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紫玉朗讀音頻
音樂:Francis Lai-Le courage d'aimer- Noël
歌曲:Son Lux&Kiah Victoria-Vacancy
寫在前面:
黃仕明,國際生生不息改變協會(IAGC)高級講師及認證催眠師,中國生生不息催眠中心創始人,擁有近萬小時個案諮詢經驗, 擅長運用催眠技巧,幫助孩子及其背後的父母、家庭重新煥發生命能量。
黃仕明
他連續十年主辦和組織應用心理學大會,與武志紅、梁冬、尹燁、彭凱平、李銀河、歐文·亞隆博士、傑弗瑞·薩德博士、史蒂芬·吉利根博士等國內外心理學者,共同推動心理學的普及。
2022年5月,我們有幸邀請到黃仕明老師進行對談,求解當下家長普遍存在的教育困惑。
尹建莉父母學堂成立7年來接到了上百萬條家長諮詢,幾乎全部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
孩子所是的樣子與家長所願的樣子不同,家長感到擔心、焦慮、憤怒、無助,於是出現指責、吼叫甚至打罵孩子的負面行為。
父母們努力想要去掉孩子那些「壞的」部分,以為去掉「壞的」就會剩下「好的」,結果卻是親子關係惡化,孩子喪失向上的動力。
父母的「努力」反而成為對親子關係的破壞,對孩子創造力、生命力的抑制。
如何不焦慮地做父母呢?如何才能真正成就孩子呢?
黃仕明老師說:「其實每一種負面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面動機。」
我們想要改變「壞的」,是生命最真實的渴望,只不過需要走出對「改變」的執念,重新整合身心,連接自我,轉化問題為資源,才能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出健康幸福的孩子。
如何理解他的觀點,具體又如何操作?
請看以下我們的對談。
學堂:
您所推廣的催眠是什麼?
黃仕明:
很多人誤認為,催眠就是讓人睡過去,甚至會導致自己的意識被他人操控。
但我們說,催眠並不是睡過去,而是 讓一個人從更深的地方醒過來;不是讓一個人失掉意識,而是 幫一個人調頻到身心良好、更有創造力、更清醒的狀態。
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是一種不松不緊、努力而無需多想、專注而又放鬆的狀態。
學堂:
具體到家庭教育當中,如何理解這種狀態?
黃仕明:
你看現在很多家長呢,就太緊,在一個問題裡面不停地鑽進去,控制、嘮叨、指責、抱怨、生氣、暴怒,那就表明他太緊。
但也有些家長躺平了,我管不了了,你愛怎樣就怎樣吧,就太鬆了。
這兩種狀態都不是有創造力的狀態。
打個比方,就像我們手握一隻小鳥,太緊了,鳥死掉了,太松呢,鳥飛了。
如果家長重複使用太緊或太松的狀態,就會導致在一個負面的模式裡面打轉,問題沒有解決。
學堂:
如果家長已經處於太緊或太松的狀態,催眠能做什麼呢?
黃仕明:
其實,催眠在教育中隨時都在發生,哪怕家長不是有意識地應用。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我現在跟你說,「千萬不要想檸檬,一定不要想黃色的檸檬,不要想檸檬切開的滋味哦」,你在想什麼?
學堂:
我滿腦子都是檸檬,甚至會咽口水。
黃仕明:
對了,當我這樣說的時候,你會自動屏蔽「不要」,腦海中不斷浮現檸檬的畫面和滋味。
那同樣的,家長們是不是經常說這樣的話:
「我不要我的孩子這麼不認真。」
「我不要我的孩子玩遊戲。」
「我不要我的孩子功課這麼差。」
「我不要我的孩子不聽話。」
……
家長就在通過催眠,創造他不要的東西。
你去觀察公園裡帶小朋友的年輕媽媽,當她喊「不要跑」,孩子就跑得更快了,當她喊「不要爬」,孩子就爬得更高了,當她喊「不要摔倒」,話音未落孩子就摔倒了。
為什麼?
因為孩子的潛意識會自動刪除那個「不要」,只收到「跑」「爬」「摔倒」這些有畫面的指令。
很多家長不知道,自己在不停地給孩子做負面的催眠,所以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催眠大師」。
學堂:
有負面的催眠,是不是就有正面的催眠?父母如何才能利用催眠幫助到教育和生活?
