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如何走進了羅浮宮

2019-09-22     真知社

1894年,印象派的贊助人兼畫家古斯塔夫·卡勒波特(Gustave Caillebotte)去世。他留下了一份遺囑,表示願意把自己收藏的67幅印象派繪畫捐獻給國家,並委託印象派畫家雷諾瓦作為自己的遺產執行人。

斯塔夫·卡勒波特

這67幅畫包括等塞尚,馬奈,雷諾瓦,德加,莫奈,畢沙羅等人的作品,在後世看來,這些作品每一幅都價值不菲,對任何一個美術館來說,這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好事,但是當時接受捐贈的一方卻頗為躊躇。

因為卡勒波特的捐贈附帶一個條件,就是這些作品不能流落到省級博物館,也不得被塞在閣樓儲藏間之類的地方,必須首先在盧森堡宮(主要展出在世畫家的作品)展出,然後移至羅浮宮。有相當一部分人非常激烈的反對羅浮宮接受這批藏品,尤其是熱羅姆(Jean-Leon Gerome)為首的學院派畫家及其追隨者們。

說熱羅姆可能大家不認識,他的這幅名作向公眾傳播了角斗場「大拇指向下」的姿勢

熱羅姆本尊

即使到了19世紀末,最受讚譽最主流的仍然是新古典主義繪畫。熱羅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學院派畫家,他的繪圖技巧高超,也真心擁護自己所宣揚的那套價值觀,且在很多年的時間裡,他都是全法國最賺錢的畫家。

熱羅姆聲稱,卡勒波特收藏的那些畫是「道德極度腐化的代表」,其製造者是「無法無天的瘋子」,他們的存在意味著意味著「國家的滅亡」。這也基本代表了學院派以及19世紀主流社會長期以來對「印象派」畫家們的定見。

事實上,在19世紀聲名狼藉的「印象派」印象派的繪畫以自然風景和日常生活場景為主,基本不涉及黃賭毒,多數情況下只是當代小資產階級的日常:划船,郊遊,看報,在巴黎的雨中散步,站在鋼筋做的大橋上發獃,看工人給地板打蠟…等等,卻長期受到諸如道德敗壞思想墮落之類的指責(印象派作品中甚至連人體也比較少出現,反倒是高尚的學院派作品中比較常出現裸體)。

卡勒波特是馬奈這幅《奧林匹亞》的幕後推手

只是真實的自然風景和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場景而已,為什麼學院派和保守主義者們要如此如臨大敵上綱上線?

因為印象派確實是他們的末日。

從一開始,印象派就不只是漂亮的風景畫,而是新古典主義-學院派「歷史畫」的解構者。「新古典主義」是一條批量生產的假歷史的大生產線。他們不斷用19世紀的狹隘語言來塗抹歷史,生產假的「歷史」,刻意無視和貶低當下的日常生活,把歷史和現實一併庸俗化。

而「印象派」並沒有要宣揚什麼革命共產或者回歸傳統道德這類通俗易懂的訴求,但他們一直在堅持:拒絕相信新古典主義的熱羅姆們所生產的虛假的歷史。

因為拒絕相信主流的規訓,印象派畫家們在沒錢花還要挨罵的情況下堅持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他們彼此之間的義氣也令人動容,比如莫里索(Berthe Morisot)本來是資產階級大小姐,在 1874年以前她已經連續十年成功入選官方沙龍,但是出於對印象派理念的認同以及對印象派朋友的義氣,此後她放棄了官方沙龍而選擇了印象派畫展和隨之而來的詆毀。

比如富家出身的巴齊耶在莫奈一張畫200法郎都沒人買的時候,花2500法郎去買他一張畫,這樣莫奈才沒在出名之前窮死。

比如同為畫家的杜比尼Daubigny向少有的肯買印象派作品的畫商保羅·丟朗-呂厄(Paul Durand-Ruel)極力推薦莫奈,毫不藏私,還說「他比我畫得更好」……

而卡勒波特本人也是富家子弟,他自己還是很有成就的律師/建築師/工程師,同時既是印象派畫家又是印象派的贊助人,不但經常從印象派畫家朋友那裡買畫,還幫他們造船作為移動畫室。(或許卡勒波特被稱為「現實主義畫家」或者「寫實畫家」更確切,不過當時所有拒絕學院派規訓,技術上不符合學院派教條的,不具備「正確」價值觀的,讓保守派們看不順眼的藝術家們都被統稱為「印象派」,所以卡勒波特當然也算是一個「印象派」)。

卡勒波特本人也是畫家

到了卡勒波特去世的1894年,印象派畫家們當時多多少少也已經出了名,卡勒波特捐贈的這批畫已經相當值錢了(1892年,高更給妻子的信中說,莫奈這一年的收入已經超過10萬法郎),所以受贈方也狠不下心來乾脆拒絕。經歷了長時間的談判,1897盧森堡宮終於接受了這67件中的40件作品,保守派議員菏夫.德.賽西還為此事在參議院發表了譴責聲明。

政府接受卡勒波特的捐贈和附帶條件,這意味著熱羅姆們嚴防死守的精神牢籠已經被攻破,除了自願留下來的,再也無法囚禁任何人。即使他們已經花費幾代人的時間生產假的歷史,在這牢籠的表面鋪滿精細的繪畫和浮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xLihG0BMH2_cNUgLD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