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
近年来情商训练营在家长群里火了,“心理专家说,孩子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然而很多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情商的训练,结果导致情商低的孩子越来越多。”
不少家长都听信了以上情商训练营的广告宣传,为孩子报了价格不菲的情商训练课。有些家长则是看到家长群里其他家长为自己孩子报了班,为了不让自家孩子落后,也挥舞着支票迎头赶上。
网上随意搜索就可以看到许多打着情商训练招生的培训班,他们普遍宣称高情商是可以培养的,0-5岁是培养孩子高情商的关键期,并且情商和将来的成功有着80%的相关性。
如此诱人的广告文案,不仅让笔者有了一丝怀疑,原来自己没有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没去帮我报名情商班的缘故。
当然也不是所有家长都盲信情商培训班,有不少家长在上完几节课后就后悔了,想要申请退款,可是不约而同地遇到了维权难的问题。
比如杭州的王女士就报名了价值将近两万元的情商课,可是在后悔退课时,却又告知必须要交付高达30%的违约金。
有个别家长觉得效果不明显,申请退课也是情有可原,不能说明情商班完全没有效果。那么市场上的情商班究竟有无效果呢?
今天就让我们从一个心理从业者的角度来出发,系统地来分析究竟市面上情商课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去上。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从情商是什么开始说起,其实情商这一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商业化的概念。
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从语源上就有刻意模仿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痕迹。
事实上即使是智力商数也仅仅是在智力量表刚推出时,智力量表的创始者比奈使用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的比例智商算法而得名。
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智力年龄 /实际年龄)x100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100+15Z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步,大多数智力量表都采用离差智商的算法。离差智商比起比例智商能够更加科学地衡量一个人在全体人群中的智力水平。所以智商仅仅是因为习惯原因保留下来的叫法,其实和商数完全没有关系。
同样地情绪商数这一说法同样也与商数(Quotient)完全没关系,因为在那时情商即没有一套标准化的纸笔测试量表,也没有情绪年龄这种说法,更不存在情绪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得到的商数。
因此情商这一概念在面市时就借用了人们相对熟悉智商的概念,颇有点炒作,贩卖焦虑感的意味。后续衍生出来的财商、逆商、爱商就更是如此,它们都有以下特点模糊概念,没有测量工具,也无法准确测量。
随着学者对智力定义的发展,桑代克提出了智力多因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为情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有一项即是人际关系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它指的是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情商这一概念就是从人际关系智力中发展而来,可以看到情商与其说是情绪商数,不如说是情绪智力,在那时只是多元智力下的一小部分,而多元智力更是分为:言语、空间、内省、身体运动等八种基本智力。
成功学夸大情商的作用,号称成功仅有20%靠智商,80%靠情商这一说法既没有数据支持,经验居多,又将情绪智力脱离于基础智力之外,仅存在于商业广告之中,并不被学界认可。
直到以Mayer和Salovey的学院派,明确定义了情绪智力,并让其走上了科学量化的道路。现在一般认为,情绪智力包含4个方面的内涵: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细细分析情商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情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对内感知察觉自己的情绪、控制接纳自己情绪的能力;对外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体会他人情绪反应的能力。其实,这几个方面家长完全可以在家自己进行训练。
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大部分成年人对自己比较明显的情绪能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可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有情绪反应时,他们是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只能以哭闹、闹变扭、在妈妈身边寻找安全感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做两件事,来加强孩子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
第一,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并且将身上发生的变化与目前的情绪状态联系起来。
如在害怕时,我们心理上会逃避、退缩、紧张,生理上会出汗、瞳孔会放大,手脚会颤抖等。慢慢地,孩子就会自动把这些身体反应和情绪联系起来,他们便知道,情绪来临了。
第二,抓住时机,教孩子给情绪命名。在平常生活中,或许父母不用刻意教,而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先帮助他把情绪说出来。
比如“你刚刚哭了一场,我觉得你看起来非常伤心”、“你刚刚大发脾气,一定很生气吧!”孩子能够从父母的言语中捕捉信息,并逐渐明白“原来刚才这种情绪叫做……”
等孩子稍大一些,父母可以主动问他:“你刚刚感觉怎么样?心情如何?”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经常和孩子探讨一些情绪词,不仅仅是常见的开心、难过等,随着年龄的发展,一些自我意识情绪词也需要让孩子慢慢了解,比如害羞、嫉妒等等。
二是教会孩子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表达可以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实现。幼儿在表达情绪时,通常用行为来实现,比如哭闹、兴奋地跳等。
在学会了情绪词之后,他们也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如何。然而,在幼儿的情绪教育中,我们必需注意两点:
第一,当有情绪来临时,请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表达;
第二,是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但是要用恰当的行为方式来表达。
很多父母特别害怕孩子哭或者大发脾气,比如面对一个想要玩具,父母却不给买而哭泣不止的孩子,父母通常的做法是安慰孩子,叫孩子别哭,或者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干脆妥协。
其实,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智力发展。
哭其实是孩子有需求没有满足或者遇到了挫折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待刚才的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学会置之不理,态度强硬,让其尽情地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要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监视孩子的行为,直到孩子止住哭声了,才继续与孩子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让孩子明白哭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已,而不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也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是充满了喜怒哀乐的,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是要教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智力很强调情绪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促进思维发展。
面对学前或者更小的孩子,我们通常会教授给孩子较为直接且简单的调节方法。比如面对消极情绪,引导孩子通过合理的途径发泄(主要是运动),然后深呼吸并慢慢平静下来。
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找到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并通过合理化情绪法来调节情绪,即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心情。
比如孩子参加某场比赛,但是没有获得很好的名次而感到难过。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先肯定孩子的情绪,然后引导他换一种想法。
比如虽然名次不好,但是在比赛中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因为这次比赛,你的能力又有了更大的提升。
通过这样来逐步引导孩子,加上你的耐心和恒心,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问题。
最后,引导孩子学会有效地察言观色。
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别人的表情和反映出来的心理情绪状态,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别人的情感,评价别人的情感,并自己思考如何合适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小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的训练来提高这种能力。很多家长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特别喜欢提类似“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刚才XX做了件什么事”这样基于事实和知识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一类问题来引导孩子。
比如“现在你觉得XX心情怎么样?”、“XX现在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你来帮它说出来”、“这之后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他这样做,你觉得别人会怎么想?”
通过揣测他人的情绪和内心想法,以及故事的后续发展,来提高孩子的心理理论和换位思考能力,相信孩子的情绪智力一定能有更快的提升。
总之,情绪智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提升的,但妄想通过几节课的训练就有所成效,则就有些不太现实。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父母的相处、交流,才是保证情绪智力发展的“常青树”。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V7_dm8BMH2_cNUgaT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