黃仕明:
我先說一個小故事:
我是我家三兄妹中的老大,可是當我讀初中的時候,還是全班最矮的小男生,只有140cm。其他同學都可以騎自行車上學了,但是我太矮了,家裡那個28寸的單車根本騎不了。
於是每天上學放學,就是我挫敗感最強烈的時候,所有同學都從身邊呼嘯而過,只有我一個人很羞愧,恨不得鑽到洞裡去。
一天放學回來,我正羞愧得不知道怎麼辦,一進屋,卻看到我爸爸站在客廳中間,張開雙臂說:「哇,歡迎我們家裡第一位初中生!」
爸爸臉上綻放著笑容,我所有的挫敗、羞愧在那一刻都不見了,爸爸用他的態度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承認。
還有一件小事我印象也很深:
因為我是家中老大,從小就非常關心家裡的事情。
初一的時候爺爺生病,下床不方便,我正好住在他的樓上,就每天晚上不敢深睡,豎起耳朵聽爺爺的動靜,以便隨時扶他去小便。
這件事我從未告訴父母。
有天散步的時候,爸爸看著我的眼睛說:「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小男孩。」
哇,爸爸的臉洋溢著愛,我不知道怎麼說,好像當時一下就得到了關於「我是誰」的一種身份認同。
從小到大,爸爸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們,他溫柔的凝視和深深的看見,就好像一件隱形的美麗的披風環繞在我們周圍,內化成我們看待自己的眼睛。
我想說,如果親子之間一直帶著愛的連接感,父母能夠給孩子創造這樣一件隱形的美麗的披風,那麼孩子是不會放棄自己的。
相反,如果一個人從小被暴力的、非人性的對待,他就會變成一個暴力的人,暴力對待自己,暴力對待他人。
學堂:
從您講的故事當中我聽出一個關鍵點,即:回應的方式——
是不是父母回應孩子的方式,決定了父母對孩子的催眠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決定了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向壞的方向發展?
黃仕明:
沒錯。
本來孩子的能量是完全向世界打開的,這個小生命沒有任何對自己的負面評判。
當一個孩子初生到一個家庭,他自然會跑來跑去,這裡摸一摸,那裡碰一碰。
這時如果媽媽呵斥:「不要跑來跑去!你看你把家裡搞得多亂!我上班這麼辛苦,回來還要服侍你,你就不能乖一點嗎?」
孩子的能量遇到一個負面回應,孩子就會擁有這樣一種信念——我不夠好,我不夠可愛,媽媽不開心是我的責任。
孩子天真的探索、流動的好奇心就會被壓下來,他就變成活在頭腦里,每天想著:我怎麼做,媽媽才會喜歡我呢?我怎麼做,媽媽才會開心一點?
然後孩子遠離了自己,每一天都是為別人而活,不再懂得愛自己。
或許他長大一點就會來找心理醫生,因為他有很多的壓抑,很多的不開心,處理不好和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有時候還會大爆發。
學堂: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孩子誕生之初,是沒有所謂自卑還是自信之分的,因為他頭腦里根本沒有各種評判,是後天家庭環境中父母的一次次反饋塑造了他。
有些孩子一直得到負面反饋,積累的負面狀態越來越多,就慢慢演變為低自尊;有些孩子總能得到正面反饋,積累的正面狀態越來越多,自尊自信就越來越強?
