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退路的女人,連糟糕的婚姻都得抓住

2023-06-16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沒有退路的女人,連糟糕的婚姻都得抓住

沒有退路的女人,連糟糕的婚姻都得抓住進度條19:4700:00/19:47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 齊珊朗讀音頻

音樂:坂本龍一-Andata

歌曲:Joni Mitchell-Marcie

來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老公可以出車禍身亡,然後給我留下巨額的財產。」

這是朋友小孟最近對我說的,她說這句話時,眼睛裡沒有戲謔,只有絕望。

其實她老公並沒有什麼原則性的錯誤,只不過是個冷暴力高手,又有些媽寶;夫妻兩個人沒有什麼溝通,唯一的溝通也就是「衛生間沒紙了,幫我拿一捲來」「下班帶兩斤雞蛋回來」這樣的工作式話語。

小孟心情不好了,老公說她矯情;小孟抱怨兩句婆婆,老公說她身在福中不知福;這些事說大不大,可是如果這是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重複,那也會變成刺骨的寒冷。

作為朋友,我無權插手她的婚姻,唯一令我心疼的是——曾經那麼鮮艷明媚的女孩,竟然被摧殘成了如此乾癟、惡狠狠,如乾柴般的存在。

也有很多人勸她離婚,她笑得更冷了:

離了婚我去哪?娘家是回不去的,他們嫌我離婚丟人,而且弟弟結婚了,弟媳婦肯定不願意我回去。我只能再嫁給另一個人,相比之下,至少現在的老公是孩子的親爹,是我唯一的路

都說女孩長大後是沒有家的,只有當你被逼到那個逼仄的牆角,你才知道「身後無人」的她們內心有多荒蕪。

溫尼科特在《家是我們開始的地方》一書中寫道:孩子必須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如果一個女孩確認了,自己是無法隨時回家的,那麼她的人生該如何發展?

就像朋友小孟一樣,沒有退路,沒有前路。也許這是在男性凝視的社會中,很多女孩都要面臨的課題,那就是: 走出家庭之後,在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

回不去的家,愛不上的自己

當然,像小孟一樣的很多女性,她們可能會有方法解決當前的生活困境。

離婚,工作,養活自己和孩子。

就像很多女性爽劇演的一樣,離婚後事業開掛,孩子也養得很好。同時又遇到了一個更好的男人,從此變成人生贏家。

但是,她們無法解決的,是自己的內心困境。這種困境就是——我是誰,我的存在是不是羞恥又多餘的?

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女孩覺得自己房間裡的窗簾不好看,她跟媽媽說想要換個窗簾。結果媽媽卻說:「窗簾沒壞,還可以用,為什麼要買新的。你難道要一直住在這裡嗎?」

媽媽很自然地說完這句話,她愣住了。正是因為這份自然,自然地那麼理所應當,好像她早晚都要離開這個家,早晚都是潑出去的水一樣。

沒有人覺得這是重男輕女,仿佛女孩到了婚嫁年紀,必須去另一個家庭生活是我們社會的集體潛意識。

原來,女孩並不是長大之後才沒有家,而是從一出生就沒有家。

那位媽媽也並沒有錯,一個女孩的出生沒有被祝福過,她的性別沒有被接受過時,她們骨子裡對女性的敵意、輕視、厭惡、壓抑,都會代代相傳下去。

一個家庭迎來一個女孩時,別人的評價往往是「也挺好」,生女孩本來就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哪怕一個家庭沒有男孩,不存在重男輕女的競爭,哪怕現在很多人號稱「更喜歡女孩」,女孩的困境也是依然存在的。

父母和社會對女孩從小的期待與認知,都不是把她看成一個獨立的人,而是從一個家庭「寄養」到另一個家庭的「物品」。

她們最好是個乖乖女,長大後不霸占父母的資產,父母不用為她攢錢買房,同時她還能貼心地侍奉父母;她們要像個男孩一樣,擁有「功成名就」的社會價值,同時也要像個女孩一樣,擁有貼心暖心的情緒價值。

這些撕裂的、分離的期待,同時施加在一個女孩身上,並且告訴她這些本就是理所當然時,她該如何看到自己的真實價值,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該如何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女孩的價值在家庭,她卻沒有自己的家

在我們的社會結構中,我們發現一個女人,尋找自己的位置是很困難的事情。

她如果不結婚生子,只搞事業,就會被評價太強勢,不像個女人。實際上,潛意識裡她們也確實在用這種「讓自己像個男性」一樣的方式,來表達對自己女性身份的厭惡;同時這種強大的女性,無疑會跟男性爭奪社會資源,又會遭到男性的鄙視與嘲諷。

唯有當女性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家庭的時候,當她們完成了母職的時候,她們才有「資格」在社會結構中,找到一個狹小的角度。

女性能夠「有幸」在這個狹小角度生活的前提,就是你要先結婚,有個男人,然後才能擁有話語權,否則你就是異類。

也就是說, 我們的社會,要求女性必須置身家庭,才能擁有生存空間。

但是,家庭在哪?

