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別讓認知偏差成為另一種「病毒」

2020-02-25     宸冰讀書



風雨同行,相約守望,歡迎收聽宸冰閱讀聯合多家出版社及作家帶來的「以閱讀溫暖陪伴」第19期特別節目。

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內容選自一本內容有趣、觀點新穎,閱讀體驗也很棒的書,來自德國作家羅爾夫•多貝里的《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

這幾天陸續有了疫情的逐步好轉的信息,儘管還沒有到可以完全鬆一口氣的時候,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現在開始適當的反思很有必要,無論是以往的生活和工作,還是整個疫情過程中你的心理狀況、應對方式,也許你會像作者一樣驚訝的發現,「有時候,清晰的思考反而是一種浪費。有時候,憑藉直覺去決定,你會後悔莫及。」建議大家一起讀讀這本橫跨心理學、哲學、企管等領域,涵蓋52個生活、工作、投資、愛情上最常見思考錯誤的經典作品!正如本書的推薦語寫的:「躁動的年代,我們需要一本鍛鍊獨立思考的書!」

書中每個章節都很有意思,我挑選了三個跟大家分享,你們看是不是和我們現在的很多情況有相通之處呢?

01「過度自信效應」

俄羅斯女皇卡塔琳娜二世以淫亂聞名,曾與無數情人在她的床上顛鸞倒鳳。她到底有過多少位情人?我在下一章告訴你。這裡暫且談些別的: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信賴我們的學識?讓我們先來做個小小的試驗吧:「請你估測女皇情人的數量範圍,要讓你的估測98%都是正確的——僅2%錯誤。」

比如,這一範圍介於20~70之間。也就是說,你估計卡塔琳娜女皇的情人多於20個,少於70個。納西姆·塔勒布曾經對我做過這個試驗,他用這樣的方式詢問過數百人。有時是問密西西比河的長度,有時是問一架空客飛機的耗油量,有時是問蒲隆地有多少人口。被問者可以自由選擇範圍,而且要像所說的那樣,錯誤率最高是2%。結果驚人——40%的被問者估計的範圍都是錯的。


率先發現這一驚人現象的是研究人員馬克·阿爾佩特和霍華德·雷法,他們稱之為過度自信。這種現象同樣適用於預測。對股市未來一年的走勢或公司3年後預計營業額的估計就受這種效應的影響:我們總是系統性地高估我們的學識和預測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厲害。對於過度自信效應,重要的不是單個估計是否正確。

過度自信會令你忽視你真正知道的東西與你已知的東西之間的區別。真正令人吃驚的是:過度自信效應對專家的影響比對非專家的影響還嚴重,一位經濟學教授在預測油價的5年走勢時會與非經濟學家一樣出錯。只不過他這麼做時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這一效應也影響了其他能力:在詢問時,84%的法國男人都聲稱自己是高出平均水準的好情人。沒有過度自信效應時正好是50%——這符合邏輯,因為「平均」(準確地說是:正中)指的正是,50%在上面,50%在下面。

企業家也是這樣,如果沒有過度自信效應,工作上的積極性不會這麼高。可另一面是幾乎沒有哪個大項目會比原計劃更快、更便宜地竣工。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裡有兩個效應在共同起作用。一個是傳統的過度自信,另一個是項目的直接利益人在激勵下低估成本。調研員希望拿到系列訂單,建築企業和供應商亦然,建築業主感覺得到了樂觀數據的支持,政治家們靠這樣做拉選票。這種屬於激勵過敏傾向。重要的區別在於:過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勵,而是自然單純、生而有之的。

?結論總結

請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度,尤其是當這些預測是由所謂的專家們作出的。請你在籌劃任何事情時都從悲觀的角度出發,作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會真正有機會,更現實一些地判斷形勢。

1.不存在相反的不夠自信效應

2.過度自信效應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顯——女人較少高估自己。

3.不僅樂觀者會受到過度自信效應的影響,就連自稱悲觀的人也會高估自己——不過是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罷了。