黃仕明:
非常同意。
當一個孩子說「爸爸,我好害怕呀」。
爸爸回應說「有什麼好害怕的!別人都不怕,為什麼就你怕!」
害怕就變成負面的,孩子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應該害怕。當害怕來了,孩子就壓抑。
爸爸的回應,製造了孩子內在的分裂,這種分裂會內耗掉孩子很多能量。
但如果爸爸的回應是——
「哦,孩子,你覺得害怕嗎?做一個深呼吸,看看這個害怕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呢?讓爸爸摸一摸。
哦,那裡有一個害怕先生,他想對你說什麼呢?他是想提醒你保護好自己、照顧好自己呀。那謝謝他吧,謝謝他吧!」
爸爸這樣回應,孩子就停止了內在的分裂戰爭,就可以回歸到平靜的狀態,充滿創造力。
無論你是誰,你做什麼工作,達成了多少業績,擁有多少財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你都會感受到悲傷、挫敗、孤獨、脆弱、無助。
情緒本來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生命自然的面向,是我們的回應決定了體驗的正負。
學堂:
父母的回應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命運,決定了孩子是充滿創傷、將來活得障礙重重,還是較少創傷、生命展開得平靜順利。
黃仕明:
是的。
抱著歡迎、接納、感謝的態度,能量就會自然流動開,就不會形成創傷,變成未來的障礙;
可一旦你給它一個反向的、抗拒的力,它就流不過你了,一個創傷就形成了,就會讓你不停地在那個地方輪迴、打轉。
不如一視同仁,對任何的發生說:「我願意接納你,你來到我的生命中肯定是有意義的、對我有幫助的。現在讓我聆聽,你想對我說什麼呢?」
父母回應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問題是變成更大的問題,還是說問題轉化為資源。
學堂:
可是往往家長自身還處在焦慮緊張的狀態,在許多的當下,難以做到積極地回應孩子,怎麼辦呢?
黃仕明:
當家長自身處在焦慮緊張的狀態——我們稱之為神經肌肉鎖結的狀態,就代表你過往的經驗、用過的方法已經無效了,你的意識的頭腦已經沒有解決方案了。
這時不妨後退一步,應用催眠幫助我們調頻身心狀態,打開一個身心空間,讓問題有一個安身之所,給問題一個家,像一個媽媽抱著受驚嚇的孩子。
那麼你可用的智慧和資源就不再局限於意識的頭腦,而可連接到比頭腦更深的地方——潛意識。
詢問自己:現在,我最想創造的是什麼?然後聆聽潛意識的智慧。
無論是親子關係、親密關係、自我關係,還是前途事業,都需要我們藉助催眠,連接身體和潛意識,應用更完整的智慧來面對。
學堂:
通過催眠,進入到不松不緊的狀態,就可以聆聽到比意識更深廣的潛意識的智慧,就會找到更好的問題解決辦法?
黃仕明:
非常正確。
儘管之前我們面對一件事做了很多努力,但都是用自己固有的想法、固有的模式、單一的信念和價值觀、固定的身份認同,所以沒辦法找到突破。
催眠就是放掉緊鎖的意識框架,進入到潛意識的海洋里。在那裡,同一件事有N個不同的意義,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的,而是有無限的可能性。
學堂:
具體怎麼做呢?
黃仕明:
連接身體,身體是通往潛意識的一扇大門。
頭腦往往以為自己是老闆,什麼事都是它乾的——不,身體才是老闆,頭腦最多只是經理。
比方你打算睡覺了,頭腦這個經理就會說:「馬上睡,如果睡不好,明天就影響工作,樣子也不好看,快點睡啊!」
你覺得自己能不能睡著呢?可能更睡不著了。
但如果頭腦只是設定一個意圖、一個畫面——讓我們美美的睡一覺吧,好好享受今晚的睡眠吧。
把這個意圖像一粒種子交給身體,信任身體,身體接過這個意圖,就會幫助我們調平呼吸,放鬆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然後你睡著了你自己都不知道。
學堂:
您舉了一個關於如何達成睡眠的例子,那如果父母現在想要達成的是一個教育目標呢?
黃仕明:
我們需要先弄清楚目標是什麼。
大部分父母來到我這裡做諮詢,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他們往往會說:「我想要孩子聽話。」
我需要進一步問他:「如果孩子聽話了,可以為你帶來什麼?」
他們會回答:「這樣我就放鬆了。」
我們才知道,「哦,原來你想放鬆,這個可以做到,來讓我們看一看怎樣才能讓你放鬆」。
很重要的是,家長們得先了解在人生這一階段,什麼才是他真正想創造的?如果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就沒辦法去到目的地。
學堂:
如果沒有經過與身體連接之後的深入覺察,大部分家長可能會以為自己與社會上其他人想要的東西差不多,比如都是想要更多財富,子女更優秀,家庭更和睦,事業更順利,等等。
但是在您看來,這其實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是嗎?
