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5200字,配圖21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魚雷、彈道飛彈、巡航飛彈、袖珍潛艇,上述武器是現代潛艇執行核打擊任務、常規作戰任務和特種作戰行動的主要手段,那麼有沒有一種潛艇同時裝備上述所有武器,具備最為多樣化的作戰能力呢?縱觀世界潛艇發展史,這樣的潛艇還真是罕見,唯一比較接近的是中國海軍於2012年服役的032型201號潛艇,該艇裝有魚雷發射管、潛射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發射裝置,還能搭載無人深潛器、特種作戰水下運載器等特殊裝備,但是201號艇是一艘試驗潛艇,主要負責測試新型武器裝備,並非作戰潛艇。那麼在已知的建造完成的潛艇之外,是否存在這種「全能潛艇」呢?答案是有,在冷戰初期蘇聯海軍就曾經計劃建造這種超級潛艇,並完成了初步設計,這就是神秘而誇張的P-2項目。
中國海軍032型201號試驗潛艇剖視圖,具備多種武器發射裝置,用於新型武器的測試。
鐵幕下的狂想
1945年5月,隨著納粹德國的滅亡,二戰歐洲戰場戰幕垂落,然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在第三帝國的廢墟上打響,那就是蘇聯與西方盟國為瓜分戰利品而展開的爭奪,而德國在戰爭末期開發的諸多黑科技及頂尖科學家更是雙方競相追逐的焦點。蘇聯憑藉戰爭後期的狂飆突進,占領了德國東部大片領土,很多德國武器研發基地和生產廠家都位於蘇占區內,因此蘇聯獲得了大批裝備實物和技術資料,比如V-1/2飛彈、噴氣發動機、瓦爾特柴油機、潛艇通氣管以及跨時代的XXI型潛艇等等。根據蘇美英達成的協議, 蘇聯獲得10艘德國潛艇作為戰利品,其中4艘為XXI型。此外蘇軍占領了德國潛艇總裝廠,利用現存的艙段部件繼續建造,有資料稱蘇聯海軍實際獲得的XXI型潛艇多達39艘!為蘇聯潛艇技術的飛速進步奠定了基礎。
二戰結束時德國船廠內接近完工的XXI型潛艇,戰後蘇聯利用現存的艙段繼續建造該型潛艇。
戰後最初幾年中,蘇聯軍工部門對德國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消化吸收,運用於本國新型武器的開發當中,到40年代末蘇聯已經以仿製V-1、V-2為起點開啟戰後第一代飛彈武器的研發進程,同時蘇聯軍方也開始考慮將飛彈與其他作戰平台結合的問題,其中飛彈潛艇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與此同時,蘇聯與西方關係日趨緊張,隨著邱吉爾的「鐵幕」演說和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機的爆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在這一背景下,蘇聯軍政高層迫切要求利用新技術打造威力強大的武器裝備,以期在與西方的對抗中掌握優勢。
二戰結束後被戰勝國繳獲的德國V-2彈道飛彈,成為東西方發展飛彈武器的基石。
1948年,根據蘇聯造船工業部的指示,中央第18設計局(即著名的紅寶石設計局的前身,蘇俄潛艇設計領域的龍頭老大)著手開發一款前所未聞的大型遠洋飛彈潛艇,要求綜合運用從德國獲取的技術成果,裝備仿自V-1、V-2的飛彈武器和強悍的魚雷武備,能夠隱蔽前往敵方近海實施突然襲擊,或對敵方艦隊展開密集魚雷攻擊,項目代號為P-2。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曾提出由潛艇拖曳V-2飛彈浮艙至美國近海發射的構想,可視為潛射飛彈的肇始,而P-2採用內置飛彈發射裝置,是真正意義上的潛射飛彈平台,也是蘇俄飛彈潛艇的起點。第18設計局的技術團隊在首席設計師F•A•卡維林帶領下研究了多個方案,於1949年完成了基礎設計草案。
