看管孩子的工作內容卻千百年來變化不大,最大的變化是對男人的依賴越來越強,地位因此越來越低。婚姻成為生活的必須,男性的婚姻紅利時代出現,三妻四妾不嫌多,左擁右抱得心裡坦蕩蕩,女性也不敢說什麼。

工業革命後期,電器時代開始,女性逐漸走上社會,開始擺脫對男人的依賴。特別是信息時代以來,女性和男性從事的工作差距越來越小,收入的穩定讓她們有力量單獨撫養孩子,男性在婚姻中的工具性削弱,霸主地位開始瓦解,男女越來越平等。

同時基因技術也讓血統辨認變得容易,女性的自主意識隨著整體文化水平提高在復甦,人們開始意識到婚姻不只是綁花的緞帶,更是捆在人性上鐵鏈,女性在其中被鎖得更緊。一些勇敢的人開始掙脫,儘管疼痛也要追求解脫,離婚率開始大幅上升。

時至今日,除了越來越高的離婚率,不婚人群也越來越大,婚姻之外的人活得並不比婚姻之內的人差,甚至更自在,感情生活也毫不遜色。

千百年來,人類的情感、情緒是相似的,基本不變,但婚姻隨著社會生活內容的變化一直在變。

梳理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婚姻從有儀式和登記開始,一直是純粹的社會產物,其功能是建立穩定的搭檔關係,以便生命和財富可控地延續。本質上說,婚姻與利益有關,與感情無關。

婚姻從沒有承攬過要兩個人在心理上相契合,在靈魂上相陪伴的重任。只是因為這些可以給結婚雙方帶來更好的體驗,讓婚姻更穩定,於是人們在締結婚姻時,又滿懷期望地往裡面添加了些心理、感情和精神方面的條件,形成一套對婚姻的高期待和不切實際的要求。

正是這些添加,扭曲了人們對婚姻的認識,改變了婚姻的本來面目,產生了一場宏大的集體無意識。

把婚姻和愛情綁到一起,這是人性的必然,卻是婚姻悲劇的開始。

現代人毫不懷疑地把感情、精神、道德等這些形而上的東西同形而下的婚姻混為一談,什麼料都往一口鍋里亂扔,卻想端出一道清香可口的菜。混亂邏輯產生了強盜邏輯、漿糊邏輯,於是糾葛出現了。

我原本稀罕你的房子,但我自認為是因為愛情才結婚;住進你的房子後還要求你絕對忠誠,不可以和異性曖昧;你忠誠的同時,還不能有吃喝嫖賭的壞毛病;你沒有吃喝嫖賭的壞毛病,還要有品味;你有很好的品味,對我不夠柔情蜜意也不行……而我,也不能再有自己的自由,要不要生孩子,可不可以去逛夜店,甚至可不可以吸煙,都要經由你同意,看你的眼色……

結婚本來是為了幸福,可是,在很多人那裡,結婚證卻成了人權出讓書。和一個人結婚,既出讓了自己所有的權利,又占有了對方所有權利;既是簽了賣身契的下人,又成了全面霸凌對方的主子。

婚姻中的雙方既是牢籠中的囚徒,又是揮舞寶劍任性砍伐的獄卒,走不出去,停不下來,互相絞殺,彼此傷害。

人們總是控訴說配偶結婚後就變了,這話真是說對了。那麼,自己變了嗎?你還是原來的你嗎?在婚姻中,你給出了什麼,握住了什麼?

人們說婚姻捆綁了人類,我看是人類捆綁了婚姻。先用家庭、學歷、職業、身高等各種條件來限定婚姻,又要給婚姻加上道德、愛情、未來等各種期許,婚姻既要提供物質、精神的安全感,還要給出面子,甚至要給出父愛或母愛的療愈。

賦予的東西越多,婚姻的真相就越難辨認。而婚姻不能承受之重,最後都會變成反彈的石頭,砸到夫妻雙方身上。

婚姻其實非常簡單,兩個人願意一起「刨生活」,就去結婚。它很像開公司,幾個人志同道合,就成立個公司一起賺錢。公司開得好,不但賺了錢,哥幾個還成了一輩子的至交,這是最理想的。如果運氣沒那麼好,合作賺錢還行,但總是談不到一起,那光賺錢少交心;如果錢也賺不到,還互相看著不順眼,就中止合作。

