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跳樓留遺書:是什麼讓孩子除了死亡,別無選擇?

2022-06-24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11歲男孩跳樓留遺書:是什麼讓孩子除了死亡,別無選擇?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樂樂朗讀音頻

音樂:Danny Bensi and Saunder Jurriaans-Kept Something from You

歌曲:Roger Waters-Wish You Were Here

直播預告

全職媽媽如何低谷逆襲?

女性自我價值如何實現?

今天下午一點

微光姐姐帶著故事陪你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悲劇發生在甘肅省白銀市,五年級男孩在自家小區內跳樓身亡。

男孩媽媽說孩子在口罩上寫了遺書,要把班主任李老師告上法庭,「本子上也寫了一封遺書,說自己被老師打擊了,不想活了,每天的作業都讓他崩潰。」

幾天後當地教育局出具調查報告,其上沒有提到「口罩遺書」這回事,並聲稱,「在校學生未發生校園欺凌事件,老師沒有體罰或變相體罰過學生,也沒有給學生施加壓力。」

事件走向撲朔迷離,背後到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比羅生門更可怕的是……

事發當天上午,男孩媽媽接到李老師的電話,「說孩子作業沒交,還說他是騙子,謊話連篇。」

中午放學後男孩就一直沒回家,媽媽先是去學校找了一圈,無果後折回小區。這時已經有救護車和警車停在小區內,「還以為是誰家出事了」。

隨後男孩媽媽在15樓發現了兒子的筆、本、口罩,一旁的窗戶大開,但媽媽還是沒有多想,「以為孩子怕我罵他沒交作業,不知道躲哪去了,完全沒往那方面(跳樓)想。」

事後男孩家人和兒子同學聊天,才知道上午那通電話是李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打的,「孩子同桌說,他第二節課就開始在本子上寫遺書,『崩潰』二字不會寫,問同桌也不會,同桌幫他寫成了『奔跑吧兄弟』。」

男孩媽媽認為李老師「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男孩的爸爸則在事後的採訪中,透露出更多信息。

幾年前孩子被李老師打過,「回家一看臉都腫了」,沒辦法轉班,夫妻二人就給李老師送了些牛奶、八寶粥。

李老師丈夫還去男孩爸爸店裡拿了三箱酒,一直沒結帳,男孩爸爸說他當時要求李老師丈夫簽字記帳,後來追要過一次酒錢,也沒給。

在男孩爸爸的回憶里, 「就是從這件事以後,李老師更針對孩子了。」

事情講到這裡,輿論一邊倒,單是唾沫星子就能淹死李老師,可是接下來,當地市級、區級教育局先後出具兩份調查報告,不僅沒有「口罩遺書」相關內容,甚至全盤推翻了男孩爸媽口中的體罰、霸凌,甚至連「給學生施加壓力」這種事都否定了。

此事再無其他官方定論,一切好像就這麼不了了之。曾因此而沸騰的網絡慢慢也會忘記,有這樣一個11歲男孩,在暮春時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那扇大開著的窗戶,怕是成為男孩父母餘生再難面對的痛。

「孩子有什麼事都不肯告訴我」

這場悲劇里,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探討的點,比如說家校關係、嚴厲教育、甚至校園霸凌,但我今天想和你們聊聊的是,男孩寧願選擇放棄生命,寧願師長的「恨意」一字一句寫進遺書里,也沒能再次向父母求助。

孩子向父母關閉了心門,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呢?

顯然這也不是個例,天下父母苦此久矣——

學堂後台最近有不少留言求助的爸媽,都是在諮詢「怎麼和孩子多說兩句話」……

前段時間「為什麼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還上了微博熱搜,引發了上億人圍觀和熱議,很多人分享了自己與父母溝通受阻時的感受:

「他們邏輯跟我完全不同,甚至有時候會曲解我的意思,我就越來越不想跟他們講話了。」

「父母認為自己是對的、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完全不聽孩子的聲音,只覺得我的拒絕是沒長大、不成熟。」

「他們不能做到心平氣和和孩子溝通,溝通只會給自己找氣受,所以慢慢不會溝通了,問題也當做看不見了。」

「因為父母永遠是給你『潑冷水』最凶的人,他們以為這樣做是對子女好,其實子女需要的並不是這些。」

「他們邏輯跟我完全不同,甚至有時候會曲解我的意思,我就越來越不想跟他們講話了。」

「父母認為自己是對的、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完全不聽孩子的聲音,只覺得我的拒絕是沒長大、不成熟。」

