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中國詩詞大會》嘉賓蒙曼:孩子表現出色,背後常有如此父母

2022-12-31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對談《中國詩詞大會》嘉賓蒙曼:孩子表現出色,背後常有如此父母

對談《中國詩詞大會》嘉賓蒙曼:孩子表現出色,背後常有如此父母

寫在前面:

《詩經》里有句話:「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意思是說,男子有才會成事,女子有才反亡國。

這話清晰透露出古人對女性掌握智慧和權力的恐懼。

但,女性能力出眾,真的會「禍國殃民」嗎?

2022年9月,歷史學者蒙曼以「哲婦」為名發表新書,對抗這種歷史的偏見。

蒙曼,2007年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長恨歌》等系列節目,產生巨大影響。

2016年起擔任《中國詩詞大會》嘉賓,2021年起擔任《典籍里的中國》文化嘉賓。以其深厚的學養、獨到的見解與銳利的點評,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實際上,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婦聯副主席(兼)。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五代史及中國古代女性史。

她的新書《蒙曼女性詩詞課:哲婦》,通過美麗的詩詞串聯起一部女性政治史,讓讀者有機會在以男性角色為主導的正史體系之外,看見一代代中國女性翻捲起來的歷史風雲。

兼具雄心與智慧的女性什麼樣?

在遭受男權壓制的條件下,她們是如何傲立於歷史舞台,在家庭和社會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影響力的?

這對今天的我們,作為女性和男性,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活漂亮,如何培養出健康自信的孩子,會帶來怎樣的啟迪?

我代表尹建莉父母學堂《破界對話》欄目,與蒙曼老師聊了聊。

學堂:

據悉您寫書時選擇的都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通過建構這部詩詞里的中國女性史,您生出的最大感觸是什麼?

蒙曼:

中國女性,經過那麼久遠時光的淘洗,居然還留下了那麼多聲音。女性群體在比較不利的文化環境中,居然還取得了那麼多重要的成就。

我們知道,在正史體系中,女性只出現在兩個地方,一個叫做《后妃傳》,一個叫做《列女傳》。

正史中涉及女性只談兩個話題:第一,她嫁給了皇帝;第二,她以貞潔的方式為社會做出了道德表率。

但看詩詞,我們會發現女性的面向實際非常豐富,政治舞台、經濟舞台、文化舞台上都有她們的身影。

哪怕在最禁止女性進入的政治領域,她們仍然是非常強悍的存在。

例如,昭君和親,儘管後世北方草原的主人一直在變——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蒙古人……但所有的北方民族都認為王昭君跟他們有關,她是中原來的使者。

又如,講到曹皇后,我們會說她影響了三代皇帝。

再如,遼朝的蕭太后——宋朝總以為自己是在與遼朝的皇帝打交道,但其實,是在和遼朝的太后打交道。遼朝宋朝共同進入盛世,其實是蕭太后在背後付出巨大努力的結果。

學堂:

中國女性在歷史上是否有一些共通的性格特點、情感期待、命運走向?

蒙曼:

中國古代女性身上共通的一點——她們的情感和命運是圍繞家庭的。

《詩經》說,「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古代女性在人生中要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是,一定要嫁到別人家去。

但她們又對原生家庭有那麼深厚的感情,哪怕在出嫁以後,母家遇到困難時,她們都要回來相助。

昭君為什麼要出塞?是為了母國的利益。

木蘭為什麼要從軍?是替父從軍。

長孫皇后,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對她非常不好,把她趕走,她艱難地成長起來,做了皇后。但等她的哥哥們犯了罪,她還是主動替他們請求皇帝的諒解。

她們共同的出發點是家庭,從家庭出發,走向社會。

女性的家庭情感、家庭記憶,對家庭的深厚的呵護的本能,流傳到今天。

學堂:

有一種說法,古代女性其實是沒有家的。

小時候,原生家庭免費榨取她的勞動力,讓她幹活,帶弟弟妹妹,長大了出嫁也是為了換取彩禮貼補娘家。

女性為娘家做出了那麼大貢獻,在娘家卻沒有財產繼承權。

到了婆家呢,別人也嫌她是「外姓人」,也沒有財產繼承權。唯一的方式是生個兒子,讓她的兒子來繼承。

蒙曼:

