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
9岁男孩在小区内被疯子活活打死,过程长达半个小时,有人拍视频,有人围观,就是无人帮一帮这个大喊“救命”的孩子,使得他在绝望中死去。
每当看到这种见死不救的悲剧,我们就会一边感慨,现在的人真是冷漠;一边叹息,社会上一些人的寒心做法,让大家不敢再做好人。
为什么这么多人围观,却没有人伸出援手呢?在社会心理学上,对此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解释,叫做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我举个例子来进行解释。
这两种现象,描述的就是旁观者效应。
还有一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
1964年,纽约市发生了一件著名的案件——珍诺维丝事件。住在皇后区的珍诺维丝(Kitty Genovese)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谁知路上被歹徒袭击死亡。
让人震惊的是,在她被歹徒追逐的半个多小时里,有38人都看到了,但没有一个人听到呼救声后上前帮忙。直到歹徒离开,才有人报警。
珍诺维丝身亡后,许多人才感到深深自责。因为珍诺维丝可以求助的人太多,大家都以为别人会帮忙,结果最后反而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旁观者效应的出现,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其中一个是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的,责任不明确,导致可以逃避责任。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当我们对情况不清楚的时候,其他人的反应就会影响我们对整体情况的认知、判断和解释。
于是,我们选择继续观望和等待。结果就导致了一种情况,人越多,越容易只观望不行动,也就出现了旁观者效应。
9岁男孩被活活打死,让我们认识到一点,哪怕遇到危险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旁边的大人也有可能不会伸出援手。所以在请求帮助时,必须要克服旁观者效应的弊端。
我们已经说过,引起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情况的危险程度不了解,二是责任不明确,那么我们要告诉孩子,在请求别人的帮助时,要指明这两点。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1. 明确告诉别人自己处于危险当中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判断问题时,大人也会出现大脑短路的情况。所以在需要帮助时,要明确的说出来。
我也是那时才知道,如果低血糖持续时间太长,很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现在想想,那个孩子也真是心大。
所以当孩子遇到危险时,要大声告诉周围的人,“救命呀”,“抓小偷”,“有人贩子”等。如果因为周围的环境比较嘈杂,或者孩子的声音比较小,别人没有听到,那就可以故意搞破坏。
看看周围都有什么,如果有自行车,就故意推倒自行车;如果有其他东西就,打砸其他东西。不要怕破坏了别人的财物,自己的生命比这些东西都重要。
意制造一些大的动静,目的就是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并对伤害自己的人起到震慑作用。
2. 找一个具体的人寻求帮助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大人也怕会错意,大人也怕出力不讨好,帮错忙。所以在寻求帮助时,要找一个具体的求助对象。
向具体的人去寻求帮助,他会觉得,自己身上责任重大,此时他的判断力也在线,没有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就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3. 帮别人降低帮助自己花费的成本
很多人都是喜欢助人为乐的,但是如果助人为乐的成本太高,甚至是危及自己的利益,恐怕很多人就会掂量一下,甚至放弃了。
所以孩子在求助时,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可以了,一定不能提过分的要求。
另外,如果别人有所顾忌,还可以帮助别人打消顾忌。
总之,旁观者效应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你我身上都有可能出现。当我们成为旁观者时,就尽量去帮助别人;当别人是旁观者时,就采取适当的方法保护自己。
或许,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谴责围观者,是恰当的,但是依然希望我们的孩子,陷入困境时,能有人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