這是個非常正常的思路和現象,但到了婚姻這裡,人們的思維變得詭異了。根源還是人們在婚姻上附加了太多的東西。

人們美化婚姻,說婚姻是神聖的。其實婚姻不神聖,愛才神聖,婚姻只是因為有愛而神聖。婚姻本身的「利益性」從未改變,利益性是它的價值所在,不是神性所在。

世俗要人們尊重婚姻,要維護婚姻的完整。所以經常有人去讚美那些吵吵鬧鬧一輩子卻不分開的夫妻,認為他們對婚姻負責,尊重婚姻;這樣的夫妻也多半到頭來自我陶醉,認為自己維護了婚姻的完整,把這看成是人生的成就。

對婚姻的尊重要尊的是什麼?在婚姻里要愛護的是什麼?這是值得思考的。

在爛婚姻中呻吟多年,明明婚姻的實用價值已喪失,情感價值也早已不存,卻仍然不能、不敢離婚。這不是對婚姻的尊重,更不是對人的愛護,只是對結婚證這張紙的迷戀。

結婚證本是有價值的,可是在很多人那裡,成了變種的貞節牌坊。人不為人活著,人不為自己活著,只為牌坊活著。

婚姻一直在變化,需要跟著變化的是人對婚姻的看法。婚姻本身從來沒有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怎麼理解婚姻。

婚姻的本質只是合作,愛情不是它的本質屬性,只是附加值。

剝出婚姻的真相,並非否定「愛情+婚姻」的美好,恰恰相反,「愛情+婚姻+一輩子」是人間頂級奢侈品,能擁有是令人羨慕的。

搞明白婚姻的實質,是為了讓問題變得相對簡單、明晰。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怎麼處理自己的婚姻和愛情。

首先,在結婚前要非常誠實地問問自己,我為什麼結婚,為什麼和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結婚,我進入婚姻的初衷是什麼,對婚姻的期許是什麼。在結婚這件事上,初心非常重要,不忘初心更重要。初心會讓你在此後的生活中有定力,能控制問題,而不是被問題牽扯著亂走。

其次,已經結婚了,還有孩子,遇到矛盾和問題怎麼處理,要不要離婚,不妨再想一下婚姻的本質,然後進行權衡。

前幾天有網友跟我說,她和老公看完一部很好的電影,感慨萬千,結果老公來一句「沒什麼意思,這也是洗腦」,她瞬間感覺萬念俱灰。她經常很想離婚,但已有兩個孩子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位家長不想離婚,肯定有經濟方面、孩子情感及雙方情感狀態等諸多方面考慮。不管什麼原因,不想離婚是當下的選擇,所以我的建議是:

「不想離婚就這樣想想:有個男人免費送你兩顆精子,讓你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這男人經常會幫你帶孩子,不要錢,還倒貼自己的一部分工資給你撫養孩子,他對孩子的愛比世界上任何男人都可靠,孩子們也喜歡這個男人。這樣的話,還需要在意這個男人看完了一部電影說了什麼嗎。這無關大度,只是角度。」

我的回覆不是要勸她想開些,包容男人。凡事潦草地勸自己「不在意」是虛假的,只有看清真相才會真的不在意——我只是希望她在這種情況下,抵達真相,看清婚姻的本質,不向婚姻索要太多。這樣,才能促進關係有合理的走向,也能一定程度上消解自己的情緒。

什麼是尊重,尊重就是不強加。什麼是感恩,感恩就是知道不是一切都理所當然。

我老家有個詞叫「朋鍋」,就是兩個不太相干的人,正好你有菜,我有米,於是合作做飯吃,這樣每個人的碗里都有米有菜,皆大歡喜。

我和丈夫結婚後,曾開玩笑說我們是長期朋鍋的鍋友。雖然是玩笑,其實說出了本質。這並非意味著我們雙方純利用,而是確定了這個大前提後,我們才不再貪婪,而是有意識向對方給出了自由、尊重和感恩,才讓婚姻成為我們人生的加分項。

婚姻中的雙方,以鍋友的身份在一起,以朋友的情意相待,以親人的愛去呵護。這大概就是理想的模板了,可以作個參考,儘量一級級趨同,但不要去套,否則就是失望。

婚姻不能控制你的時刻,只會發生在你不再控制婚姻的時刻——遇到問題,如果有很重的情緒,或不知所措時,誠實地想想,如果是純鍋友,我會怎麼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927ae0e83c1c833fe1ee7222fae39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