總體構造
即便以現代眼光審視,P-2潛艇的結構設計也是相當大膽和富於想像力。P-2潛艇的艇體長度為119.2米,艇體寬度12.5米,平均吃水9.9米,排水量5360噸(可能是水面排水量),其尺度超越以往所有蘇俄潛艇和其他國家建造的絕大多數潛艇,與日本海軍在二戰末期建造的潛水航母伊-400型(艇長122米、艇寬12米,吃水7米,水下排水量6670噸)相當,儲備浮力為22.5%,下潛深度可達200米。
P-2潛艇結構剖視圖(建議手機橫向觀看)。
P-2潛艇的艇體結構極為複雜,在非耐壓殼體內竟然布置了七個耐壓殼體用於配置各種裝備設施和艙室,可以說在世界潛艇設計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各耐壓殼體的具體分布如下:艇首的三個耐壓殼體上下縱向疊加,分別構成首上魚雷艙、首下魚雷艙和聲吶艙,並各自向後延伸至控制艙、住艙和蓄電池艙;艇體中部的兩個耐壓殼體位於艇體兩側並向後延伸到艇尾,主要用於安裝動力系統,而兩個舷側殼體之間的空間布置一個大型耐壓殼體,可以容納三個武器/載荷模塊;艇尾的一個耐壓殼體構成尾魚雷艙。各個殼體之間均有通道相連,便於人員移動。在內外殼體之間則布置了壓載水艙、操縱控制系統、注排水系統等。
P-2項目的艙室布局圖及各艙段的橫截面,可見艇體內各耐壓殼體的分布和結構。
雖然P-2潛艇的結構設計特立獨行,但就整體而言深受德國XXI型潛艇的影響,採用非常利於水下高速航行的流線形艇體,指揮塔圍殼相對低矮且靠近艇首,以便為艇體中後部的武器/載荷模塊的布置留出足夠的空間。艇體內還為裝載油料、飛彈燃料和各類物資提供了充裕的空間,可以滿足100名艇員在海上持續巡航100天的需要。
艇首部分
P-2潛艇的艇首部分與大多數潛艇一樣用於布置魚雷武備,與眾不同的是,其首魚雷艙分為上下兩個獨立的艙室,每個艙內配置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首魚雷發射管數量多達12具,算上艇尾的4具發射管,全艇總共有16具發射管,可以搭載30枚ET-46型魚雷,通過艇首甲板的一個傾斜艙口裝載魚雷。就魚雷攻擊能力而言,P-2超越同時代的所有潛艇,堪稱世界之最。在兩個首魚雷艙之下布置了聲吶艙,其位置要比艇首後縮一段距離,形成一個下顎狀缺口,至於P-2潛艇裝備何種聲吶並無資料記載,不排除採用XXI型潛艇的高性能聲吶的仿製品。
指揮塔圍殼
P-2的指揮塔圍殼與XXI型潛艇頗有幾分相似,低矮且狹長,其前端是開放式艦橋,中間部位布置了潛望鏡、通氣管及其升降裝置,尾部是一個階梯狀平台,用於安裝輕型防空武器。P-2潛艇配備了2具潛望鏡,分別用於目標搜索和魚雷攻擊,同時也採用了通氣管裝置,很大可能與XXI型潛艇上的同類裝置相似。P-2潛艇與XXI型潛艇一樣取消了中口徑甲板炮,僅配置了小口徑速射炮作為防空武器,但沒有採取XXI型先進的水密炮塔結構,而是傳統的半開放式炮位。在指揮塔圍殼前方安裝一座雙聯裝SM-24型57毫米高平兩用炮,在指揮塔圍殼後部的階梯平台上安裝一座雙聯裝2M8型25毫米機關炮,艦炮周圍配有輕型裝甲護壁,但頂部敞開,防護力低下,也不利於在惡劣天氣下操縱。在指揮塔圍殼下方的艇體內是全艇的指揮中樞控制艙。
彈道飛彈模塊
