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婶儿,你听说了吗?老李家的儿子今年才30多岁,中风了,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啊,那老两口后半辈子咋过啊,这中风不是老年人得的病吗?这咋30多就这样了。”
“可不是,隔壁村的老孟家女婿才27、8,刚有了二胎就中风了,到现在还嘴歪眼斜,说话不利索呢。”
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在咱们航空港区的一个普通的村子里,两位阿姨谈论的中风,其实就是脑卒中。
在河南省省立医院成人康复科,来做康复训练的患者中70%以上都是因为这种疾病。
偏瘫、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这些都是脑卒中发病后常见的后遗症。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但是,近几年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中青年甚至青少年患有脑卒中的人群不断增多,小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琴今年12岁,是一名初中生。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她突然觉得手臂发麻,于是赶紧告诉了爸爸妈妈。小琴的父母觉得小孩子正在长身体,有个腿疼手麻的也很正常,就没在意,让小琴下午如常去学校了。
谁都没有想到,小琴到学校后情况越来越严重,下午时,整个左半边身体都失去了知觉,老师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小琴的父母赶紧将孩子送到河南省省立医院就诊。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美娥接诊了小琴,凭借多年临床经验,王美娥主任根据小琴的症状迅速判断,立即打电话向神经内科路永刚主任汇报情况,并通知科室医护人员迅速为小琴开通绿色通道,立即安排影像检查,准备用物。
根据影像检查结果,小琴被诊断为急性脑梗塞。考虑到脑卒中后遗症的严重性,路主任不忍让年仅12岁的小琴留下缺憾,立即召集科室医生进行会诊,共同讨论治疗方案。
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医生们确定了小琴的治疗方案,并指派副主任医师王安海作为小琴的管床医生,为小琴进行治疗。
王安海主任采取控制病情发展与积极寻找病因相结合的诊疗方案,一边为小琴进行药物治疗,一边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术、心脏发泡实验等检查手段寻找小琴发生脑梗塞的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琴情况逐渐稳定,但考虑到小琴年龄较小,如果不做后续处理,不能排除复发的可能性。于是王安海主任又为小琴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手段,给小琴的健康再筑一道屏障。
目前,小琴的肢体力量已经基本恢复,下床走路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姿势的控制上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逐渐调整。
训练中的小琴爱说爱闹,康复治疗师们都十分喜爱这个“皮孩子”,看到小琴一天天恢复,小琴的父母也渐渐放心,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快小琴就能够康复出院、重返校园了。
小琴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年轻化趋势相当显著,我院还曾接诊过一名14岁的动脉夹层患者,这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
神经内科路永刚主任告诉我们:“我们在临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例子:有人突然一只手没劲了,过一会儿又恢复了,就以为没问题,等到再次发作时再去医院,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就很难再恢复肢体功能了。身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还需要更加努力。”
快速判断症状是脑卒中救治的第一步,也是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可谓“时间就是大脑”。请大家熟记“中风120”口诀, 三步识别脑卒中 :
1看(1张脸): 不对称、口角歪
2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
0听(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如符合上述情况,应立即拨打120医疗急救号码,或快速前往附近有中风救治能力的医院就医,而不是留在家里自己观察,更不是反复找亲朋好友协商,贻误最佳的救治时机。
作者 | 张傲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