02「從眾心理」


你去參加一場音樂會,在十字路口遇見一群人,他們一個個仰望天空。你不假思索,也仰頭觀看。為什麼?從眾心理。

音樂會期間,當表演到一個精彩段落時,一個人帶頭鼓起掌來,於是整個大廳里頓時掌聲雷動,你也會跟著鼓掌。為什麼?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僅次於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惡魔。在時裝、管理技術、業餘活動、宗教和節食里都存在從眾心理。


簡單的所羅門·阿希試驗第一次是在1950年進行的,試驗顯示了團隊壓力如何壓倒健康的人類理性。試驗時將不同長度的線條拿給受試者看,要他說出線條比起參照線條是更長、一樣長還是更短。如果此人是獨自坐在房間裡,他會正確估計所有線條,因為這任務確實很簡單。現在有7個人走進房間——全是演員,但受試者被蒙在鼓裡。那7個人相繼說出一個錯誤答案,雖然線條明顯長於參照線條,卻說它「更短」。現在輪到受試者回答了。30%的試驗者會說出與前面的人一樣的錯誤答案——純粹是受到了團隊壓力的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過去的進化過程證明了這一行為是生存良策。假設5萬年前你與朋友們在塞倫蓋蒂一起外出狩獵、採摘野果,忽然,你的夥伴們全都跑了。你會怎麼做呢?你會停在原地,撓撓額頭,思考你看到的是一隻獅子還是沒有危險的動物,只不過看上去像只獅子嗎?不,你會跟在你的朋友們身後奔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等你身處安全時,你可以事後再反思。誰不這麼做,誰就早已從基因池裡消失了。這一行為模式深深植根在我們體內,我們至今還在使用它。英國作家毛姆這樣講道:「就算有5000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

03「事後諸葛亮」

今天,任何人重讀2007年的經濟預測,都會驚訝於當時專家們對2008~2010年前景的展望有多麼樂觀。一年之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了。問到金融危機的起因,還是那些專家們今天會給出相同的答案:格林斯潘統治下貨幣的泛濫、資金放貸的寬鬆、腐敗的信貸評級機構、隨意的自有資本規定等。

回顧之下金融危機的發生似乎完全符合邏輯,是不可避免的。可沒有一位經濟學家——全世界的經濟學家有近百萬名——預言到了它的準確發展。相反,很少有哪個專家團體會這麼深地落入事後諸葛亮偏誤的圈套。事後諸葛亮偏誤絕對是最頑固的思維錯誤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稱為「我早知道現象」,即事後回顧時一切都顯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今天,經濟記者們寫道,谷歌的成功是不可逆轉的——雖然如果有人在1998年預測這家網絡企業將有如此輝煌的未來一定會遭到他們的嘲笑。還有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事後看來,1914年塞拉耶佛的一槍會在接下來的30年徹底改變世界,奪去5000萬條人命。但在當年,1914年,卻沒有人擔心過這種事。它聽起來太荒唐了。

事後諸葛亮偏誤為什麼這麼危險呢?因為它讓我們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預言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這會導致我們傲慢,誤導我們作出錯誤的決定。在私事上也是如此。

「你聽說了嗎?西爾維婭和克勞斯分道揚鑣了。他倆差別那麼大,不分手才怪。」

或者:「他倆實在是太相似了,不分手才怪。」

又或者:「這兩人老黏在一起,不分手才怪。」

再或者:「他們幾乎難得見面,不分手才怪。」

與事後諸葛亮偏誤作鬥爭並不容易。研究表明,知道這種偏誤的人,也常像其他所有人一樣掉進它的陷阱。但我還有一個建議,這建議更多是來自個人經驗而不是科學:

請你記日記。

請你寫下你的預測——有關政治、事業、體重、股市等。

請你不時地拿你的記載與實際情況相比較。你會驚訝你是個多麼糟糕的預測家。

請你也同樣讀歷史。不是事後的、成熟的理論,而是那個時代的日記、剪報、備忘錄。

這會讓你更好地感覺到世界的不可預見性。

怎麼樣,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不過作者只是總結出了這樣一些現象,更多的處理方法和應對,還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獨立思考,但這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啟示和警醒,這不就是閱讀令人著迷的地方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BQf3ABjYh_GJGVXB_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