黃仕明:
是的,這些「想要」只是概念化的、停留在頭腦里的,當他表達這些「想要」的時候,頭腦跟身體是脫節的。
我們往往卡在頭腦里,用被灌輸的價值觀、信念——人生應該是怎樣的,你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只用充滿分裂、對錯、二元對立的頭腦來說話,斷開了和身體、和潛意識智慧的連接。
設定意圖的時候先要連接身體,將「想要」具象為一個能引起身體共鳴的畫面,讓意識和潛意識有一個連接的、和諧的關係,創造力才會發生,解決方案才會出現。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是那麼愛孩子的爸爸,兒子剛去加拿大讀高中的時候,我每天都很焦慮,頭腦里成天想的是:
他的英文可以應付嗎?
他上學的路安全嗎?
他跟同學的關係好嗎?
於是老對孩子七問八問。孩子不勝其煩,開始還回我的微信,後來乾脆不回了。
我一面不停地打電話、發信息,一面產生了不被尊重的感覺。生氣、擔心、焦慮,讓我都睡不著覺了。
電話好不容易打通,兒子只是冷冷地說:「爸爸,我在忙,你有事嗎?」
我更憤怒了,衝口而出:「你為什麼不回復?你難道連回信息的一分鐘時間都沒有嗎?你懂什麼是尊重嗎?」
我崩潰掉了!但是有用嗎?我的崩潰只是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糟糕。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我首先調頻自己的身心至中正的狀態,給自己的擔心一個安頓的空間,然後問自己:
兒子已經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大男孩了,和你一樣高了,走到人生這一階段,你最想和孩子創造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一個畫面出現了:
兩個男人一起在開滿野花的山坡上散步,微風吹著,遠處是落日,我們兩個像朋友一樣聊天,肩並著肩……
我知道了,我最想創造的是放鬆、信任的親子關係。
我把這個意圖、這個畫面吸進身體,當我這樣做了以後,內心寧靜了,我給兒子發信息的內容都不一樣了,聊天話題也不同了。
我們或是一起吐槽新聞,或是他向我分享同學之間的趣事,或是我講講近況和喜人的工作進展……
我和兒子之間的關係真的朝放鬆、信任的方向轉變了,每次聊天都很開心。
之前是我固執地用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對待他,沒有意識到那種相處模式在他現在的年齡段已經不適用了。
與其懷念,不如悼念,重新打開一個空間,輕柔地把握著正向意圖,朝向新的未來,這才是我們要做的。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但大部分人卻重複地在同一條河流裡面踩同一堆狗屎呢。
如果父母總是將擔心、焦慮傳遞給孩子,這樣被對待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變得很緊張,面對什麼事情都緊張兮兮的,不相信自己,總想拿到一個外在的答案。
所以家長首先要清楚覺察到自己陷入崩潰的負面狀態了,而扭轉惡性循環的第一步是,在做和說之前,先回歸到身心中正的狀態。
當你放鬆了,你對待孩子的方式、你們的親子關係,都會不一樣。
學堂:
如果家長每天有很多擔心、焦慮,那麼根源或許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長內在的不安全感在涌動。
為了擺脫不安全感,大家就希望抓住確定性的東西,可是外在的環境、際遇永遠是不確定的……
黃仕明:
是的,我們都追求確定性,這本身沒有對錯,因為我們的確需要確定性,才能夠讓事情如期待那樣去發生。
比方我確定今天下午3點鐘要到達這個地方,就需要提前安排時間;我確定今天要使用網絡,就需要提前檢查WiFi。
但是有兩種追求確定性的方式:
一種是焦慮,陷入神經肌肉鎖結的狀態,在問題里打轉;
而另一種是身心中正,帶著身心產生的確定感、安全感進入到無常變化的不確定之中,有能力在確定和不確定之間跳舞,有能力精微地覺察和選擇自己的行為。
學堂:
顯然第二種是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那麼如何能使身心內部產生安全感呢?
