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捲毛
編輯 | 張潔
AI繪畫無疑是今年AI行業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光是文本生成圖像就已經進化到實時響應了,各大社媒平台也流行著用AI生成的圖文、視頻內容。
截至發稿前,#Ai繪畫#話題在小紅書的瀏覽量達28.2億次,在抖音則超過295億次。
與此同時,市場火熱的另一面是持續不斷的爭議,人們質疑這些AI生成內容涉嫌抄襲、侵權。
針對這個問題,司法前沿有了新的進展,國內首例「AI文生圖」著作權案近期作出一審判決,引起了行業熱議。
本案8月24日公開庭審的直播截圖
由於涉及AIGC,這場著作權侵權糾紛的公開庭審直播曾引來17萬網友圍觀,「頭號AI玩家」在第一時間關注跟進,並聯繫到了本案原告、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昀鍇,如今案件告一段落後我們再次進行了對談。
其實本身案情並不複雜:原告使用AI繪畫開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生成了一張美女圖片後發布於小紅書,被告未經許可將這張圖片作為文章配圖發布於百家號,並未帶有署名水印,原告遂起訴。
庭審過程中,爭議焦點主要有三個:一是涉案圖片是否構成作品,構成何種類型作品;二是原告是否享有涉案圖片的著作權;三是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被告是否應當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
最終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判決認定,涉案AI圖片構成美術作品、原告享有該圖片著作權,被告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作品署名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發布聲明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原告經濟損失500元。
需要查閱本案判決書,請在「頭號AI玩家」公眾號後台回復關鍵詞「判決書」
法院認為該AI繪畫圖片具備「獨創性」要件,體現了人的獨創性智力投入,所以應當被認定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對於這一結果,很多AI從業者、愛好者和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專業人士又展開了討論,有人認為這些智力勞動的程度不足以使其構成作品,有人表示AI模型的訓練素材是侵權的,為什麼生成的圖片受版權保護呢……
「頭號AI玩家」和李昀鍇聊了聊這個案件背後的準備過程、主要爭議,以及帶來的行業影響。
當一名AI創作者決定維權
頭號AI玩家:我們了解到你是一名律師,是怎麼開始接觸到AI繪畫的呢?
李昀鍇:我是做智慧財產權類和網際網路服務的律師。從2022年10月開始,我就開始研究AI繪畫,當時發現有這麼一個便捷的工具,希望能利用AI繪畫創作出一些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作品。所以說我也是一個比較深度的使用者。
去年11月開始,我陸續在自己的小紅書帳號上發一些我創作完成的AI作品。但是中斷了一段時間,因為當時玩了幾個月,沒有創造出特別讓自己滿意的東西。
後來到今年2月,有一個賽博coser火了,是B站UP主「勘雲工造」發布的。我突然發現AI技術又進化了這麼多,又重新拾起來創作一些新的作品。
頭號AI玩家:你是怎麼發現被告用了你發布的AI圖片的?
李昀鍇:其實我們一直在各種網絡社群溝通,看到大家對於AI繪畫的創作和使用有很多疑惑和憂慮,比如擔心自己的創作行為會不會涉及侵權,或者生成的圖片是否能獲得法律保護。
我本人也做過一些法律研究,認為法院是有支持AI作品版權保護的可能性的。2019年,深圳曾判過一個案子,就支持了騰訊機器人Dreamwriter自動生成的文章享有著作權。
我想既然有這種需求,是不是能代理一個相關案件,幫助創作者或AI行業獲得法院的支持,使業務開展更加合規。我聯繫了一些創作者,比如「勘雲工造」,他的作品被很多人使用了,而且有可能是侵權的,但他不介意別人去傳播和使用,沒有維權的想法。其他創作者基本也不太關注這個事情。
後來我用識圖功能搜索了自己發布的圖片,發現確實有不少人未經許可進行使用。作為創作者,我也有權利去維權,所以就找了大概五六個涉嫌侵權的主體,提出了訴訟。
頭號AI玩家:你以創作者的身份提起訴訟,而你本身也是律師,你對這個案件有什麼預期嗎?
李昀鍇:最開始的時候,我想這個案子無論法院支持我們的訴訟請求,還是不支持,最終都會給出一個判斷AI生成內容能否構成作品的相對明確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其實就是我們最想要的,也可以給行業起到啟示作用。
對於這個案子,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採取了比較開明的司法裁判態度。我們原來沒有預料到法院會完全支持我們的訴訟請求,因為之前我們從其他方面得到的信息來看,主管機關和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對AIGC的態度都比較謹慎。
頭號AI玩家:你在決定要維權之後,做了哪些準備?
