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五个!福州或再添一座万达!前仆后继,福州是不是“飘”了?

2019-10-25     哈楼会

伴随着福州第五座万达落户白湖亭,近日,有微博传出福州将签第六座万达广场的消息,引发热议。仿佛每一座商业综合体的落地,都能收获一片鲜花和掌声。然而,福州的商业环境真的如看上去这般美好吗?

这十年,福州进入了城市大开发时期,强大的发展需求让福州商业开足了马力。据统计,近十年福州成规模的商业综合体就建设超过30个,其他中小型购物中心更是难以计数。然而,浮华的表象下,通常隐藏着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福州商业繁荣下的另一面。

01

正当福州人为第六座万达要落地的消息欢迎鼓舞时,朋友圈却传出台江万达店面降价抛售的消息。该信息宣称,台江万达广场2楼93平的店面继续降价10万,一口价150万亟待出手,换算下来单价只有1.6万/平左右。即便如此,似乎还是难觅买家。

无独有偶,中防万宝城爆发关店潮,曾经部分区域关店率高达八成,到处挂满“清仓促销”、“本店转让”等字样。这个曾经号称福建首个地铁商业城的巨型地下综合体,即使直接和地铁连通,似乎也无法把顾客留住。

然而,商业综合体留不住客,并非是特例,在福州已经成为通病。中央第五街、曾经的APM等一大批商业综合体,生意惨淡、店面空置的消息也从未断绝。福州的商业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02

商业综合体能否持续发展,靠的是自身的修炼与市场博弈。影响福州商业市场发展的,主要是四大因素。

其一,商业与消费者规模不匹配。近十年,福州城市快速外拓发展,从东二环、五四北,再到海峡奥体、三江口,热点区域层出不穷。然而,城市边界拓展的速度很快,人群的集聚成形却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大型商业综合体需要依靠大客流支撑发展,现如今,福州的商业综合体数量庞大,或早已超出消费群体总量。综合体在建设时都号称要成为福州商业的标杆项目,最终享受的也往往只有开业时的片刻荣光。

其二,商业综合体同质化严重。客流总量有限,但商业综合体越来越多,就势必要互相争抢客源。你那有的品牌,我都要原样来一套,长此以往,导致各家综合体虽然外观长得不一样,但内容都千篇一律。为了争夺对方的客源,就不可避免要互相厮杀肉搏,今天你搞一个大降价,明天我弄一个大清仓,然而,红海模式下,恶性博弈的终点并非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一起沉沦。

其三,消费者行为模式化。对于商业综合体来说,口碑名气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福州,东街口、万宝苏、东二环、浦上合称四大商圈,这四大商圈几乎已经包揽了四个区大部分的客流群体。这四大商圈在多年的经营发展中,几乎已经塑造出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定式。想要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商业综合体,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其四,消费者圈层不匹配。为了体现格调,现在很多商业综合体都打出轻奢的名头,宣传自己有多少家大牌进驻。仿佛用大牌提升档次后,就能让大量的消费者慕名而来。然而,周边的消费圈层是否匹配,却很少有人真正深入分析。未来真正在你这持续消费的,永远是周边临近的消费者,他们需要的,也许只是超市和餐馆,对于楼上在卖多少昂贵的商品,很少人会真正驻足。

03

福州的商业发展到顶了?当然不是。商业的发展永远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福州城市外拓红利正在持续释放,福州商业的前景仍大有作为。

我们不妨把福州商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围绕鼓楼为核心,形成了以东百大楼、东方百货、南街为核心的东街口商圈。当时的福州城市范围小,人口也少,商业只需要满足区域基本需求。

第二个时期,城市逐渐外拓,人群外溢至沿江区域,台江对于商业配套需求迫切。这时建成了万宝和元洪城两大综合体,服务于台江南部片区。这时三大商圈三足鼎立,各自服务片区大客流,形成良好的竞争模式。

第三个时期,先是台江、仓山两个万达落地,成为福州东西两大商业堡垒;再到东二环泰禾开业,一跃成为福州“网红”综合体,带火东二环片区。于是,众多企业闻香而至,迅速在福州开起无数综合体。然而,无序发展当然不会造就商业奇迹,却演变成为如今的困局。

要想突破困境,差异化经营十分关键。消费者早就已经对千篇一律的综合体疲倦不已,需要新鲜的东西刺激消费感官,这也正是为何宜家和SM广场项目受到普遍关注。宜家走的是体验式购物模式,这是一个新的路子,是目前市场上所不具备的。而在消费总量有限情况下,前扑后拥的综合体,势必稀释商圈的购买力。

一座城市五座万达还不够,第六座万达或正赶在路上,“飘”了的福州商业,如何重新脚踏实地,值得我们深思。

文章已获“七楼谈”授权,未经允许,严禁任何转载与摘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_ZnBG4BMH2_cNUgoZ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