P-2潛艇的設計重心就在於搭載彈道飛彈,計劃裝備的飛彈型號為R-1,即德制V-2飛彈的翻版,也是蘇聯第一種戰術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1。在P-2項目推進時,R-1飛彈也處在研發測試階段,尚未定型。R-1飛彈全重13.43噸,長14米,彈體直徑1.65米,翼展3.56米,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進,以乙醇、水和液氧作為推進劑,最大速度可達4.3馬赫,射程270公里,可攜帶785公斤的高爆彈頭,就是精度太過感人,偏差在1.5~5公里之間。
呈起豎狀態的R-1彈道飛彈,是蘇聯以V-2為原型仿製而成的第一代戰術彈道飛彈。
P-2潛艇在水面狀態下發射R-1飛彈的示意圖,早期潛射飛彈均為水面發射。
蘇聯工程師為P-2潛艇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彈道飛彈裝載模塊,包含4個垂直縱向排列的飛彈儲運/發射筒以及相應的配套裝置,每具儲運發射筒中容納1枚R-1型飛彈。R-1作為潛射飛彈使用時,火箭推進劑中的乙醇和水在裝載上艇前就已經加註到飛彈燃料罐中,而液氧則是在發射前再加註到彈體內。P-2潛艇只能在水面狀態下發射R-1飛彈,並通過平衡壓載艙抵消艦體的搖擺和補償重量損失,確保發射平台的穩定性。在P-2潛艇艇體中後部的中央耐壓殼體內最多可以搭載3個彈道飛彈模塊,總共12枚R-1飛彈。
袖珍潛艇模塊
德國海軍在二戰後期迫於常規潛艇戰的失利,轉而發展袖珍潛艇等特殊兵器,對盟軍展開特種作戰,到戰爭結束時已經建造了多達1500艘各型袖珍潛艇,其中不少潛艇以及相關技術資料也成為蘇聯的戰利品。關於戰後初期蘇聯海軍在袖珍潛艇方面的研究缺乏詳細的資料,但從P-2潛艇計劃搭載袖珍潛艇看,蘇聯人對於這種特種作戰手段還是充滿興趣的,大概想利用袖珍潛艇對敵方港口展開突襲,或對敵方海岸實施滲透。
二戰時期德國「海豹」袖珍潛艇在水下航行的畫作,其技術很可能被蘇聯獲得。
P-2潛艇計劃搭載何種型號的袖珍潛艇資料不明,但從艇身尺度考察最有可能的是德國海軍「海豹」袖珍潛艇的仿製版,該型潛艇排水量17噸,長12米,寬1.5米,採用柴電混合單軸推進,水面航速7節,水下航速3節,水上航程270海里,水下航程63海里,艇員2人,武器為外掛的2枚533毫米魚雷。袖珍潛艇同樣採用模塊搭載方式,每個模塊內以上下疊加的方式容納3艘袖珍潛艇,同時設有連接通道,便於操縱人員進出袖珍潛艇。P-2潛艇最多可以搭載三個潛艇模塊,總共9艘袖珍潛艇。
巡航飛彈模塊
在R-1彈道飛彈之外,P-2潛艇的另一個殺手鐧就是由V-1飛彈仿製而成的10Kn巡航飛彈。二戰時期,蘇軍占領了位於波蘭境內的火箭試驗場和德國東部的飛彈工廠,獲取了大批V-1飛彈的實物和技術資料,並運回國內加以研究和仿製,最終完成了10Kn系列巡航飛彈,這是蘇聯第一代巡航飛彈。10Kn飛彈最初發展了空射型和陸基型,而預計裝備P-2項目的潛射型由陸基型改進而成,同樣採用傾斜導軌發射。10Kn飛彈重量3.3~3.5噸,長度7.5米,彈體直徑0.85米,翼展6.5米,飛行速度600公里/小時,射程約240公里,可搭載800~1000公斤高爆彈頭。
戰後蘇聯以德國V-1飛彈為原型仿製的第一型巡航飛彈10Kn,衍生出空射型、陸基型和海基型等多種版本。
P-2潛艇的巡航飛彈模塊包含一部導軌發射裝置和可以容納16枚飛彈的彈庫。與R-1飛彈一樣,10Kn飛彈也是在上浮狀態下發射,在打開模塊上方的頂部蓋板後,20米長的發射導軌將抬升至與水平面呈8~12度的位置,飛彈被置於一部推車之上,首先啟動一台固體助推火箭將飛彈沿導軌加速,推至空中,此後飛彈自身的脈衝式噴氣發動機啟動,繼續飛向目標。每個巡航飛彈模塊中連同發射導軌上的待發飛彈在內可以裝載17枚飛彈,P-2潛艇最多可搭載三個模塊,巡航飛彈數量可達51枚!