黃仕明:
當不安全感來襲時,一定要在身體里找到這個不安全的點。
例如,當你感覺到不安全的時候,是不是胸口不舒服,或是胃部不舒服?把手放到你覺得不舒服的位置。
不要小看這個動作,一旦你把手放到那個位置,本來不安全感到處都是,現在就聚焦到一個點了。
原來不安全感是瀰漫的,比你的身體空間還大,你自然感覺應對不了;可是現在你的身體空間比它大了,它只是你身體中的一個點了,你就會產生穩定可控的感覺。
定位到不舒服的點之後,陪陪它,傾聽它,問問它發生了什麼——
通常那個點是代表在你成長過程中某個時間點有某些事情發生,當時沒有人能照顧好你,那時的你是匱乏的。
所以先對你看到的恐慌的「內在小孩」說:嗨,好久不見,謝謝你在這裡等我,我會把成熟的愛、資源和保護都帶給你。
告訴他你現在的年齡,你所擁有的能力、財富、朋友、家人、成就……接過他手中的方向盤,改由成年的你來開車,你就從焦慮的狀態轉變到放鬆的狀態了。
把資源帶到資源匱乏的地方,把恐慌的「內在小孩」帶到有資源的年齡,這就叫做成長。
學堂:
所以說,當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感到焦慮,試圖通過一些方式改造孩子只是緣木求魚,療愈自己、去做個人成長才是根本之道。
黃仕明:
是的。
孩子的表現只不過是過往親子關係累積的一個結果。
家長們誤以為只要搞定孩子就OK了,但往往孩子只是背鍋的、頂包的。父母改變,整個家庭系統改變,這個累積的結果才有可能改變。
學堂:
像家長最關心的孩子厭學、打遊戲等問題,您會如何處理呢?
黃仕明:
如果孩子厭學了,家長來諮詢,我通常會先幫他們梳理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孩子厭學了,不能上學;
第二個問題,作為孩子,他的內在有很多不安和抑鬱的情緒;
第三個問題,作為父母,你們感到焦慮,無措;
第四個問題,你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劍拔弩張。
然後問父母,如果你跳出來看,給我一個方案,這四個問題你會先從哪一個著手處理?
這時很多家長都能給到答案:
第一步,是連接自己,處理家長自己的焦慮情緒;
第二步,是連接孩子,改變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第三步,看見孩子的情緒,聆聽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需求;
第四步,才是孩子上學的問題。
我們常常是本末倒置的。
學堂:
可以舉一個您實際幫助過的案例嗎?
黃仕明:
有一個小女孩,初中成績非常好,到了高中卻突然不能上學了,一到學校就身體僵硬,甚至在宿舍里沒辦法下床。
父母本以為是孩子身體出了狀況,來到諮詢室才漸漸清晰,是孩子升入高中,面臨從兒童到成人的身份轉變,產生了很多擔心恐懼。
那些非常優秀的孩子到了高中通常會自問:如果有一天我沒有這麼優秀了,我是誰呢?她其實擔心如果她各方面表現沒有那麼出色了,父母還能否接納。
有的孩子會說:「爸爸媽媽,我不想你們看到我是一個懦弱的人,我想你們看到我是一個堅強的人。」
這時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夠抱持生命里看上去相反的兩面——陰面和陽面,給到正向的回應,看著孩子說:
「孩子,我看到了你的懦弱,也看到了你的堅強……這兩者我都看到了,我還看到你比這兩者更多,更多……孩子,你不需要改變,你就這樣我們就可以愛,我們愛你的本來面貌,我們愛完整的你……」
當孩子認為她必須要做好、一定要優秀的時候,一個相反面馬上就會出現——害怕失敗。如果父母連這個相反面也能抱持,孩子就能接納自己、愛自己,感受到平靜。
要知道,潛意識永遠在找平衡,提醒你生命不能失衡。
努力的平衡就是休息,吸氣的平衡就是呼氣。我們不能緊緊鎖住一邊,而得向一個更大的整體去打開:
「我是好,我也是不夠好;我有能力,我也沒有能力;我自卑,我也自信……我是完整,我比這一切更多、更多、更多。我每天都在探索,每天都朝向更大的可能性……」
學堂:
就像您新書的書名一樣——《停止你的內在戰爭》。
其實孩子不能上學的背後,是激烈的內在衝突,爸爸媽媽如果能夠接納完整的孩子,孩子就可以停止內在戰爭,放鬆下來,這樣反而有能量去面對學業了。
而父母做到這一切有個前提,就是先能夠跟自己有連接,回歸身心中正的狀態,這時才能夠向孩子敞開表達和容納的空間,才能夠真的看見孩子,和孩子產生愛的連接。
黃仕明:
就是這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父母身心中正的狀態,就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期待,馬上生氣、不安,就代表這時候父母和自己的身體是沒有連接的,和孩子的身體也是沒有連接的,那麼首要動作是和自己的身體產生連接。
