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家长朋友聊天时,发现他们总有这样一个疑问:“我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为什么他总是表现得很不耐烦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自己独立前的生活。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好不容易到周末了,你正在家里玩手机,妈妈却在一旁唠叨,说你的房间太乱,像个狗窝,让你收拾一下。
本来,就算妈妈不说,你也是打算过一会儿就打扫房间的。可是,听到妈妈喋喋不休的话语后,你反而不想动了,并故意说出“我就不收拾,我就喜欢乱”这样的气话。
孩子也是这样。
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者事情的结果不如人意的时候,他心里多少也是有点内疚的,也许正暗暗考虑,自己要不要做点什么。
可是这个时候,如果你忍不住地在孩子旁边不停地念叨,指责他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孩子就可能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胆小的孩子可能只是会在心里暗暗埋怨,认为家长是小题大做,也不愿意改正了;而胆大的孩子可能直接就顶嘴,“你有必要说个不停吗?”闹得不欢而散。
其实,唠叨导致不耐烦,是有一种心理原因的,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顾名思义,就是“超过了某种极限”。在心理学上,超限效应是指,当我们接收到的东西超过了心理能承受的极限时,内心就会产生不耐烦或逆反的情绪。
究其本源,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超限效应,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是身体为了保护我们的身心状态,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
超限效应虽然不可消失,但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需要一定的引发条件。了解这些条件,对我们的沟通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米勒认为,持续时间较长的过量刺激容易引发超限效应。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米勒做了一个张贴广告画的实验。
米勒在大学宿舍的公共墙面上,按照一定间距,贴了30张广告画。然后,刻意控制了张贴广告画的时间:一部分广告画持续张贴2天,另一部分则张贴了3天以上。
随后,米勒就大学生对这些广告画的喜爱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当广告画张贴时间在2天以内时,大学生的评价多为积极与正面的;而当时间张贴时间持续3天以上时,评价也变得消极与负面。
实验结果验证了米勒之前的想法,过量的刺激的确会导致内心产生厌烦、逆反等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广告画张贴的时间超过了大学生能接受的时间长度时,大学生对广告的好感度就直线下降了。
想想也是,当一开始看到广告画时,可能会增加我们对产品的熟悉度,引发好奇心和购买欲。可是,当每天都看到相同的广告时,我们对广告的厌烦程度就会增加,甚至开始怀疑产品质量不好,要不然怎么天天做广告?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唠叨会让孩子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是因为对孩子而言,唠叨就是一种过量的语言刺激。
对于家长的话,一开始比较适量,孩子还能听进去。可后来重复的次数多了,演变成了唠叨,超过了孩子内心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超限效应,让孩子变得不耐烦,甚至逆反。
所以,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一定要避免超限效应,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孩子不听话,父母唠叨——父母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的怪圈中。
首先,沟通问题就事论事,使用非暴力沟通
在和孩子沟通一些问题时,不少家长一开始还能比较理智,可是说着说着,就容易被情绪控制了。结果,想说的话没说完,反而先和孩子吵了起来。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没考好,害怕被批评,便撒谎说考试结果还没出来。结果你从老师口中得知,孩子这次考得并不好。
此时,你可以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立刻拆穿了孩子的谎言,气愤地说:“你看看你,考试没考好也就罢了,居然还学会撒谎了!就你这样子,别说上大学了,恐怕连考上高中都难……”
一种是使用非暴力沟通,分为4步:
(1)说出你看到的事实:
宝贝,刚才你们老师找我谈话了,原来关于考试成绩,你并没有和我说实话。
(2)说出你的感受:
我感到有些难过,因为我很重视你的品德培养。我感到很疑惑,你为什么没有和我说真话?是因为你对自己比较失望,还是怕我会骂你呢?
(3)说出你的需求:
妈妈很爱你,也希望你能和妈妈亲密无间,有任何问题,都愿意和妈妈倾诉。
(4)说出具体的请求:
妈妈希望,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你可以坦诚地和妈妈沟通。如果你无法当面告诉妈妈,可以给妈妈发信息,或者留纸条。
很显然,第一种做法会引发争吵,而第二种方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平和的、坦诚的沟通方式,可以让双方就事论事,避免因为情绪破坏了亲子关系。
其次,下达指令简单明了,具体到行动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往往抓不住重点,东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道想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又怎么可能执行到位呢?
比如,你看到孩子写作业拖拉,就会忍不住唠叨,不是夸奖隔壁的小明一早就写完作业了,都不用家长操心;就是指责孩子写作业时东张西望;不是责备孩子书桌上放了太多没用的东西,容易让人分心;就是批评孩子不该在写作业时喝水、上厕所。
你说得是舒服了,这是这么顾左右而言他,唠唠叨叨,孩子却听得一脸懵,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难怪会感到不耐烦。
所以,我们要注意,下达的指令要简单明了,让孩子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比如作业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
最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调整沟通方式
有时候,尽管家长掌握了一些沟通方法,可一看到孩子,就容易把这些方法都抛之脑后,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这是非常危险的。
怎么知道自己在唠叨呢?不用学习什么高深的技巧,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表现得很不耐烦,那就意味着你需要调整沟通方式了。
比如,一看到你说话时,孩子总是心不在焉:不是扯自己的衣服、头发,就是玩自己的手指,要么就是眼神空洞的看向别处。
而当你向孩子提问时,发现孩子不愿意开口交流,又或者虽让回答你了,可是语气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是信号,提醒你需要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不小心又喋喋不休了。然后,及时打住,避免触发孩子的超限临界点,引起超限效应。
“和孩子说话时,孩子为什么总是表现得很不耐烦?”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你现在已经了解了,是因为——超限效应。
想要避免超限效应,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沟通时要就事论事,使用非暴力沟通;其次,下达指令要简单明了,具体到行动;最后,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调整沟通方式。
你学会了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