是的,這是事實。

整個世界古代社會幾乎都是這樣。

我特別同意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古代社會的生產生活,對體力的依賴遠遠高於對智力的依賴。女性在體力上不占優勢,所以,在當時的經濟舞台上不占主導地位,導致她們在權力的分配上也就不占優勢。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對女性的壓制。但是,用成長的眼光看,女性也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出了她們的獨特優勢和生存本領。

我們看到,很多女性能說會道,表達能力優於男性,有著很強的共情能力和靈活的社交能力。

在家庭成員的養育、教育上,家庭的管理、種種生活問題的抉擇上,女性也很厲害。

為什麼?

因為,女性在長久的歷史中,一直輾轉於自己的小家、婆家、娘家複雜的關係中,她必須發展出與人溝通、與人連接、平衡種種關係的能力。

女性之間聊天,可能從很小的時候聊的話題就是怎麼面對丈夫、婆婆、小姑。

而且,中國古代女性不是寄生蟲,她們一直在承擔勞動,一直承擔著生活的功能,也因此一直以母親的身份,以妻子的身份,擁有著部分話語權。

學堂:

女性的話語權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蒙曼:

古代女性在社會中,也會代表家庭去交際。例如,有所謂的「為夫求官,代子伸冤」。

學堂:

但聽起來,女性要是想讓她的聲音被聽見,她的意志得到執行,她的影響力得到發揮,必須要通過一個男人——她的丈夫、兒子,或者父親、兄弟。

蒙曼:

大部分時候是這樣的,女性在歷史上是處於輔助地位的,像單位的副領導。

學堂:

有句話說:「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好像女人想要在世界上發揮作用,唯一的通路就是贏得一個男人的青睞,並駕馭這個男人。

如果失去男人的垂愛,女人就會遭遇生存危機,感到巨大的恐懼。

您怎麼看這句話?

蒙曼:

這句話一半對,一半不對。

女性要藉助男性的力量——這一半是對的。

武則天自己做了皇帝;李清照的詩寫得比她丈夫好,她丈夫非常仰慕她——

除了這些比較少見的例子,大部分女性的確是通過做女兒、做妻子、做母親的身份介入到社會生活中的。

但還有一半事實是:

如果你只征服了一個男人,那你只做成了一個妻子;但如果你真想改變世界的話,妻子的身份遠遠不夠,你還得有真才實學,有自己的判斷和能力。

就像武則天,她如果沒有真實的政治能力,怎麼可能當上皇帝呢?

她靠「諫言十二事」對當時的政治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她和唐高宗並肩作戰的時候,唐高宗發現她在政治上很有水平,因此願意讓她晉升:

「在治國上,她是比我的那些兒子強的,因此我希望她來當掌權的太后。」

唐高宗立了個遺詔,要求兒子當上皇帝後必須要尊重太后,才一步步有了後來的事。

學堂:

是不是在過去,不論想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中掌握權力,女性要比男性優秀非常多,才能得到同等的機會?

因為大家默認是讓男性去坐那個位置的。

蒙曼:

是的。

學堂:

歷史上,女性會不會為自己或同類發出鳴不平的聲音呢?

蒙曼:

非常多,例如:

李清照:「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我到天帝那裡,天帝問,你有什麼要說的嗎?我說,我走這一路太困難了,我也學詩,但我空有那麼好的句子,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給我發揮的機會。

上官婉兒:「自言才藝是天真,不服丈夫勝婦人。」——

我的才藝是出於天然,我不認同男性天生就比女性強。

魚玄機:「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

男性只要會寫詩就可以去金榜題名,我恨我的裙子把我寫詩的才華埋沒了。

近代的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我的心和男人一樣剛烈,但因為我是女子,家庭對我形成很多的束縛。

學堂:

您覺得長久以來兩性的不平等,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發生著怎樣的影響?

會不會很多女性,由於從小被灌輸男尊女卑的觀念,就認同了男性天生比女性優越,然後產生自己對自己的否定和限制?