原生家庭,是回不去的故鄉;新的家庭,是融不進的他鄉;女性的價值被鎖定在家庭,她卻沒有自己的家。

在我們的父權式家庭模式中,男性才是家庭的頂樑柱,女性的作用是提供價值,或者生活價值,或者生育價值,或者情緒價值。如果女性失去了這些價值,那麼她們自己都會有種「精神裸奔」的感覺。

正是因為如此,像我的朋友小孟一樣的很多女孩,她們甘願讓自己在痛苦的婚姻中沉淪。

所有的痛苦,都是有「利」可圖的。

這個「利」可能是,置身在家庭中,女性才能擁有一席之地,也可能是,實現著母職才能證明她的價值。

正是因為恐懼失去這種價值,她們就只能品嘗著痛苦,為自己的精神充飢。

在潛意識深處,她們還有一層更不易察覺的心理機制。那就是她們通過讓自己痛苦的方式,來印證「我不配」的事實,她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羞恥的,是內疚的,只有自我懲罰的時候,內心才有一絲絲的平衡。

於是, 「享受」痛苦的婚姻生活,成了很多女性的常態。

女性的家不是房子,而是內心世界

一個人很難突破固有的家庭模式,對於女性而言,她們的固有家庭模式就是:你要乖巧聽話,你要壓抑自己的需求,你才能被認可;你要完成母職,你才算一個完整的人。

時至今日,這種固有模式依然是很多女性的枷鎖。

父母、社會對她們提出要求,慢慢變成她們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她們的人生就像在獨木橋上行走一樣,在各種期待與評判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想要解決這種困境,並不是改變原生家庭和社會集體潛意識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從 擺脫我們自己身上的枷鎖開始。

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前後都有柵欄的監獄裡,但是只要轉身一看,左右都是可以通行的,也沒有獄卒看守。

第一,整合自我與母職。

女性擁有子宮,能夠成為母親,本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是這事情背後的枷鎖太多,慢慢也就成了拖累,母職成了一種懲罰,所以很多女性選擇「不婚不育保平安」。

實際上,真正的和解不是「母職報復」,而是整合「自我」與「母職」。

我們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自己,也可以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母親。至於什麼是恰到好處,不是由社會和他人說了算,而是由我們自己說了算。

第二,把「我不配」變成「我值得」

我曾經問過朋友小孟一句話:如果你是自己的女兒,你會讓女兒生活得像你一樣嗎?她立馬回答:當然不會!

我說,「那你為什麼會讓自己,變成現在的樣子?」

她才察覺到,自己一直覺得這種痛苦的日子是她應該承受的,她只配過這種生活。

她並不是不能養活自己,並不是不能給自己一個家,而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一個家

當我們有一種風雨漂泊的感覺時,要先給自己的心靈找個家。

真正地去愛自己,別糊弄自己,別讓自己太委屈。

第三,擺脫社會與他人的期待。

不再緊緊盯著社會對女性的期許,不要再左右思索「我這樣做是不是不應該」。

應該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思考「我到底應該做什麼樣的人,才算不負此生」。

接納自己的女性身份,愛上自己的女性身份。

這一世為女性,我們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的,尤其是別人賦予的「應該」。

唯一應該的,就是好好愛自己,好好珍視自己,別讓自己受委屈。

被輕視,不是你的錯,不是你不夠好;你無法通過隱忍與壓抑,讓那些人喜歡你重視你;你也並不需要完成誰的期待,才算是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好的,你 存在本身就是值得被愛的,這樣完滿的內心世界才是你最安全的港灣。

改變夫妻互動的模式,婚姻才能有救。

無休止的 爭吵在消磨親密關係?

互相 責充斥在婚姻生活中?

對方不能 滿足自己期待總憤憤不平?

不和諧的家庭影響著下—代的成長?

……

無休止的 爭吵在消磨親密關係?

互相 責充斥在婚姻生活中?

對方不能 滿足自己期待總憤憤不平?

不和諧的家庭影響著下—代的成長?

……

林文采老師說: 婚姻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會真實反映出內在的缺陷和傷痛。

在所有的關係中,最難處理的就是婚姻關係。

婚姻中的衝突不了避免,經營親密關係的技巧很重要。

推薦林文采老師 《如何在婚姻中經營親密關係》課。

如何在婚姻中經營親密關係

原價198元

限時鉅惠99

限時秒殺僅限3天!

不到一頓快餐的錢

那些困擾你許久的婚姻問題

或許在這裡你就能找到答案

識別下圖二維碼,了解課程

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聽課程。

作者介紹

作者妙黛,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主播介紹

齊珊,左手牽著兒子,右手拉著女兒,我是一位正走在二胎新長征路上的媽媽。常懷一顆感恩之心,願你我可以永遠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善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5a3e0c5edf0595609dc0b5151ecb6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