P-2潛艇在水面狀態下發射10Kn飛彈的示意圖,該艇最多可攜帶51枚巡航飛彈。
動力裝置
P-2潛艇在左右舷側的耐壓殼體內各安裝了一套混合動力裝置,分別驅動艇尾的兩具螺旋槳。P-2潛艇的動力系統很大程度上借鑑了德軍XVII型和XXI型潛艇的設計並更進一步,其動力裝置由三部分構成:6台37D型柴油機,單機輸出功率2000馬力,總功率12000馬力,3台一組驅動一根推進軸,用於水面航行及通氣管狀態下的潛航;2台閉式循環柴油機,單機輸出功率7500馬力,總功率15000馬力,各連接一根推進軸,用於水下高速潛航;2台電動機,輸出功率不明,由2組蓄電池供電,每組有112塊鉛酸蓄電池,用於水下低速潛航。
即將裝入XXI型潛艇艙段內的柴油機組,在戰後蘇聯獲取了德國的新型潛艇動力技術。
閉式循環柴油機是德國在戰爭期間開發的先進潛艇動力裝置,是由赫爾穆特•瓦爾特博士發明,利用過氧化氫中的氧取代空氣中的氧氣與燃料混合燃燒,從而實現不依賴空氣驅動機械運轉,是早期的AIP裝置之一,德國海軍曾在XVII型潛艇上加以應用,據稱蘇聯在戰後獲得了這種新型發動機的技術。P-2潛艇的水面航速可達18節,在以閉式循環柴油機推進時水下航速可達17節,以電動機推進時水下航速為4節。P-2潛艇的水面續航力為12000海里/10節,水下續航力為700海里/17節(閉式循環柴油機)或100海里/4節(電動機)。
處於停建狀態的德國XVII型潛艇,試驗性地採用了瓦爾特閉式循環柴油機作為動力。
圖紙上的夢幻
從技術角度考察,P-2潛艇簡直就是一個戰利品大拼盤,蘇聯技術人員儘可能地將從德國人那裡獲取的先進技術整合到一個作戰平台上,使得P-2潛艇的艇體造型、動力配置和武器裝備無不透著濃濃的「德國風」,就算是當作二戰德國潛艇的終極進化形態也不為過。當然,除了大量運用繳獲的德國技術外,蘇聯人也融入了自己的創造力,比如武器裝備的模塊化設計就相當前衛新穎,通過不同模塊的組合擴展了潛艇的作戰能力和使用靈活性。
P-2潛艇艇體結構和艙室布局剖面圖,其結構十分複雜,建造難度相當大。
從紙面性能看,P-2潛艇的確稱得上是夢幻般的超級水下戰艦,潛在作戰能力碾壓同時代的所有潛艇,兩款飛彈武器賦予其超視距打擊能力,30枚魚雷和多達51枚飛彈的大載彈量使它具備前所未有的火力密度和打擊強度,完全是一艘水下武庫艦,同時又可以搭載多至9艘袖珍潛艇,無論是水下突襲還是海岸滲透,都將得心應手。可以預見,如果P-2潛艇付諸建造,蘇聯將擁有直接威脅美國沿海的能力,在冷戰加劇的背景下無疑相當具有吸引力。
P-2潛艇完成狀態側視圖(上)及剖面圖(下)。
儘管P-2項目看起來很美很誘人,卻在圖紙階段就被蘇聯人放棄了,原因大致歸結為三方面:首先,P-2項目採用的新技術還不成熟,在實際運用中存在巨大隱患,比如瓦爾特閉式循環柴油機就有很多缺陷,實用化程度低,運行可靠性差,而以V-1/2為原型開發的早期飛彈武器也不夠完善,精度欠佳,作戰效能有限;其次,P-2結構複雜,技術難題多,建造難度大,聞所未聞的七殼體結構,飛彈水上發射的穩定系統,大型潛艇的操縱控制系統等等,對於當時實力還算不上雄厚的蘇聯造船工業而言都極大的挑戰,超出了實際建造能力;最後,P-2潛艇不符合戰後初期蘇聯海軍的戰略需求,雖然史達林積極致力於建立一支比肩西方的大型遠洋海軍,但對於經歷苦戰、亟待恢復的蘇聯而言是不現實的,蘇聯海軍當時最需要的是技術較為先進,同時設計簡單、易於建造的新型艦艇,以便獲得足夠的數量保衛本國領海,而不是像P-2這種能夠挑戰美利堅海權的超級戰艦。
一艘保留至今的611型常規潛艇,為蘇聯戰後建造了第一型遠洋潛艇,汲取了XXI型潛艇的技術,但結構相比P-2項目簡單得多,建造了26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wJy0XIBnkjnB-0zp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