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中國朝鮮交流密切,朝鮮使團進入紫禁城,再現當年盛況

2019-10-24     文藏

朝鮮王朝每年都向明朝與清朝派遣定例使行與不定例使行。實際的人員甚至達到二百至五百餘人。這些人留下了珍貴的燕行記錄,基於此,學者韓東洙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18世紀朝鮮燕行使與北京紫禁城——以儀禮空間之分析為中心》一文中,有這樣的研究考證。

《燕行圖》朝陽門部分

朝鮮的燕行使在進入北京城內之前,先要到位於北京內城之東門——朝陽門外的東嶽廟休整隊伍,這是慣例。因此他們從東嶽廟開始就換掉雙轎與座次及日傘,改換騎馬,並在隊前置插有黃旗的咨文,然後通官們成對排著進入朝陽門。經過朝陽門到達朝鮮館後,這些人將留在北京40多天,參加各種儀禮活動,同時按個人喜好遊覽北京城,並對所經歷的事情進行詳細的記錄。

朝鮮燕行使們最先目睹的北京城之設施是朝陽門。他們發現朝陽門與瓮城的城牆都使用磚頭,城上守衛使用弓和槍,城郭內外具備嚴密的防禦措施。另外,這種城門制度不僅用在朝陽門,在北京城的其他門上都有類似的應用。進入朝陽門,緊接著就是對北京市內街道繁華的感嘆。

⋯⋯入門以後,道路寬達7~8里,繁盛的閭里,明亮的店鋪與珠子鋪、絲綢坊,整齊的樓閣與光彩鮮亮的柱子,耀眼閃爍,目不暇接,載人與載貨的車馬占據整條街道,隆隆嚯嚯,人們擠滿道路,可見人民的繁榮。(臘月十九日)

《清乾隆內府繪製京城全圖》中的朝陽門

不僅是朝鮮,比起至此的路程中印象較深的瀋陽與山海關,北京街道的華麗與繁榮,以及混雜的場面使朝鮮的燕行使們不禁心生驚奇。如此這般從街道獲得的衝擊,一直延續至暫居北京的整個期間。比如,臘月廿二日目睹正陽門城門的混雜之後,有描述如下:

⋯⋯車馬與行人擁堵在城門,軲轆之聲如霹靂,近在咫尺竟無法交談⋯⋯

《燕行圖》正陽門周圍部分 崇實大學圖書館藏

當日,又在正陽門外,即北京的外城也目睹相似情景,敘為

「⋯⋯人們摩肩接踵,軲轆,無法通行,往往有推車擋在前,至暫時不得前行⋯⋯玲瓏輝煌,堪稱奇觀⋯⋯是繁華氣象。」

《清乾隆內府繪製京城全圖》中的正陽門

這裡值得關注的是,當時北京的部分街道狀況,與今天所見大城市中車輛擁擠的情形一樣非常複雜。燕行使們對於北京街道的描寫,其中值得注意的另一個事實就是胡同,即設在胡同里的里門設施。首先查看與此有關的記錄:

⋯⋯經過館門,路過胡同口,建有柵門,像是里門,門上有正陽門城近胡同七字,門內城下有一間房屋,入夜有甲軍把守,如有人出入便詢問居住與姓名,而門內人往來並不過問,據說皇城內胡同皆如此⋯⋯(臘月廿二日)

清 徐揚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卷(局部)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裡的里門是將木頭豎起製成柵欄,從當時的記錄畫中可以找到它的形象。如前所述,為保證胡同里居住的人們的安全,里門是用來控制外人出入的設施。據此,北京的街道上有兩種重要的設施,即牌樓及里門。前者是標示街道的主要特徵,同時具有教化百姓的目的。而後者則起到保護百姓安全的作用。

《清乾隆內府繪製京城全圖》中「鑲白旗滿洲柵欄」圖示

據1753年(乾隆十七年)的統計,北京的內城與外城各有柵欄1199個和116個,人們居住的里坊周圍不設圍牆,在開放的街道上立木坊門,按規定的時間進行開閉,進行治安管理。這裡的木坊門便是燕行使們提及的里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QRwDG4BMH2_cNUgGWZ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