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經濟」從2015年開始被提出後,近幾年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開始飛速發展起來,那麼什麼是「首店經濟」?能否為城市消費帶來新的活力?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什麼是首店經濟?有什麼特點呢?
在行業里有代表性的品牌在某一區域開的第一家店,就被稱作「首店」。而一個區域利用特有資源,吸引國內外品牌在區域首次開設門店,由此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形態即為「首店經濟」。
在2019年上半年,上海引入首店498家,北京引入首店328家,成都引入首店237家
……
數量驚人的「首店」,積攢出驚人的「首店經濟」能量。這背後,蘊藏著中國消費的新潮流、新密碼。
來源:中商數據
從全球最大的會員制倉儲連鎖超市開市客到丹麥玩具巨頭樂高,從外資企業到中華老字號,今年以來,多個類別的首店在各地落地,成為挖掘消費潛力、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創新手段。
「首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後,折射出中國消費市場增長快速的三大信號
1、只要創新商業模式,就能打開發展新空間。
中國的消費者並不缺購買力,只要能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商品、更優質的服務、更獨特的體驗,消費者樂意為之買單。
2、中國市場魅力不減,外資零售看好中國。
在蓬勃發展的首店經濟中,外資是重要參與力量。
3、多點開花與市場下沉正為消費增長提供新動能。
首店並不是一線城市和沿海地區的專利,中國內需市場之大,可以多點開花、梯次跟進,這為消費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
上海「首店經濟」持續領跑全國,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
成都通過發展「首店經濟」,創新零售業新業態;
長沙「首店經濟」呈現多元化特色……
各地發展「首店經濟」,因城施策推進消費升級,推動更多新興業態首店試水新的商業形態。
首店經濟其實的關鍵還是在「首店」上,大家知道一個城市的產業發展都是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進行轉變的,而第三產業越是發達的城市自然其消費服務能力就越強,而「首店」一詞可以說就是在新消費背景下被提出來的,為什麼這麼說?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各大城市對於首店的爭奪愈發激烈
第一、首店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第一家店,而是更加注重特色和體驗性(可以簡單理解為網紅店)。
相信大家都對於過去的國際連鎖品牌有所了解,大多數的連鎖品牌在一個商業中心入駐的時候都會打造第一家門店的形象。但是隨著後期入駐的門店越來越多,這種效應就會越來越弱。這就好比萬達廣場一樣,假如在一個城市只有一個萬達廣場,那麼這裡肯定會成為這個城市的名片,但是很多區域都有了之後呢?就未必了對吧。而如何要保證自己這裡廣場始終成為「熱點」,這就是「首店經濟」要做的事情。
第二、個性消費、體驗式消費、創意消費成為趨勢,首店經濟就是要抓住這種趨勢。
已經有不少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90後和00後們開始追逐那些小眾而具備特色的個性消費。也就是說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品牌消費已經開始逐漸邊緣化,越來越多的定製服務、個性消費和體驗、創意消費未來的市場會越來越大,而這種趨勢會進一步的影響所有的消費品和服務類行業。
無印良品上海首店
第三、首店經濟是大眾創業下的一種必然產物,結合當地突出特色很重要。
要知道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創業了,一個小小的路邊列印(將照片列印到衣服上),突出特色的產品越來越多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在大眾創業時代,過去商圈同質化的情況應該得到改變,要不然去到任何一個城市,商圈都是同樣的布局,沒有絲毫特色肯定是不合理的。這或許是網紅店能夠在全國紅起來的主要原因吧。
