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沉鱼落雁?维纳斯在法兴寺彩塑面前也只能算一块雕过的石头

2019-07-25     跋山涉水之李苒

上篇)被慈林山煤矿挖倒的唐塔宋塑

法兴寺,这个深藏在潞州小山村中的古寺,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魅力,让我几年中三次造访,头两次都因各种原因被拒之门外,直到今年五一节历尽艰辛第三次造访,在大门口整整等了一个小时才得以进入,但仅仅在圆觉殿门口立足一分钟,我就惊呼,太值了,不来那是终生遗憾!

“圆觉”者,圆满觉悟之意,也就是功德圆满的觉悟者。佛教对佛祖、众菩萨和皈依佛门取得较高成就者称为“觉悟”者。建于唐,兴于宋的法兴寺圆觉殿中供奉着佛祖及其12“圆觉”,即12位功德圆满的菩萨,而12“圆觉”的彩塑乃是国宝中的国宝,所以法兴寺在佛界,在学界,在古建爱好者、研究者,在雕塑艺术家心目中,它就是中原地区的莫高窟,毫不夸张。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雕塑史》中说:“(宋塑)要之大体似唐像,之表现,衣褶则流畅,乃至飞舞。”后半句所说不假,而前半句我严重不同意。梁先生说宋塑“面容多呆板无灵性”,我知道梁先生从未到过法兴寺,也没到过四川安岳的圆觉洞、毗卢洞等处,如果他去过、看过12圆觉,看过安岳毗卢洞的紫竹观音他一定说,宋塑在唐塑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

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城东南20公里张店乡庄头村,该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当初的名字为慈林寺。

根据唐代舒元舆所写的杂记记载,显庆五年唐高宗李治陪同武则天到她的老家文水县巡幸,途中曾游览慈林寺,李治皇帝开金口改寺名为“广胜寺”并将从文水带来的的牡丹送给寺院。

看到这个资料,才解开了我的一个谜团——在府城玉皇庙,在冶底玉皇庙,在布村玉皇庙,在高都玉皇庙、东岳庙等处都见到了硕大的牡丹争艳开放。

老婆好奇,问山西天气寒冷,怎么会种牡丹,而且还开得这么好?牡丹应当是比较娇气的植物,一般家养都难以成活,而山西却处处能让牡丹安家落户确是奇迹。在府城玉皇庙牡丹尤其开得富贵娇艳,保安自豪地说,这两颗牡丹可是好几百年了,年年都开花。我当时半信半疑,没想到真的很有来历。说不定,府城玉皇庙的牡丹还真与李治皇帝赐花有关,真如此这些千年古庙又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

此图片来自网络

和这次巡幸有关的牡丹后来又有了新的传奇故事——武则天成为女皇后,某一个寒冷的冬天里,她在御花园看到腊梅盛开,写了一首《催花诗》,命令百花都要在寒冬开放。聪明的园丁们用高温的方法,让百花全部开放。但唯有牡丹不开,武则天震怒,命宫人燃炭火烤炙枝梗,牡丹依然不开。盛怒之下的武则天下令把御花园中几千株牡丹逐出长安,下放到东都洛阳,以示惩罚,洛阳因此成为牡丹之乡。

依我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必较真,重要的是,人们意图通过这个故事来展示则天女皇的霸道不讲理的个性。

此图片来自网络

法兴寺注定与唐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对这座古寺十分赞赏,与高僧论道十分投机,于是便大施钱财扩建法兴寺,并亲自主持建造了寺中这座弥足珍贵的唐代石塔。这还不算,他还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了法兴寺,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自此法兴寺就有了半皇家寺庙的身份。

但此“唐塔”非彼唐塔。现在我们看到的“唐塔”是1980年法兴寺搬迁,历经10余年后重建的塔,而不是唐代的原作。我们看搬迁前的唐塔是什么样的:“舍利塔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为正方形,外形呈重檐楼阁式,四坡施檩椽、斗栱支檐。内部构成四方藻井,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槽,四壁有壁画,宝顶藻井内浮雕精美,壁画人物形象端庄,全塔造型十分精致。塔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这是当年唐塔的模样,而现如今——

“四坡施檩椽、斗栱支檐”哪里去了?