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現在在身體的哪個地方,最明顯感受到擔心、不安?」
做一個呼吸,連接那個擔心所在的身體部位,和它說:
「我感覺到你,我接納你,知道你是有道理的,你擔心這樣發展下去孩子會出問題,你擔心我們會失控,你讓我發現自己有很多的不安全感。謝謝你提醒我,我知道了。如果你能夠幫助我放鬆一點,平靜一點和孩子溝通,或許對我們更有幫助。」
當父母連接到完整的自己,才有可能看見完整的孩子。
這時,或許你就能看到,一個表面上學習懈怠、沉迷遊戲的孩子,同時面對社會的壓力、父母的壓力、遊戲的樂趣,也有很多不安、很多緊張、很多自責,就像我們自己也有很多矛盾的時候,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又想看電視劇……
那麼能不能帶著慈悲、帶著愛的連接,去摸摸孩子的肩膀,只是溫柔提醒,而不去指責吼叫呢?
孩子其實是願意把權威交給父母、聽從父母引導的,但如果沒有愛的連接,我們就沒辦法行使父母的權威。
指責吼叫只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賦予他一個負面的身份認同。
學堂:
我們經常說, 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不是就因為這三種教育方式都是沒有愛的連接的?
黃仕明:
是的。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愛;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尊重;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允許不改變也是可以的。
孩子的天性總是想著向上、想著把事情做好的,在他感覺到自己並不是一個糟糕的人,在他感覺到自重、自愛的時候,他的內在動力就會驅使他向上的。
學堂:
最後一個問題,也作為對我們今日對談的總結——
您認為父母去做什麼事,才能擺脫焦慮,把孩子教育成有能力面對未來、有能力創造幸福的人?
黃仕明:
四件事:
第一,問自己,我有更多的回歸身體中心了嗎?所謂氣沉丹田——中心越低,一個人越穩定。
第二,我有設定一個正向意圖嗎?我是否將正向意圖具象為一個畫面,且連接到這個畫面?
第三,我有能力去抱持相反面嗎?例如親密的相反面就是孤獨,鬆弛的相反面就是緊張。我是否有能力抱持相反面的張力,抱持完整的生命?完整才會有創造力。
第四,現在我需要連接什麼樣的資源呢?或許是一位愛我的長輩,或許是我心目中的榜樣、老師,又或許是能帶給我美好感受的場景、畫面。高品質地和資源做連接,會幫助我們站到更有機會成功的地方。
孩子跟父母是鏡像的關係,如果父母內在總在崩潰,孩子的內在也會是焦慮的、崩潰的,覺得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能量狀態改變,孩子也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很棒的孩子。
學堂:
如果平時父母們都能經常問自己以上四個問題,並在面對孩子之前、做具體的行動之前,先回歸身心中正的狀態,那麼親子關係、孩子的表現,都會隨之向好的方向轉變。
黃仕明:
非常同意。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學堂全新推出【破界對話】欄目,旨在彙集同領域、跨領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觀點、開拓視野、增加聲量,共同感悟生命、體驗成長、重寫教育的常識。此文為【破界對話】欄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請期待。
直播預告
黃仕明老師將於明晚親臨直播間
為尹建莉父母學堂的粉絲答疑解惑
預約按鈕,收看直播不迷路
催眠心理諮詢師黃仕明
新書《停止你的內在戰爭》
現已開售!
適讀人群:家長、教育工作者等
作者介紹
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尹建莉父母學堂內容總監。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主播介紹
紫玉,天蜜予(天津)家庭成長支持中心主理人,家庭育兒、繪本教育、心理療愈,母乳喂養。視頻號:幸福奧媽享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