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打敗科學!無需數學,古代建築和手藝匠人們這樣解決正五邊形

2019-12-14     文藏

在古代,直至明末,中國算學領域未見正五邊形的精確答案,不過有正五邊形平面的建築是有的,五角裝飾紋樣更是有的。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學者劉暢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雕蟲故事——匠人的正五邊形》一文中,這樣為我們解答這個疑惑。

碧螺亭鳥瞰

中國古代遲遲未算出精準的正五邊形。也許社會地位和教育背景低下極大妨礙了中國古代匠人對精確算學的駕馭,但是絲毫不會妨礙他們智慧的翱翔。

我的老師曾說起過清末民初裱糊匠的故事。

老年間的北京人家,只要條件允許就希望能每年重新裱糊房間,利利索索地過日子。到時候,就得請裱糊師傅來,或許還要為新的頂棚和牆面在「四白落地」的基礎上再做一點新裝飾。

「您要五方五星,還是六方八方?」匠人師傅們往往會這樣問。

「去年是八方,今年來個五方吧。您可得做正嘍!」主人也會有自己的選擇。

「放心吧您,天底下正五方最容易!」匠人往往這樣說。

紫禁城內碧螺亭

他不是在吹牛。他的師傅早就把行業的智慧口傳了下來。類似的智慧總要追溯到祖師爺魯班那裡,即便是一些後來的發明也往往被說成是魯班顯聖。在行當裡邊,哪個匠人沒有自己的絕活呢?而比起他們大家共有的知識財富——那些能夠撐起一個團體的技藝和尊嚴,又有哪個絕活比起這種尊嚴還值得矜誇呢?

《園冶》中的梅花亭地圖式

裱糊匠說著,便低下頭專心的裁起紙來。

先裁下來的是一條一寸寬一尺來長的紙條。

還是低著頭,他開始用紙條打結——一個最簡單的交叉結。

小心地,手指捏著結的兩頭,收緊這個結。

紙條的寬度開始發生作用,只要不把它弄皺,寬度就約束著結的大小。

好了,兩進兩出加一個轉折,正好五個邊。每個邊正好一寸。

用小紙條折出正五邊形的過程

點出中心,把疊好的「五方」放在一張大紙上,裱糊匠開始「放樣」。

生活總是要繼續,靠著疊出「五方」是討不到工錢的。長久以來,社會總是圍繞著「契約」建立,我等依靠解說疊五方的道理來混生活的「學者」在舊中國充其量也就是個「小學」。連「小學」也總是照顧不到匠人,於是後來裱糊改成了粉刷,訣竅被遺忘,科學強大地登場了,我們「終於」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計算,準確地畫五方了,卻沒有人再提「拓撲」的辦法。

科學無情地取代訣竅,甚至撕破一些包裹秘訣的外衣,其實並不在於它本來的強大,而是在於它在永遠地生長,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只要按照它的基本規則做事,就是在幫助它生長。

碧螺亭的藻井

使科學健康,也要為它剪枝。我們唯一的剪刀,就是人類的智慧。那是我們和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子孫共有的智慧。讓我們在匆忙中停頓一下,看一看來路,從雕蟲小技中感悟一下智慧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qBoEG8BMH2_cNUgj17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