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去上虞這個古鎮看看,特色霉千張蒸肉試一試,四個人155元

2021-05-02     可可的美食生活

原標題:五一節去上虞這個古鎮看看,特色霉千張蒸肉試一試,四個人155元

五一節的上午,大家都出門了,我們也是,不出去走走太辜負大好時光,當然五一出遊最怕的是人山人海,我們就偏找人少冷門的地方玩。這次是帶著老爸老媽,目的地是紹興市上虞區豐惠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豐惠古鎮吧,這可是一個頗有歷史,名人輩出的古鎮, 「梁祝化蝶」「伯陽煉丹」「范蠡入湖」等優美的故事都發生在豐惠,只不過知道的人不多,至少遊客不多。

開車兩個多小時,我們到了上虞,南宋時期的上虞縣令樓杓,曾說過一句話:「天以豐歲加惠我民」,豐惠古縣城由此得名。以前上虞是縣治,現在是隸屬於紹興的上虞區,而豐惠一直以來是上虞縣城的所在地,歷時一千一百多年,就好比慈城之於慈溪,慈城以前是慈溪的縣城。

看到這個牌坊,豐惠古鎮就到了,上面石欄上刻著一副對聯:「豐行百里居之爽塏,惠澤萬家享以良風」。

進入古鎮就看到八太娘井,後來我們看到介紹,八太娘以女傭起家,後來有錢了用最先進的技術,在村裡打了10口井,一直惠澤當地百姓,八太娘因此被歷史銘記。

據說古鎮原來是比較破舊的,政府出資把門面都整修了,有一些人家住在裡面,但大多數關著,沒有遊客,生意也不好做,沒什麼人租店面。

建於元代的九獅橋,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原來橋欄上有9尊造型不同的獅子因而得名,現在已經沒有了。相傳明清時期科舉中了秀才,可以在橋上坐三天用以揚名,我在想揚了名,是不是可以開倌授課,賴以謀生了?或者去哪個有錢的人家做師爺?

古鎮很長,到處都有古蹟,名人故居、老街舊址、石橋民居一路縱深到很遠。

路過一家霉千張店,上虞當地最有名的特色菜大概就是霉千張了,我中午一定要去嘗一嘗。

走近看看,大多是豆腐乳,還有莧菜管,都是舊時的腌制食品。

這一捆一捆的就是霉千張了,店家問我是不是買一點去,我覺得不一定吃得慣,還是中午到餐館點一份試試味道吧。

上虞一帶歷來多讀書人,因此有當地的虞人書畫閣,展出的都是當地名人作品。

科第坊,只剩一部分了,上面的石雕相當精美。豐惠自古以來民性敦厚,安耕織,沿勤儉,崇文學,尊師長;宋代時候就建有縣學宮和幾個書院,東大街上專門樹起「科第坊」,表彰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的學子。

豐惠鄉賢之家,每到一處,這樣的地方我最愛看,能最快最集中地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與人文。

裡面就有八太娘的介紹,讓我知道八太娘井的來歷,在這裡,八太娘還比胡愈之排在前面,胡愈之,大文人,《光明日報》總編輯。

這裡還有書畫苑,專門教孩子書法和繪畫,孩子從小學起來,中國文化的底子就打下了,長大以後會深深刻在他的骨子裡,比光看手機不知好多少。

看到有賣本地櫻桃的,我就走不動了,剛好口渴,兩種櫻桃都是25元一斤。

現在吃這種櫻桃正是季節,當然應該買一點來嘗鮮,這麼一籃45元錢,一邊走一邊往嘴裡送,本地櫻桃皮嫩,水分多,大多數很甜,偶爾有幾個是酸的。

凡江南古鎮,都有醬園,醬油、豆瓣醬、腌制的各種醬菜,百姓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醬,只不過現在基本是空了,規模也沒有安昌古鎮的醬園大,那裡現在還釀著醬油,可以買回家。

通濟橋,又叫八字橋,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在還保存完好,人們隨意在橋上來去,說明有多多牢固。

吳覺農,著名的農學家,茶葉專家,當代「茶聖」,他寫的《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感覺豐惠真的是名人輩出,走幾步就是一個名人故居。

帶著爸媽走得累了,在古鎮街邊的涼亭里坐一坐。我找中午吃飯的地方。

看到老人們吹拉彈唱,我老媽說年紀大了有這麼個愛好很不錯,心情愉悅,不會老。

離豐惠古鎮不遠,車程大概3分鐘,我們找到了這家菜館,在當地的菜市場邊上,外表看上去不怎麼樣。

裡面的菜品卻非常齊全,看上去也很新鮮,我們就決定在這兒吃飯了。

炒菜為主,我都有點選擇困難症,最後還是店家幫忙一起點菜,說他家醬鴨不錯,可以來半隻,也可以來四分之一只,平時我們兩個人肯定四分之一只,今天我們四個人就來半隻,問價格,答55元,我們覺得很實惠,是不是上虞的消費水平比寧波低一點?