蒙曼:

這種現象是廣泛存在的。

例如,我們做節目,問到一個地理問題或數學問題的時候,如果一位女選手表示她不會,這時,有的主持人或嘉賓老師,就會很好心地安慰她:

「因為你是女孩,你對地理問題不感興趣,所以你答不上來,沒關係。」

「因為你是女孩,你沒有數學頭腦,所以你答不上來,很正常。」

好像是在幫忙,實際上卻形成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壓力:「我對你是不抱期望、不做要求的」。

這會對女孩形成一種錯誤的引導,讓她覺得我沒能把這道題做對,不是因為我對這部分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而是因為我是女孩——僅僅因為我是一個女孩,我就是弱的。

學堂:

女孩子怎麼去對抗這樣無孔不入的偏見呢?

蒙曼:

我們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去呈現女性榜樣。

通過女性榜樣,讓女孩子知道,女性天然在智力方面一點不遜色於男性。

今天的社會,是智力起決定性作用的社會,女性完全可以去建功立業。

學堂:

您的新書名為《蒙曼女性詩詞課:哲婦》,其中「哲婦」出自《詩經》中的「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哲婦傾城」的意思是「女子有才便亡國」,反過來說就是那句通俗的「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於女性掌握智慧和權力,人們一直都很恐懼,一直在想辦法打壓。

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在職場關係、婚戀關係中,有哪些比較明智的做法,可以幫助自己去爭取到平等和自由?

您所熟悉的古代女性中,是不是有可供借鑑的榜樣?

蒙曼:

先說職場關係,我以平陽公主為例。

平陽公主因為是女性,曾被天然地視為職場上的拖累,更別提被委以重任。

她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叫她們夫妻一塊兒去,她丈夫就說,你能不能回老家躲一躲,我自己去就行了,帶著你很不方便。

平陽公主怎麼做的呢?她說,好呀,你走你的,你不用管我,我一定是安全的。

然後她怎麼辦?她自己在家鄉拉起一支隊伍,所有的山頭都被拉到她的麾下,組成的兵力比她的兄弟們帶領的還要多,然後她跟她的父兄裡應外合,建立了大唐。

這就是職場中明智的做法,當別人不看好你的時候,你真的干出個樣子來,而不是只在那抱怨,或者追著別人說「我不是拖累」。

你展現出自己的實力,真能解決問題,打出漂亮仗,別人就不會看輕你。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你是一個組織的副領導。

就像長孫皇后,她輔佐唐太宗——一個很強勢的皇帝,脾氣暴躁。

一次唐太宗賭氣在背後大罵魏徵:「會須殺此田舍翁!」——

我一定要把這個老農民幹掉!為什麼呢?因為他老勸諫我,讓我很沒有面子。

這時長孫皇后怎麼做呢?

她穿上一身朝服,去跪拜唐太宗,說:「我祝賀你呀!」

唐太宗問:「你祝賀我什麼?」

長孫皇后說:「人們都說『君明臣直』,你有這麼正直的大臣,說明你是什麼?說明你是一個明君!明君有容人之量。」

她在提醒這個大領導,你不能容不下下屬,容不下意見。

這不就是一個很優秀的副領導嗎?她知道自己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有效地去影響大領導。

所以說在職場,第一是要通過工作結果讓別人知道你的價值,第二是當你被放到職場的不同位置時,你能夠把這個位置需要你做的工作做好。

再說婚戀關係。

現在大家經常會討論該上嫁還是該下嫁,冼夫人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不是要上嫁,也不是要下嫁,而是要優勢互補。

她選的丈夫馮寶在婚前是朝廷命官,但在當地沒有影響力,大家不聽他的。

而冼夫人本人是當地少數民族俚人的領袖,有地方實力,但沒能得到中央的認可。

所以怎麼樣?她跟馮寶結婚,形成優勢互補的關係,一起發展出了顯赫的「馮冼家族」。

通過選擇和建立這段婚姻,冼夫人跳出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圈子,帶著整個俚人社會走出了比較原始的狀態,向前發展。

