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三賢陪葬: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

2019-12-25     宸冰讀書



本文節選自《詩說中國 家國卷:家國情懷》


公元前621年,一代霸主秦穆公去世,在他西御戎狄、東進中原的生涯里,地處邊陲的秦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矚目地位,並且在《春秋》絕筆之前,也沒有一個繼承人能超越他的輝煌。生前的秦穆公被當作愛才的典範,他網羅了一大批名臣猛將,文有百里奚、蹇叔,武有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就連傳說中相馬的奇士伯樂也在他麾下效力。有一次,秦穆公宴請群臣,大家舉杯痛飲,秦穆公致祝酒詞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

秦穆公死後,他的屍體被放在沉重的棺槨中,一百七十七個陪葬者也隨著它步入幽暗的墓道,再也沒能重見天日。這支隊伍哆哆嗦嗦地往下走,其中就有承諾「死共此哀」的子車氏三兄弟。這三人都是秦國著名的賢良之才,圍觀的人認出了他們,都感到很痛惜,寧願用自己的死去贖回他們。

面對這場無可挽救的悲劇,秦人作《黃鳥》詩來抗訴:「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毛詩序》解釋這首詩的大意,說《黃鳥》是哀悼三良的詩,秦人諷刺穆公用活人陪葬,所以寫了這首詩。後世的詩人也常常作詩來描述這件事,比如王粲的《詠史詩》:

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

秦穆殺三良,惜哉空爾為。

結髮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臨沒要之死,焉得不相隨。

妻子當門泣,兄弟哭路垂。

臨穴呼蒼天,涕下如綆縻。

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

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

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

黃鳥作悲詩,至今聲不虧。


王粲說,用活人殉死並不符合古制,秦穆公以這三位賢臣來殉葬,實在令人不解。批評完秦穆公,王粲筆鋒又一轉,他不像《詩經》一樣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寫,而是從三良自己的視角來傾訴這件事:我們當年一同侍奉明主,受到他這麼重的恩情,現在國君去世了,讓我們去陪伴,我們怎麼能推辭呢?雖然妻子兒女在門前撲簌簌地掉淚,兄弟們哭倒在路旁,可是「人生各有志」,我們不會為此而動搖,活著的時候是「百夫雄」,死的時候也要堂堂正正,成為天下壯士的楷模。

他們慨然赴死,並非貪圖功名,只是為了踐行宴會上的約定,這樣的決定震懾世人,令人同情哀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_yYQG8BMH2_cNUgr-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