“四角为攒尖宝珠顶” 哪里去了?

“四壁有壁画”哪里去了?

“宝顶藻井内浮雕精美” 哪里去了?

“拱形石板门”哪里去了?

“十分精致”哪里去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看看世上仅存的另一处没有搬迁重建过的,同样制式的唐塔是什么模样?(请看安阳县清凉山修定寺塔是什么模样)

修定寺塔

两厢对比,法兴寺“唐塔”如何好意思出来打招呼?盛唐气象的作品是这样粗制滥造的吗?石塔的石墙不是宝塔的塔壁,而是堤坝的坝墙,胡乱拼凑的石块几乎没有经过加工就胡乱摞到墙上,齐不齐一把泥,石缝宽如手臂,这不是供奉佛舍利神圣的浮屠,而是大户人家养猪的猪圈!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罪恶,将盛唐的宝物糟蹋成猪圈?原来有这么一段历史——

“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七十年代后期出现地面(塌)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县、市、省沿至中央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原来如彼,一个盛唐时期的宝贵文物狗屎不如,必须给煤矿让路,不让路也没办法,煤矿早已把法兴寺下面挖空,寺庙已经墙倒屋塌没救了。我觉得大家应当记住这个挖倒唐代古刹的牛人——慈林山煤矿!

站在塔前正在愤愤不平,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主动搭话,他来自北京,六几年就来过这里,那时法兴寺尚未搬迁。他说,那时候唐塔就已经塌了,而且塌的很严重,当时就已经看不出塔的原样了,而且石块也被人弄走不少……明白了,又是58年“大兴水利建设”政治运动中,唐塔早已遭受毁灭,石块被人拆走去“兴修水利”去了。而现在修复的唐塔,绝大多数都是新开采的石料堆放上去的。但是,难道倒塌前的唐塔连个照片都没有,全凭想象新修,为何如此粗制滥造?和安阳修定寺塔比比吧!

不说了,再说要气出偏瘫病来了!

除了唐塔,法兴寺还有一宝——长明灯。从其中石刻上可看出“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睿……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字样,可知此宝的建造年代为唐代宗年间。之所以称其为长明灯,是因为塔内只要点燃蜡烛或油灯,无论多大的风,从哪个方向来的风都吹不灭它,古人的聪明智慧令人敬仰。仔细观察后发现,此灯塔之所以不怕风吹,原因是石塔的四门不在一个平面上,其错落有致的开门高度,使得任何方向都没有“穿堂风”,因而能保火烛不被吹灭。

(下篇)“东方无雕塑”?看了法兴寺方知其无知与浅薄!

西方古希腊、古罗马雕塑成就巨大,随便有点美术常识的人都知道维纳斯、大卫、摩西、雅典娜、思想者等等等等,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再现希腊罗马时期的辉煌,雕塑作品灿若群星。于是个别浅薄的西方人在对中国石雕、泥塑作品基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东方无雕塑。”

且不说敦煌、云冈、龙门和大足,你去过安岳,去过长治吗?

安岳位于四川,那里10多处国保石窟,佛、道造像全部是摩崖石刻,其美、其大、其精无不冠绝天下。如果再看看长子法兴寺的12圆觉,谁敢说“东方无雕塑”?