李昀鍇:主要是前期的立案準備、證據準備、起訴狀的準備等常規工作,同時我們也進行了大量的資料研究,包括技術資料。因為在本案中,法官也不是相關行業的專家,可能不太了解AI繪畫,我們需要給法院說明AI工具的工作原理,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學界和業界對於AI創作作品的觀點,以及開源軟體的使用協議等。
這個案子總共開庭審理了四次,最後一次進行了公開直播。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新的話題,我們一直在向法院說明AI繪畫的技術原理和創作過程,將整體過程的錄屏作為證據提交了。從判決書能看出來,法官本人也對這個案子投入了很大精力,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研究。
頭號AI玩家:你覺得這個案件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李昀鍇:首先,我雖然是一個AI繪畫愛好者,一個自媒體人,但我是文科出身,沒有相關的技術專業背景。實際上法院希望搞清楚AI繪畫的具體技術原理,我們給法官提供了很多AI技術的參考資料,但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這種案子有時還得靠計算機行業專家解釋或輔助才能完全理解。
我們這個案子可能沒辦法從技術上論述得那麼完備,只能從基本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上進行說明,這是第一個難點。
第二點,據我們了解,法院在裁判這種案子時還要考慮案子帶來的社會影響。有大模型開發者告訴我們,主管機關的態度比較謹慎,因為他們除了考慮個案,考慮中國的技術發展之外,還要考慮到與國外競爭者和技術發展趨勢的平衡。
在這個案子背後可能要考慮很多事情,有些因素是不會在法庭上展開辯論的。我們也確實很感謝主審法官以開明的態度,採納了我們的主張。
頭號AI玩家:國內是否有相關的法律政策可依據?
李昀鍇:目前只有一個《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是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進一步的法律規範了。在判決中主要依據的還是著作權法和民法典。
如何判斷AI生成內容的獨創性
頭號AI玩家:這個案件有三個爭議焦點,大家主要討論的是第一個,AI生成內容是否構成作品。你能再簡要說明一下,這張圖片最終能構成作品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嗎?
李昀鍇:法院判斷是不是構成作品的核心條件,在於獨創性。
具體到AI作品來說,很多人不認為AI具有著作權,理由是用戶向AI輸入提示詞,與最終繪出的作品之間,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即你不能預知AI生成的作品到底是什麼,你沒有參與創作過程,所以不應該享有版權。
在Stable Diffusion中修改參數後,輸出結果發生了變化
而實際上,在本案中,法院認為涉案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做了很多的介入。因為用戶首先要選擇使用哪些模型,然後使用哪些參數,以及輸入哪些正向和反向的提示詞。
而在輸入提示詞的過程中,我們要確定繪畫風格、繪畫主體、環境、構圖等等內容,相當於我們控制了這些要素,也能預知產生的畫面大概是什麼樣的。我們有自己的取捨安排和考慮,對生成結果產生了影響,並不是說結果完全不可控。
所以說最後法院認定涉案圖片符合作品的特徵,具有獨創性。
頭號AI玩家:判決書提到,只有具備「獨創性」的智力成果才能構成作品,「機械性智力成果」就不行。什麼叫做機械性呢?比如一鍵複製別人的提示詞來生成圖片?
李昀鍇:是的,因為你生成的結果可能和別人的完全相同。
頭號AI玩家:那如果我只修改了其中一兩個詞呢?
李昀鍇:這個具體得看法院的認定,還是要根據具體案件來看,是否達到了獨創性的要求。
我認為,如果你只是簡單要求AI生成一張美女圖片,AI根據命令直接生成了圖片,然後你從中選一張,那你就沒有參與創作過程。而本案中的作品,整個過程由我們進行構思、輸入和判斷,直接影響生成結果。
有人會覺得好像寫提示詞、調參數沒有什麼獨創性,尤其這個模型的訓練還涉及很多別人的作品素材。我認為使用新的AI技術工具是需要經過學習和探索的,就像學習傳統繪畫、攝影一樣,從模仿他人的作品開始,但最終自己的作品必須要與前人的有明顯區別,能體現出自己的審美取向。
本案判決書對於「獨創性」要件的論述
頭號AI玩家:判斷AI生成內容是否具備獨創性,會不會比沒有用到AI技術的內容更難?
李昀鍇:是的,這也是目前可能存在的一個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獲得版權保護的話,那對創作者來說,更為簡便的方式就是直接聲稱這張圖片是自己畫的,通過自己的最新發布記錄、圖片的底稿,創作者直接去主張權利,獲得法院認可的可能性很高。
我們沒有這麼做,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勝訴,或者獲利,我們還是希望法院就新技術的發展,給出一個測量標準和可參考的標準,這對於整個AI行業以及創作者來說都非常重要。
頭號AI玩家:其他創作者遇到類似的情況也可以像你這樣去維權嗎?