所有的菜都明碼標價,點起來很放心。

內臟之類,老爸老媽怕膽固醇高,不大愛吃。

湖鮮,海鮮。作為一家小店,菜品真的算多了。

冰箱裡的魚就不點了,寧波的海鮮還更多一點。

終於看到霉千張蒸肉末了,立馬點了一份,這個要嘗嘗。

四個人給了我們一個包廂。

醬鴨一上來我們就驚嘆,半隻鴨子擺盤太好看了,55元也太值了吧。

嘗一嘗,就是自家做的,不是熟食店買的鴨肉,很好吃,比熟食店裡要淡一點,鴨肉也很新鮮,好吃!

老闆推薦的豆腐羹,說是用雞高湯做的,裡面有雞雜,上來又是一大碗,22元。

這個好吃,我接連吃了三碗,裡面的好吃在於有雞雜,比加肉末好吃很多,店家告訴我,每天會買一隻雞,做白切雞,裡面的雞湯雞雜就用來做豆腐羹,都是自家剖的,也很新鮮。我覺得我是找對地方了。

招牌魚茸酥,相當於炸響鈴,只不過裡面的肉末換成了魚茸,老闆告訴我,他杭州讀的烹飪大專,然後長年在杭州、上海兩地工作,最後想安定下來就回家了,自己家的店面成本低,一家子聚在一起照顧起來比較方便。他說每天會買胖頭魚做魚頭,魚身就拿來做魚茸酥,也算一魚兩吃。這個菜30元,但我覺得一般,魚肉太少,太薄。

上虞特色菜,霉千張蒸肉餅終於上來了,還放了毛豆來點綴。

第一口霉得讓人受不了,這千張入口都糊了,連我老媽也說受不了,臭豆腐臭冬瓜臭莧菜管吃起來都沒問題,但這霉千張更霉,簡直是腐爛,入口即糊,而且不咸,是淡的,就一個感覺這個菜壞了。

但是話說回來,第一口不好吃,我們硬著頭皮吃第二口就不那麼難吃了,尤其毛豆和肉餅,吃起來還特別鮮美,我們最後剩了一點霉千張,但肉末和毛豆都吃完了,這一盤是25元。

蔬菜點了一個蒜泥炒菠菜,15元一大盤,菠菜很嫩。

我們一家四口點了五個菜,沒喝酒沒點飲料,只吃了米飯,來看看多少錢。

一共155元,良心價了,我們都覺得老闆很實誠。

這就是老闆了,他告訴我他老爸是當地遊走的廚師,給人家辦酒席的那種廚師,擅長燒傳統菜,但他的廚藝來自學校和上海的廚房,不來自於他的父親。但我心裡想,無論如何,對美食的敏感和判斷都有來自父親的遺傳吧。

飯後,我們又去不遠處的祝家莊,如果來上虞豐惠,時間上允許的話,祝家莊還是應該來看一看的,不用門票。

在這裡我們和爸媽重溫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為什麼祝英台是上虞人,梁祝公園卻在寧波?

慢吞吞的十八里相送,一句一句還能記得起來。

祝英台的房間裡,不間斷地放著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時候常常能聽到,現在不作興了,站著聽了五分鐘,無數次的「梁兄啊」,還是沒說出個究竟來,最終耐不住,我還是下樓了。

梁祝史話,最初的記錄就是這麼一段,原來梁山伯到了鄞州當縣令,三年後病死,祝英台路過,風雨大作,祝英台登上岸大哭,墳墓烈開,祝氏陷落就一起葬在裡面了,說來說去,梁祝可憐,馬文才更可憐,人才兩空,他又有什麼罪過了,短短几十年,我們的價值觀也改了不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YMGLHkB9EJ7ZLmJNg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