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窮人和富人之間似乎有一堵不可逾越的牆,限制著彼此的交流。
以前學校將不同階層的學生放在一起教育,使他們建立平等關係。但是由於教育資源的有限性,漸漸的,不同階層的孩子受到的教育質量差距也變得越來越大。
很多人認為:越是有錢的人,越不喜歡和窮人打交道。
雖然這句話聽上去太絕對了,但是它的確顯現了這個時代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問題。
我們該怎樣正確的理解這句話呢?
階層固化
相信大家都看過《鐵達尼號》,在觀看時,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傑克和露絲在同一條船上,可是和傑克類似的窮人都住在下層甲板的三等艙,而露絲那樣的富人則住在船艙上層,居住環境可以說比三等艙優越太多。
除了住所不一樣,他們在船上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
富人們一邊享用著精緻美味的食物,一邊在優美的音樂中跳舞,男人們喝著酒探討商業或是政治上的問題,女人則聚在一起探討衣服、首飾。
窮人則只能在簡陋的船艙中載歌載舞,喝著低等啤酒,講著粗俗的笑話。
從表面上看,他們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享受,兩者互不影響,勉強算是能夠和諧共處。
可實際上,在「和諧」背後,反射出了當時嚴重的階層固化問題。 階層固化則指的是社會地位不同的群體之間流動受阻的現象。
雖然每個人都有提升空間,都有無限可能,但是兩個階層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
窮人很難通過努力成為富人。
但這種趨勢越嚴重,社會反而越穩定。因為窮人不再想要變富,兩個階層的人互不影響。
在這種形勢下窮人和富人的圈子就會完全隔絕開來。
因為生活環境的差異,他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截然不同。
而且不光是富人不喜歡和窮人打交道,很多窮人也有著強烈的仇富情緒。
眼光差異
《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日裔美國籍教育家羅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曾在書中指出,一個人眼光和自身的經濟實力息息相關,貧困的人往往更在意日常的物質生活,所以看得不夠長遠。
同時,他還認為貧窮不光是指一種經濟狀態,它更是窮人身上的一種特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中了彩票或是拆遷得到巨款的暴發戶,很難積攢住財富,他們往往會在短時間內把錢財揮霍乾淨。
長時間的貧窮生活,使他們缺少對財富的正確認知。
羅伯特還認為,「窮」往往體現在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上。
他們想要的不過是富裕的生活,一旦進入了舒適圈,他們就會變得不思進取。而那些有夢想有野心的人則會把目光放長遠,他們希望自己可以推動社會發展,為人民做貢獻。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窮人思維過於注重「沉沒成本」。
當明知道一件事情對自己來說毫無意義的時候,為了不浪費錢,他們寧願犧牲更加寶貴的時間。
而有錢人則是把時間當作最寶貴的東西,他們為了自己的夢想深諳時間管理之道。
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創業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的創業之路總是很坎坷。比如馬雲、馬化騰、雷軍等人。
他們都是在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和穩定的工作後便毫不猶豫地邁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哪怕被人嘲諷,沒錢吃飯,他們也沒有放棄,最終,他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毫無疑問,他們深遠獨到的思想對於自身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給一個普通人一百萬讓他去創業 短短几年,他又能做出什麼成績呢?
所以,我們要坦然看待不同階層的人思想眼光不同這個事實。
在一定程度上,物質決定了意識。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機會。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無需為了社會階層固化而憤懣不滿。
比起天天糾結貧富問題,還不如接受現實,從小事做起,提升自己的能力。為自己未來生活做鋪墊。
古人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不同階層的人生活方式雖然是不同的,但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的指標也絕對不是貧富。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eg2LXIBnkjnB-0zOQ2w.html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