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杭州某小学一个班级的家长群中,
“家委会主管”发了个二维码,
之后短短几分钟
8名家长中招,
每人被骗走200元“资料费”!
“骗子收了我的200元红包后,就把我踢出群了!”
10月27日晚9点49分,杭州潮鸣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陈女士的报警,陈女士说自己被家长群里的“家委会主管”骗走200元。
陈女士报警
原来,陈女士的女儿在杭州某小学上六年级,女儿班里有个家委会群,陈女士是其中的一名成员。
当天晚上9点20分左右,家委会群里的“家委会主管”发出了一个二维码, 让家长扫码进群,交纳孩子的试卷资料等学习费用,每人200元。
“家委会主管”发出的二维码
陈女士见头像的名字是“家委会主管”,想到平时都是这么发通知的,便没有多想,在没有验证消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她扫码进了群。
“我进群后,看到群里好几个家长都交了,我也赶紧交了,不能让我的小孩落后呀!”陈女士回忆说。
可没想到,“家委会主管”在收了陈女士的200元红包后,立马把她踢出了群,陈女士当时就蒙了。
陈女士支付记录
之后,好几个家长在家委会群里发声说这件事情。
此时,真正的家委会主管意识到,自己被人冒充了头像和昵称,赶忙在群里发布防范通知,说那个发通知的人不是她。同时班主任也在群里提醒,并没有交资料费这回事。
这时,陈女士才意识到,那个发二维码的“家委会主管”是个骗子!
当天晚上,群里和陈女士一样被骗的 家长 有8名。陈女士立即向警方报了案。
之后民警从家委会主管处了解到,这名骗子是27日上午通过扫群码进群的,扫的是一名同学外婆的微信,可这名同学的外婆对此已经没有印象了。
随后,民警也帮家长逐一破解还原了诈骗步骤。
目前,潮鸣派出所已受理此案,案件正在侦办中。
【延伸阅读】
早在今年2月17日,教育部就发布了2020年第1号预警,有不法分子利用疫情防控期间家长的焦虑,进行网上收费诈骗,作案手法类似,冒充老师或学校领导,收取所谓的补课费和学费,有多名家长受骗上当,受骗金额巨大。
例如年仅18岁的犯罪嫌疑人周某,就利用QQ,通过搜索关键词“家长群”,加入了很多家长群中,随后将自己的头像和昵称改为跟班主任一模一样。
如果他发现班主任不在群里,就会冒充老师,发送支付码,收取相关费用。对于有疑问的家长,周某还会耐心地私聊,直到"消除疑虑"并付款。
就用这种“简单”的诈骗手法,周某实施诈骗案件20余起,涉案金额7000余元。
10月26日,甘肃省永靖县移民小学某班级微信群里,突然收到“数学老师”发来的通知,要求每位家长缴纳学生资料费,并直接发送收款二维码,群内家长先后扫码支付了7960元;等下课后班主任看到群内信息后,立即制止并提示家长学校未要求收钱。遂感被骗并报警。
民警调查发现:10月26日,移民小学一班级家长微信群里,有一名为“会”的陌生人通过扫描二维码进群,将头像、昵称篡改为数学老师,冒充老师发布收取教学材料费用的通知实施诈骗,并在微信群中发送二维码将学生家长诱拉入另一微信群以发红包的方式收款转款,被骗家长20人,被骗金额共计7960元。
民警进一步查明: 诈骗嫌疑人利用一学生家长分享的二维码进群,趁老师上课无法查看手机信息的时机发布虚假收费通知,等真老师发现时,骗子已收钱退群走人……
警方提醒:一定要核实真假
冒充班主任或 家委会成员骗家长案件背后,涉及复杂的黑产链条和洗钱产业链, 千万不要把此类骗术当做是“小儿科”,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务必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要有防范意识,首先要明白学校的收费一般不会通过网上进行,也不会要求单独转进某个私人账号,如果收到在线转账支付费用之类的消息,应该立马与班主任或学校老师电话联系、发短信、微信核实真假,不要随意进行支付。
2.建议老师(或小组管理员)启用小组验证功能,并实施实名制以审核每个群里的家长身份,以防止陌生人随意加入家长群。
3.老师应该不时关注群里的人员情况,禁止随意拉人入群,如果身份可疑,老师应尽快将此人踢出群交。家长也要随时核查群里是否有两个班主任头像,不给骗子行骗的机会。
4.学校和老师应注意保护家长的联系信息,家长朋友也不要随意在网上发布班级群的相关信息,不要给陌生人分享二维码进群。
5.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时报记者郑舜 通讯员 刘文逸 部分内容来自兰州日报等。
编辑:十二
转载须申请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