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妈妈2个月前诞下一名女婴,本是件喜事。可后来随访时,医生却发现女婴呼吸困难,进而查出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症状。当地决定将女婴转往河南省儿童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CT检查发现肝脏弥漫型血管瘤
住院后,医生为女婴完善CT检查,发现其肝脏存在大量弥漫的血管瘤,肝脏内部阴影密布,整个肝脏几乎已经被血管瘤填满。
女婴肝脏CT
正常肝脏CT
此时,女婴心衰的情况逐渐加重,血压明显降低,难以维持,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手术!
介入血管瘤科主治医师狄奇表示,“肝脏弥漫型血管瘤,往往形成广泛的肝动静脉瘘,使肝静脉血流量增加,令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心脏问题进一步加重,甚至心力衰竭,危及患儿生命。介入微创治疗在肝血管瘤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但孩子的病情仍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医院迅速召开多学科会诊讨论,考虑肝脏血管瘤的问题采取介入微创的办法,尽可能减少创伤的同时迅速解决肝脏问题。
介入手术将血管瘤“一网打尽”
为了治疗女婴的血管瘤,狄奇决定采用“栓塞颗粒+弹簧圈”双管齐下进行介入封堵。但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两大难关。
一是数量关:女婴肝脏内几乎被血管瘤填满,要将这些血管瘤“一网打尽”,需要周密的手术计划及精妙的技术。
二是年龄关:女婴仅2个月大,麻醉风险高,体内脏器也很脆弱。因此手术时间需要严格控制。
术中,狄奇在女婴腹股沟处开一个针眼大小的口,在DSA造影下置入一根血管鞘,再沿着血管鞘插入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导丝,沿着导丝置入一条导管,导管在DSA的引导下顺利进入女婴的动脉,一路顺流前行,到达肝脏附近。此时DSA造影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瘤影响下的异常肝动静脉。
血管瘤影响下的异常肝动静脉
准备工作已经完毕,该对血管瘤发起总攻了。狄奇将栓塞颗粒和弹簧栓通过导管依次置入肝动脉的不同位置,将给血管瘤供血的血管一一封堵。没有供血,血管瘤就像无水的植物,迅速凋零死亡。术后DSA造影显示,女婴的肝脏内的病变已经完全消失,其血压也恢复正常。
术后异常血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