婚姻是什麼?除了愛之外,還要雙方承擔自己的責任,每個人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把愛穩固下來,然後才能收穫持續幸福的生活。

學堂:

從您剛才講的案例中,我領悟出:

我們女性其實很容易陷入「第二性」的劇情,想要什麼東西,不是直接去創造,而是期待別人給予,如果別人沒給到,就心生委屈和怨懟。

放到職場中就是,抱怨自己沒有得到公平對待,抱怨領導不重視、偏心眼,在一些重要的項目上不給機會,等等。

這時如果能像平陽公主那樣,不把時間精力耗費在抱怨中,直接起身行動,去把困難和卡點解決,那麼自然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也獲得相應的回報。

蒙曼:

太對了。

我覺得我們女性要汲取的教訓就是這個。

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被放在受懷疑的地位,而受懷疑不是靠你叫喊就可以改變的,是要在實踐中展示出你的實力,機會和權力才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來到。

如果你只是停在原地叫喊,可能本來有你的份額,人家都會遲疑該不該給你。

學堂:

在婚戀這一塊,我們應該聚焦的不是上嫁還是下嫁,而是聚焦在:

女性要有自己的主體性,了解自己具備什麼,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基於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去選擇可以優勢互補的對象。

而不是根本不認識自己,沒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跟著別人嘴裡簡單粗陋的標準左右搖擺,打亂自己的節奏。

蒙曼:

是的。

學堂:

在教育子女方面,您能否給我們舉一些可供借鑑的例子呢?

蒙曼:

我先講一個失敗的案例。

獨孤皇后,對子女的掌控欲特彆強,一定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子女身上。

當時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獨孤皇后極其喜好一夫一妻制,如果她的兒子不能秉持這個原則,在她心裡的打分就非常低了。

她還非常崇尚節儉的生活,兒子要是奢華一點,她就不能接受。

最後她塑造出什麼樣的孩子呢?虛偽的孩子。

因為孩子都看出這個母親非常強勢,又有明顯的傾向性,只有照著她喜歡的樣子去「演」,她才能滿意。

最後誰演得最成功呢?二兒子楊廣。他假裝對妻子極其忠誠,假裝生活極其節儉。

本來大兒子楊勇是太子,但因為楊廣更會在母親面前偽裝,母親就改讓楊廣當太子,最後楊廣(隋煬帝)暴露出荒淫無度的真面目,毀掉了隋朝。

再講一個成功的例子——孟母。

我們很多人都被孟母擇鄰的故事打動,於是跑去給孩子買學區房。但這其實不是教育中的重點。

僅僅把孩子帶到一個大環境里是遠遠不夠的,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還是家庭的小環境,父母的日常行為。

孟母平時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一天兒子和兒媳婦吵架了。

孟子指責妻子不講禮儀,他進屋的時候,看到妻子竟然「箕踞而坐」(叉開雙腿坐著),就要把妻子休掉。

孟母說:「你要求人家講禮儀,你自己講禮儀了嗎?你進臥室的時候都沒有咳嗽一聲,暗示一下妻子你回來了,你是想讓人家24小時永遠保持彬彬有禮的姿態嗎?換成你,你做得到嗎?所以是你自己不講禮儀在先,如果責罰應該先責罰誰呢?」

就這樣,她把兒子的婚姻保全下來。

這才是真正明智的母親,用自己對實際生活的處理,教會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希望別人對你失禮,那麼你首先不能對別人失禮。

學堂:

我們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中就沒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以身作則。

自己可能庸庸碌碌、一事無成,但要求孩子出人頭地、成名成家,自己天天刷手機、看電視,但要求孩子全年無休,一到家就規規矩矩寫作業。

蒙曼:

是的。

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不是說父母要教孩子多少知識,要能輔導孩子作業。

傳授知識、輔導作業,是老師的天職,不是父母的天職。

父母不需要有多高的學歷,父母要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成為孩子做人的引導,教會孩子怎麼樣去面對生活。

而做人的引導是潤物無聲的。

學堂:

想要培養出自尊自信、有能力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的孩子,父母需要注意些什麼?

蒙曼:

首先,父母自己是不是活出了自尊自信?