「他們不能做到心平氣和和孩子溝通,溝通只會給自己找氣受,所以慢慢不會溝通了,問題也當做看不見了。」

「因為父母永遠是給你『潑冷水』最凶的人,他們以為這樣做是對子女好,其實子女需要的並不是這些。」

顯然,溝通問題也不局限於青春期孩子,我們以為「叛逆」和「拒絕溝通」就是這個年齡段的標配,但如果真的和這些困於溝通問題的家長坐下來聊聊,就會發現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不愛搭理父母也不是在青春期頭一天開始的……

其中關鍵,就在於我們習慣用何種方式回應孩子。

回應方式的兩種極端

知乎教育博主 @ 張悅迪 的大寶,3歲半上幼兒園小班時,老師說小朋友間吵架了要告訴老師,而不是告訴爸爸媽媽。

孩子回來就很認真地和媽媽說:「媽媽,因為你好好和我說話,所以我告訴你小秘密,要是你以後不好好和我說話,我就不和你分享了。」

什麼叫「好好說話」?大寶對爸爸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她願意和爸爸單獨出去旅遊,卻並不願意和爸爸分享小秘密,「因為爸爸總是逗她,她怕爸爸嘲笑她」。

爸爸怎麼嘲笑孩子了?他下班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常常是「讓爸爸打一頓」,大寶明明跺腳生氣了,爸爸卻還哈哈大笑,有時孩子已經被氣哭了大喊「討厭爸爸」,他都沒太當回事,甚至美其名曰「挫折教育」。

直到有一次大寶和小朋友玩耍受委屈了,爸爸囑咐說下次再遇到這種事可以告訴爸爸,爸爸會保護大寶。結果孩子想都沒想就回了句: 「爸爸不會保護我,爸爸只會嘲笑我。」

我們以為孩子小,就可以隨便開玩笑、捉弄,但其實就是在一次次不以為意的笑聲里,我們慢慢關上了那扇和孩子溝通的門。

而且孩子年幼時,這種不以為意可能還藏在成年人的笑聲里,讓人覺不出後果嚴重。一旦孩子長大,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不以為意」往往會帶來尖銳的親子矛盾和激烈的爭吵,伴隨著清晰的痛,家長們才開始慌了神,四處求助。

此為第一種回應方式,不把孩子的情緒和困境當回事,比傷人的玩笑更常見的是潑冷水、指責,甚至謾罵。

第二種回應方式則走向了另一種極端,父母無限放大孩子的情緒和困境。

尹建莉老師前幾天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她的小外孫女剛開始學習走路,還需要有人拉著小手。一天尹老師和女兒交接孩子小手時,沒接好,小傢伙一屁股坐到地上。

尹老師老公看見了,沒忍住抱怨道:「怎麼不注意點,讓孩子摔倒了。」尹老師沒說話,過了一會尹老師老公又說了一遍:「你幹嘛不小心點,不抓好孩子!」

尹老師笑著輕輕說:「你這話最好別說,你看孩子都沒哭。」

確實,小傢伙沒哭,也許打算要哭,但是看見媽媽和姥姥神色正常,就沒哭。等到重新被拉著站起來時還很開心。尹老師說姥爺這種行為會給孩子樹個壞榜樣:對別人的無心之過不寬容、指責。

不僅如此,放大孩子的情緒也會導致親子溝通不暢。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講了個媽媽第一次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的故事,媽媽不習慣這種改變,和孩子一起哭、一起歇斯底里,「仿佛那是你的痛苦,不是他的」。

但事實證明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給父母造成了非常大的負擔,從而學著隱藏自己的情緒,並主動減少向父母表達、求助的次數。

一個健康、得體的回應

寫到這,有的家長可能要說,無視不行,太重視也不行,為人父母也太難了吧!

其實前文小故事裡尹老師的回應方式,就是很好的榜樣,尊重並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也以平常心看待孩子遇到的困難。

那怎麼判斷自己採取的方式是否正確呢?

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包括再遇到相同情況時,TA是畏縮猶豫還是平常以對,或者遇到新的棘手問題時,TA還是否願意與你分享、向你求助……

確實,這需要我們比以往花費更多的心力,但教育本來就是件潤物無聲的事,平時做到了,才不至於突然亂了陣腳。

願我們都能給予孩子健康、穩定、得體的回應,願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永遠坦誠、順暢!

建立正向、良好的溝通渠道

不僅要聽見孩子說了什麼

還要看見TA話語背後的情緒和困境

歡迎您來 7天好媽媽成長營

只需19.9元

給您一套 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應對各種育兒場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王美文兒,努力多寫美文兒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主播介紹

樂樂,家庭教育愛好者。希望我的聲音能給你帶來溫暖,同時也感謝學堂給我這樣的機會。願我們都能收穫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dda5a59df5941bebb194a60bd341e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