過去三年「首店」城市統計
當我們在2019年用這份名單來計算各個城市的「首店品牌」時,絕大多數品牌的門店網絡格局都已經進入到離開新一線城市開始進入更廣闊的中國城市市場的階段。
於是你可以在過去三年「首店」增加最多的城市名單上看到如下的結果:
它們大多是位於中西部地區的三四線城市,幾乎都在最近三年引入了小米,以及大量聚焦頭部並快速擴張的B類品牌。
在中國內地337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共有153座城市在過去三年新增了3個以上首店品牌。
嘗試將每個城市的「首店品牌」梳理出來,它們的結構與上圖中首店最多的城市並不完全相同。
一些新一線城市也還有蘋果、特斯拉或是凱悅、希爾頓等品牌的首店在最近三年才出現;部分四線城市在三年之類迎來了大量B類(聚焦頭部城市、快速擴張型)品牌的首店;而另一些低線城市則更受重視下沉市場且增長緩慢的C類品牌關注。
再一次運用聚類算法,新一醬將這153個城市分成了3組,並總結了它們各自的特徵:
a類城市中包含了蘇州、南京、長沙和寧波4座新一線城市,以及11座二線城市,這些城市在最近三年里仍有一些聚焦頭部城市的品牌開出「首店」,屬於這些品牌的補充拓展區域。
b類城市是很多快速擴張型品牌最親睞的區域。這一類別包含了71座城市,它們在過去三年平均有超過3家B類(聚焦頭部城市、快速擴張型)品牌的首店開業。
c類城市以五線城市為主,它們相比其他兩類城市更多受到下沉品牌的關注,尤其是那些已經趨於成熟穩定的下沉品牌,但還沒有明顯進入那些處於快速擴張期的品牌的視線之中。
首店爭奪不僅僅是在國際知名品牌上,在區域品牌爭奪上也會越發激烈
第一、國際知名品牌蔻馳、路易威登(LV)、博柏利(Burberry)等對於大眾的吸引力還是不容忽視的。
2018年上海率先打響了「首店」搶奪戰,這一年知名品牌在上海總共新開首店835家,也帶動了大批的消費。可以說,對於上海這樣的城市未來以高消費驅動經濟增長是必然。
HelloKitty首店
第二、首店數量無疑可以代表這個城市的商業聚集度和開放度。
一個國際化都市首先要滿足的就是消費多樣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到足夠多元化的人和企業到來。而首店的入駐數量無疑可以代表這個城市的開放度和商業聚集度,畢竟開店的目的還是為了掙錢,只有具備足夠消費能力的城市才會吸引有實力的首店來入駐。
這點無疑,我國很多城市還是需要努力的,畢竟很多城市的消費能力至今不怎麼強。要知道全球範圍內的品牌多如牛毛,需要我們用心發現的實在太多了。
第三、除去上海這樣的城市外,省會城市也可以加快對於區域品牌首店的爭奪。
雖然說省會城市目前是一個省的經濟、商業中心,但是據我所觀察的情況來看,省會城市的商業聚集度還並不是很強。有很多地市的商業業態在省會城市並沒有完全體現,這裡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目前來看我國首店經濟處於初級階段,距離打造品牌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紅店作為首店的初級形式需要更多扶持
第一、個人覺得網紅店是首店的初級形式,要想成為首店關鍵是需要有持續吸引能力。
目前我國的網紅店已經不少,但是大多很快就過氣了,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這些店在打造了知名度後(網紅店只是需要流量),很難做出自己獨特的品牌。如何將自己的特色保持下去而且永遠具備吸引力,不斷的內容輸出和個性化服務才是難點,這點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行。
第二、除去引進全球各地品牌首店的同時,注重本土首店的培養也至關重要。
首店經濟除去國內外知名品牌外,大眾創業的特色品牌也應該得到地方的支持,目前來說這樣的商業模式還沒有成為一種規模,扶持這樣的商業模式健康發展或許真的可以成為城市消費活力的「新引擎」拉動城市GDP增長。
這就需要地方在政策、產業指導、資金等方面給與支持,畢竟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說未來肯定是要以第三產業,這種服務類行業為主來拉動經濟增長的。
以上是我對首店經濟的一些看法,可以預見在未來個性消費、體驗式消費、創意消費等會成為主流,抓住這個機會的無疑會成為贏家。
各位覺得呢?歡迎關心餐飲和商業的朋友積極留言、點贊、關注、轉評哦。
來源:經濟日報、新一線城市研究、勇談房產壹貳叄
-END-
歡迎關注 @羅華山餐飲o2o,每天分享餐飲創新案例、工具、方法,諮詢專家給你的企業運營把關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