雕塑艺术,东西方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西方重写实,东方重刻画。西雕把人的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骨骼、肌肉甚至毛发都做细致入微的精雕细刻,看起来真实可信。但它们是没有生命的,即使你能在雕塑上看到凸出皮肤外的筋脉血管,但它只是个“木乃伊”。因为从它的面部包括肢体语言上,你看不出这尊雕像的情感、情绪,看不出它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来,它只是一个逼真的人体标本。中国雕塑在人体比例、骨骼肌肉的表现上都不见长,因为中国没有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支撑。但中国的雕塑能够和善于捕捉人的瞬间情绪、表情,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更可以揣摩人的内心世界,把这些东西表现在一个石人或者是泥人的脸上,那才是雕塑的至高境界(个人观点),西方艺术家永远不会理解,中国人是如何做到的。所以两条路线发展而来的结果我们可以公正地做出对比——西方参赛选手维纳斯。

此图片来自网络

中方参赛选手法兴寺12圆觉(西一)菩萨。

维纳斯丰乳肥臀,性感撩人;(西一)菩萨乖巧可爱,亲切阳光。维纳斯面庞清丽,双目空空;(西一)菩萨丰颊修目,顾盼流连;维纳斯面庞清丽,目无表情;(西一)菩萨聪慧伶俐,亲切随和。维纳斯面庞清丽,内心空空;(西一)菩萨慈爱悲悯,若有所思。

不说了,再比下去,维纳斯就是一块经人工加工过的石块,而12圆觉就是……还是实地去看看吧!

据记载,北宋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由此可知,十二圆觉菩萨彩塑的塑成年代为北宋。但其雍容华贵,大度包容,气定神闲,典雅豁达的艺术造型无疑保留了更多的大唐气象,在无可超越的大唐气象下,又融合了大宋的文质彬彬,造就了法兴寺12圆觉登峰造极的佛造像艺术,

即使与敦煌号称“最美菩萨”的45窟菩萨造像相比也是各有千秋。

“最美菩萨”的45窟菩萨造像

(附45窟菩萨造像,照片引用自网上,谢过),45窟菩萨的塑造年代为盛唐。

45窟菩萨丰颊修目,丰满圆润。发髻高耸,朱唇含丹。双目微闭但却眉目传情,眉黛高挑而显聪慧伶俐。腰肢婉转头颈右倾显顽皮不羁状,充分显示了大唐的无拘无束,开放包容,自信大度的社会心态。菩萨并不高高在上,并不管束和教导他人的人生,而是更像一位可以交心、可以知音、可以促膝长谈的邻家妹妹,与她在一起,如沐春风,充满阳光温暖。

再看法兴寺的12圆觉菩萨。

这其中,与敦煌最美菩萨有一“拼”(恕大不敬)的是圆觉殿的西一菩萨,这是圆觉殿12菩萨最年轻的一位,似刚过20岁,与45窟菩萨相比,同样具备丰满圆润,发髻高耸,朱唇含丹。双目微闭但却眉目传情,眉黛高挑而显聪慧伶俐的共同艺术造型。明显的不同处主要集中在3点——1.面目更加端庄,略显秀丽;2.没有了唐塑的“腰肢婉转头颈右倾显顽皮不羁状”,体态亦更加端庄(其实就是相对唐塑呆板了些许)但是,艺术大师又通过菩萨手势的独特肢体语言表达出了活泼可爱的一面。尤其是面部嘴角深陷的酒窝使得西一菩萨愈加像一位调皮可爱的邻家少女。这里多说一句,宋塑利用手势来表达肢体语言乃是一次重大突破。此前中国雕塑是不具备这种能力和表现手法的;3.衣着是最大的不同。唐塑,衣装依然保留了西域佛教初传来的“健陀罗”风格,衣、裳及裙裾、饰带都薄如蝉翼,紧贴于身体上,菩萨身体曲线毕露,衣服褶皱其实就是依附于身体曲线上的几道粗线条。而法兴寺宋塑则截然不同,菩萨身上的衣着已经换成厚重的类似毛呢的材料,厚重、质感,皱褶变化多端,较难表现,是对艺术家、工匠水平的一大考验。