李昀鍇:目前來看,這可能只是一個司法裁判傾向,之後是不是能夠支持創作者還需要考量。但我們很高興看到,法院面對這些AI作品採取了一個比較寬容、開明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頭號AI玩家:判決結果是被告要公開道歉並賠償500元。有人說這個賠償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了。
李昀鍇:對,實際上只要法院確認我們使用者的著作權,最後判一塊錢也好,我們都沒有意見。但著作權法有規定,賠償標準最低是500元,所以法院也就判了500元。
本案一審判決結果
AI仍是工具,但難免與創作者的利益衝突
頭號AI玩家:這個案件的後續影響,對整個AI行業來說,你認為可能有哪些比較積極的或者副作用呢?
李昀鍇:作為當事人,我沒有辦法判斷這個案子可能會產生什麼具體的影響。但至少從目前來說,這為AI行業提供了一個AI生成內容被認定為作品的可能性,可能會意味著更大的經濟價值,也為合規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指南。
我認為法院的認定還是要看作品的哪一方做了更大的貢獻。本案中法院認為是我們使用者做了更大的貢獻,所以在開發者不主張權利的時候,應該歸屬於使用者。這樣對於國內的開發者來說,他們也會去尊重使用者的權利,而不應該籠統地都歸屬於平台自己所有。這會為將來的權益劃分起到參考作用。
頭號AI玩家:這個案子涉案金額不大,也沒有涉及到平台,而像最近有畫師起訴小紅書稱其訓練的數據集侵權,也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立案了。除了AI生成圖片的版權問題,現在還有一個矛盾點是訓練素材涉嫌侵權,你怎麼看呢?
李昀鍇:這個訓練素材確實有問題,但是目前在我國的司法情況下是無解的。因為平台是否使用了你的數據去進行訓練,它是一個黑盒。創作者可能認為平台拿了自己的作品去訓練,但是沒有證據,只能說是推測。這種情況下創作者就沒有辦法進行維權了。
Stable Diffusion內部結構
而且平台方面,比如某平台用在線文檔進行訓練,最後訓練完成後都變成了數據,不會再保留你的原始作品,那你怎麼證明這個數據就是你的作品?所以我理解在當前的司法體系下,創作者要想維權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
除非是這種情況,比如你要求AI寫一個哈利波特的續集,那你會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涉及到改編權的問題。但如果是讓AI畫一個梵谷風格的圖片,只是風格相似,內在表達不同,我認為這不能獲得著作權保護。
頭號AI玩家:現在的AI創作與傳統的人的創作,包括創作者的利益之間,還是不免會產生一些衝突?
李昀鍇:對,AI到現在為止,它就是一個創作工具。就像你用修圖軟體去處理照片,他們提供了一些濾鏡或功能,可以一下子達成效果,方便了人的使用,但它仍然還是工具屬性。
並不是說工具越方便,人參與的越少,那人就不應該對其享有著作權。現在的手機攝影一鍵拍攝,操作也很簡單,如果拍出來的不算是作品,那我覺得和著作權法的立法精神不符。
頭號AI玩家:現在的法律還應該在哪些方面再繼續完善呢?
李昀鍇:目前來看,我們的法律不太需要修訂。因為AI技術還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過兩年就疊代出新的技術,如果我們的法律是針對這個去立法的話,立法大概要3到5年,到時候技術形態已經改變,那這個法律其實就變成了一紙空文。
我們當前的法律已經規定了基本的框架,需要調整的只是對於這些法律怎麼去解釋,以及怎麼通過典型性的案例去塑造相關的司法裁判態度。只有在技術真正成熟的情況下,我們才應該推動立法去把司法實踐中已經確立的規則說明清楚。
頭號AI玩家:我們在使用AI工具時要注意些什麼?我看法院有提到,使用AI技術生成的內容應標註清楚。
李昀鍇:這是《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要求做出相應的標註,也不能用於非法用途。
我覺得對於用戶來說,需要關注的第一點是,你不能未獲許可去開發其他作品,比如自己畫個哈利波特,畫個原神的雷電夫人,以此去獲得流量,這對他人已有的版權是一個侵權行為。
第二,不要未經許可使用明星肖像的AI模型,會有肖像權的侵權風險。
第三,使用AI繪畫創作時,不能完全模仿或採用他人已有的圖,以免著作權侵權風險。
頭號AI玩家:你現在還關注什麼案件或者AIGC相關的話題嗎?
李昀鍇:最近大家的關注點已經不止是AI繪畫了,還有AI語音、AI視頻。比如之前流行的特朗普說中文的AI配音視頻,這些技術用在非法領域的話,可能會產生非常大的不利影響。
AI生成視頻的話,現在有很多用他人視頻進行轉繪但沒有獲得授權的,和AI繪畫有類似的侵權風險。從零生成的AI視頻我覺得可能風險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