我們古人講「三才者,天地人」,把人與天地並列,突出人的尊嚴。

父母、孩子——都是角色,更本質的是,我們都是人。

做父母,要展現出自己做人的尊嚴,展現出自己的追求——不是你對兒子的追求,不是你對女兒的追求,而是你對自己人生的追求。

你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怎麼樣一點一點讓自己更真、更善、更美、更自信——這就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引導。

學堂:

您在鏡頭前思維敏捷、出口成章,既表現出豐富的學養、優秀的思辨力和表達力,又體現出穩定自洽的心理品質。

您的這些能力和品質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蒙曼:

學習和思考是日積月累的,這種知識和觀點層面的充分準備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要有心靈的定力,也就是「穩定自洽的心理品質」。

當你有了心靈的定力,才有可能去認真傾聽別人的聲音,並給出精準的反饋。

如果別人說什麼你接不上茬,或者自己想說什麼卻詞不達意,那代表你內心是不穩定的,你整天非常慌亂,自然沒有心理空間去聽別人在說什麼。

學堂:

確實,很多人現在都活在非常慌亂、非常焦慮的狀態中。

核心原因還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吧?

蒙曼:

是的,這是你要非常清楚的,否則你就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陷入盲目的攀比,和由此帶來的焦慮。

比方,我和一個靚麗的女主持人站在一起,我是要去搶她那份工作嗎?是要去展現出她那樣的魅力嗎?

不是的。

我的定位是一個文化嘉賓,一個老師,我要展現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學養,我把自己這份工作做好,把我需要表達的東西穩定地表達出來,就夠了。

學堂:

您舉的這個例子令我聯想到:

我們很多家長只會跟孩子要成績、要成就,其實是在通過盲目的攀比,把孩子往虛榮、混亂的路上引。

他沒有給孩子一個機會,讓孩子先去了解自己是誰,想要什麼,根據自己的定位,自主選擇人生。

導致很多孩子變成家長讓我幹啥我幹啥,老師讓我幹啥我幹啥,我自己不知道該幹啥。都不清楚自己的長處短處和人生目標,就去跟別人比較,然後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蒙曼:

有句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但我覺得其實是「不怕站,就怕不敢站」

不論家長還是孩子,人該站住的時候一定要站住一下,去想一想,我喜歡什麼,我適合什麼。

不要腳跑在腦子前頭,沒想清楚就去做。

把自己了解清楚,才能知道你要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什麼叫成功,什麼叫失敗?

一個人本來可以跳到椅子的高度,他跳到椅子的高度了,這就叫成功。

一個人本來可以跳到桌子的高度,他只跳到椅子的高度,這叫失敗。

只要一個人穩定地達到了他的能力和興趣所能達到的那個點上,就可以了。

中國社會現在處於轉型期,功利性更強一些,到社會發展得更平衡的時候,人們的心態也會更平和些。

學堂:

你希望大小讀者從您的新作《蒙曼女性詩詞課:哲婦》中收穫什麼?

蒙曼:

我覺得對男孩來講,他可以收穫這樣一個認知:我不是無所不能的。

女孩來講,她可以收穫另外一個認知:我是可以的。

這個世界是由男女兩性構成的,女性其實有很多本領,能做很多事。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長,那麼我想你可以從書中看到中國古人是以怎樣的姿態面對世界的,然後思考一下,你可以以怎樣的姿態面對世界。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媽媽和女孩子的,也是寫給爸爸和男孩子的,每個人都請從自己的本位進行思考,切忌:

做父母的看了書後去替兒女思考——TA如果像人家孩子那樣多好,或者做兒女的看了書後去替父母思考——TA如果像人家媽媽那樣多好。

我們都從自身去思考,我能找到什麼樣的榜樣和方向?我的定位是什麼?我能做到什麼?然後去完善自己。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學堂全新推出【破界對話】欄目,旨在彙集同領域、跨領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觀點、開拓視野、增加聲量,共同感悟生命、體驗成長、重寫教育的常識。此文為【破界對話】欄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b9f49376287c4a5440d41fbdb9ab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