与法兴寺宋塑相比,(45窟)唐塑更多的表现了佛教世俗化的倾向,表现的是更具人情味的人间烟火;而法兴寺宋塑对佛教的认知则更加理性化、学术化和哲理化,这与北宋宋明理学的成熟与国学化息息相关。但这两者指导思想影响下的艺术实践,只是艺术见解的异同,而无关艺术水平的高低,只看你更倾向于活泼自由,还是更喜欢理性严禁?以我个人的认知,两者相比,我更喜欢兴兴寺的圆觉。我有一个稍显离经叛道的想法,法兴寺圆觉就是“薛宝钗”;45窟唐塑就是“林黛玉”,一个循规蹈矩,一个古灵精怪,只看你愿意接受哪一个而已。

法兴寺(西一)菩萨体态丰满而恰如其分,气质沉静而不失灵动,高贵典雅并不高高在上,亲切随和而又与人间拉开了适当距离。双目微暝俯视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纯真美丽的面庞上流动着醒悟的沉思。慈爱、悲悯、自信、含蓄、内敛。

12圆觉的艺术水平应当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很难明确分出高低,应当是出于同一大师之手,据说是巧匠冯宗本于北宋徽宗政和初年塑造的,这也难怪,徽宗皇帝本身就是一代艺术宗师,在他的引导下一定大师辈出。但12圆觉的表现侧重点是有明显不同的。菩萨们姿态看似随意,有双腿盘膝跌跏而坐的,

有单膝翘腿随欲而坐的,

有一手托腮做沉思状的,有双手合十恭敬聆听的,

有双臂挥动以助说法的,有头颈微侧若有所悟的,有面目凝重做深思冥想的,有嘴角微抿流露出觉悟的快乐的。12圆觉的肢体语言代表着佛法修行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经历,看懂这些对理解12圆觉的造型会大有助益。

总体来说,西侧五尊菩萨代表着佛门弟子的学习境界,对佛祖的教诲理解程度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各有联想发挥。

西一菩萨即前面所描述的最美菩萨,她代表的是初入佛门的快乐时光,聆听佛祖教诲后化解了种种疑惑困顿,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西二菩萨莲台静修,气定神闲,达到了无嗔不怒的静修境界;

西三菩萨目光从容,亲切超然,学而时习,谨遵佛训,终归大彻大悟;

西四菩萨安详沉静,虔诚恭敬,一心向佛,沉浸于法音妙语的感悟之中;

西五菩萨左腿翘起踏于莲台之上,是12圆觉中肢体语言最另类,最自由的一尊,它所传达出的信息,即学佛达到放下之后的自由与超脱,这个阶段已经成为了觉悟者,达到了自由的状态。

东边五尊菩萨表现的则主要是觉悟后的升华阶段,不但圆满自我,更要慈航普度、救苦救难。

东一菩萨功德圆满,四大皆空,内心无碍无尘,举重若轻,视天下若无物;

东二菩萨俯视苍生,神情庄重,胸有成竹,慈航待度;

东三菩萨则锦心绣口,含兰吐芳,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开导众生;

东四菩萨禅修有日,佛法了然于胸,含笑冥想玄思,何以救苦救难;

东五菩萨慈祥悲悯,点化苍生,心存善念,顿悟成佛;

在此多唠叨几句,根据佛教《圆觉经》所记载,12位圆觉菩萨是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辨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以及普善首12菩萨。

文殊与普贤两大菩萨已是功德圆满,功成名就,开始将佛祖的慈爱与悲悯之心广博天下,传习佛祖大法,救苦救难。这两位菩萨被塑造得最为老道成熟,年龄都分明长于其他10位菩萨。两菩萨形象与大唐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极为相近,可见大师对佛法的理解深刻地融入了12圆觉菩萨的塑造之中。

整组塑像雕工细腻、神态生动、栩栩如生,被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原主任钱绍武先生誉为“东方泥塑一绝”。他认为:“中国的彩塑在山西,山西的彩塑在长治,长治是中国彩塑艺术的聚宝盆。”钱绍武先生将法兴寺彩塑赞誉为“东方维纳斯”,是其“平身未见之杰作”和“不可多得的国宝”。这种评价是中肯和恰如其分的。

文图 李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_5hLGwBmyVoG_1ZWW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