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明明不笨,卻一事無成?

2020-05-23     第一心理

原標題: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明明不笨,卻一事無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個人到底是聰明還是笨,是智力高或低的問題。

所謂智力,就是指個體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是個人有目的地行動、合理地思考、有效地應付環境的一種綜合能力。

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智力測驗叫作比內-西蒙智力量表,它由30個難度由低到高的問題組成,後增加到58個題目,適用於3-13歲兒童。比內-西蒙智力量表首次提出了心理年齡的概念,該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

該量表雖然開智力測驗之先河,但被指出一些缺點,尤其是忽視了被試的實際年齡對智力發展的影響。

經後人修訂之後,最出名的智力測驗量表當數史丹福——比內智力量表,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將心理年齡換作智力商數來表示。

智商就是指心理年齡與實足年齡的比值,即智商=心理年齡/實足年齡*100%。

這個公式也是目前國際上最受歡迎、使用最為普遍的測驗智商的公式,因此對一個人聰明或者笨的測量就是通過這種形式的測驗所得出來的。

雙生子研究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雙生子研究,研究者試圖通過對雙生子的研究來弄清遺傳和環境對人的影響。

研究者首先確定了兩個自變量及其水平:雙生子類型(同/異卵)、生活環境(從小生活在一起/不生活在一起)。

通過控制額外變量,即控制他們的生活環境保持一致,比較同/異卵雙生子之間的差別。

他們發現同卵雙生子之間的確比異卵雙生子之間具有更多的個體相似性,其中就包括智力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而這無疑也證明了遺傳對智力的影響。

然後控制雙生子類型,目的是比較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影響。結果發現從小生活在一起的雙生子,比不生活在一起的雙生子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而這也證明了環境對智力的影響。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發現即使是同類型的雙生子,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也能導致他們兩人之間出現比較明顯的智力差異,這更加佐證了環境的影響。

生活中我們的身邊少不了有一兩個明明很聰明,可卻混得不怎麼樣的人。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研究得出結論,智力受到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如果只是先天遺傳到了較高的智商而後天不培養、訓練自己的話,那麼再高的智商都會泯然眾人矣,正如傷仲永一樣。

成就動機

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賦,往往還需要後天更多的努力。

成就動機是指個人追求進步以期達成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目標的內在動力,這裡的成就可以指地位、名聲、金錢、實力等等。

而一個人一事無成,往往是因為缺乏成就動機,或成就動機處於較低的水平。

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包含兩種相互抵消的心理成分:希望成功和避免失敗。

當一個人希望成功的動機大於避免失敗的動機時,他往往會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並努力去完成,從而獲得成就感,內心就會產生力量,朝著目標繼續奮勇向前。

當一個人避免失敗的動機大於希望成功的動機時,他往往會選擇極易完成或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如果完成了,就能避免失敗;如果沒能完成,也能為自己找藉口開脫說是任務太過困難。

因此,聰明的人卻一事無成,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他具有低水平的成就動機,即過度追求避免失敗,而缺乏追求成功的動機。

這類人在生活中是脆弱的,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受到打擊,為了保護自我價值。

他們往往選擇很容易的事去做,如整日沉迷於遊戲、整日與朋友吃喝玩樂,因為這樣他們能夠避免因為努力而失敗所造成的挫敗感。

亦或是他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總是選擇那個他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在做之前已經想好了藉口,所以他們能夠坦然心安地選擇。

在他們失敗後,會一致解釋為是因為任務太難而導致失敗,而且他們心中也是這樣想的,這樣一來就又能保護自我價值免受傷害。

有的人明明不笨,但卻一事無成,一方面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成就動機較低。

這類人應該有意識地去選擇一個能讓自己奮鬥起來的生活環境,同時要正視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成功往往孕育於失敗之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uuiQ3IBnkjnB-0zXG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