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為什麼有些整天做功課的孩子卻學習不好?

2022-06-24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尹建莉:為什麼有些整天做功課的孩子卻學習不好?

神經對一直不停進來的刺激有飽和現象,疲乏了就不再處理它了。機器也不能「連軸轉」。

尹老師您好:

我的孩子很乖,無論是學校布置的作業,還是我布置的課外作業,她都能完成。您也知道,現在孩子學習的競爭太激烈,他們班的孩子基本周末都上補習班,我們也上了奧數、英語、鋼琴和跳舞,雖然孩子有時候也表現出來有些不耐煩和疲憊,但她基本都能堅持完成。我們當家長的也心疼,可這沒辦法啊!

但從這學期開始,我們發現她雖然每天都做功課,可學習成績卻下降了,剛剛考完的期末考試,數學才考了96分,以前都是99或100的。這是為什麼呢?

小玲的媽媽

關於「為什麼有些整天做功課的孩子卻學習不好?」這個問題,台灣洪蘭教授與我合作的書中有專題論述——《連軸轉的機器磨損快》。

從神經學來看,神經對一直不停地進來的刺激有飽和的現象,疲乏了就不再處理它了。這就是為什麼「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道理。

孩子在上了八個小時的課之後再去上補習班,繼續學同樣的東西,神經已經疲勞了,學不進去了。在記憶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Release from Proactive Inhibition」(前向抑制中的主動釋放),是指當我們一直在做同樣性質的記憶時,記憶的項目會相互干擾。例如記憶花卉的名稱,每一次記10種花的名字,當進行到第三個名單時,再去問受試者,哪種花在第幾張單子上,受試者已經記不清了;但是如果這時換成10個家具的名稱,受試者的記憶會立刻回復到跟第一次記花卉時一樣的好。

在課程的安排上,我們每四五十分鐘就得換另一科目來上,就是怕造成孩子學習上的飽和;而且一天不能學得太多,到一定時間就要休息。但是父母在送孩子去補習班時卻忘記了這一點。

人不是機器,在疲勞後,反應會遲鈍,會「有聽沒有見」,所以我們常在補習班上看到目光呆滯的孩子,手在無意識地抄著黑板上的公式,難怪會有孩子在桌子上刻下了「我在浪費生命」這句無聲的吶喊!

今天教育改革的問題仍很多, 但最重要的還是沒有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即「有動機地快樂學習」。或許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孩子是自己的,可以從自身做起。

不是功課越多越好,不是學得時間越長越好。即使是機器也不能「連軸轉」,需要經常停下來涼一涼,上上潤滑油,更何況孩子!

當父母把眼光放到10年、20年之後時,我們會發現,學校的成績其實並不那麼重要。考上名牌大學並不能保證一輩子成功,反而孩子只要有了學習的動機、愉悅的人生觀,以後就一定會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創造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洪蘭 尹建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d20c547182e5b9cf7c95f3c1c4bf4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