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
1
我的小学老师是一位男老师,他姓吕,性格幽默,文采奕奕。我们喜欢他的语文课,因为他有着女老师缺少的一种创新力。
记得一次习作课,我们要写小动物。一般的操作就是,回家观察一种动物,然后写下来。
可是,吕老师却在课堂上带来了一只小花猫,用一个真正活的物体作为范例,一步一步地教我们如何观察。
那样的课堂设计是一种冒险,需要莫大的勇气。吕老师敢于打破常规,为我们创造一个独特的创作环境。
我永远记得那节课,吕老师的音容笑貌里有星辰大海,让我从此喜欢上了写作和文学。
我们都喜欢这位老师,即使,他会打人。
我们犯错后,一般都会被吕老师用戒尺打手板,少则一两下,多则十几下。有时候,我们会被吕老师罚站、罚抄课文、罚写保证书。
对于这些班级惩罚条例,我们从学生到家长都没有任何异议。犯了错就该罚,天经地义。
我们班有一个特别调皮的男孩子小伟,不好好听课,也不写作业。有一次,吕老师在课堂上罚他站,他直接就用脏话骂老师。
吕老师气疯了,从门后抽出了一把尺子。那是一把长约1.2m的尺子,是我们上个星期用来测量跳远成绩的T型长尺。
吕老师用这把尺子不停地抽打着小伟,就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所有人连呼吸都不敢有。有的同学害怕地把头埋进臂弯里,有的同学捂着耳朵,不敢听吕老师的咆哮和男同学的哀嚎。
最终的结果是,那把一米多长的尺子被打断成四截。小伟被打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2
新闻里常常报道老师体罚学生的事情,评论里除了谴责那位老师之外,也有人会说:“这会给被打学生留下阴影”,还有的说:“会给在场的其他学生留下阴影。”
然而,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小伟的父母亲自到学校来感谢吕老师,哭着说感谢老师帮着管孩子,他们在家里根本就管不了,他已经好几次离家出走了。
那我们这些见过吕老师可怕面孔的吃瓜群众呢?事实上,我们依然喜欢吕老师,依然像之前一样,跟他开玩笑,假装犯小错误,等着他假装嗔怒的教训。
那个被打得很惨的小伟呢?偶尔犯错被抽几下手板,扮个鬼脸,也笑嘻嘻地跑开。
你可能会奇怪,这难道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是对虐待过自己的人产生了依赖吗?
不,因为我们明白,那个失态的吕老师不是他的全部。
每一年元旦,他都会给我们每人写一张贺卡,上面有几行娟秀的钢笔字,书写一首十分美的诗词。
放学后,他都会回到教室,帮我们把地板擦得锃亮,桌椅摆得整整齐齐;
谁不小心落在班里的东西,他会整理出来放在传达室,等着我们回来取。
那把被打断的尺子,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多年之后,我们一起回学校看望老师时,小伟还笑着说:“那把尺子真是结实,打了那么久才断。”
除了学生,谁都不会理解老师的爱,虽然常常是长大成人之后才渐渐明白。
3
当然,如果我没有当老师,也不会理解什么是“爱之深,责之切”。
每一个学生都很可爱,我不希望稚嫩的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任何伤害。
可是,他们在校的时间,几乎占据了童年时光的三分之二。因此,他们在学校犯错误的频率比在家里高得多。
我们比家长早一步看见,他们那些暗中生长的恶习是如何发芽的,我深深懂得,我有责任把他们那些蠢蠢欲动的小火苗及时扑灭。
怎么扑灭呢?每一个都是娇生惯养,在家里称王称霸的“小皇帝”。老师的苦口婆心,不过是跟妈妈一样聒噪的唠叨。
不结结实实地吓唬一下,哪个熊孩子会乖乖听话呢?
当我眼见他们尝试着偷拿别人的铅笔,或者把自己的垃圾扔在别人的课桌里,几句严厉的训斥哪够分量?
非得揪着他们的小手,用戒尺狠狠抽上一板子,才能让他们明白,贪婪和自私的后果有多疼。
当我目睹他们不认真写作业,又撒了无数个圆不回来的谎。一句“下次注意”怎么可能让他们杜绝再次犯错?
非得让他们把该写的作业罚抄几遍,才能让他们明白,倘若做不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诚实,后果就是这么难受。
退一万步讲,网上盛传的那个“师生互扇耳光”的事件,起因原本是学生不尊重老师在先,最后受处分的只有老师。扪心自问,身在那样的场景里,谁能控制好情绪?难道像没事儿一样继续上课?
我们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都是希望他们能跟着老师,稳步健康地发展。那些在家长看来不算严重的小毛病,为什么在老师那就如临大敌,像是小题大做一样呢?
这不是老师心眼小,而是我们见过太多学生,拥有“纵向比较”的条件。没人希望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异于其他孩子,甚至落于人后。
老师心急,甚至比家长都急。我们想要趁问题还未发育,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解决。
于是,设立必要的惩治手段作为班规,或者一些警示和提醒,才能让他们识别出正确的方向,少走弯路。
4
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把戒尺还给老师,就是把公平还给了孩子。
这让我想起了被大众广泛羡慕的西方教育,事实上,他们的惩戒方法远比我们更多。
美国教育中,公认应该惩戒的不端行为包含:不当行为或者猥亵、疏忽行为、对抗、撒谎、冒犯老师、犯罪和校外犯罪、公然挑衅、一再行为不端、校园抢劫、等三十几种情节。
而对于学生的处罚包含:训斥、停课、没收、赔偿、罚款、限制坐校车、学生证限制、社会服务、禁闭、写保证书、上补习学校、留校察看、开除、交由司法机构处理等。
这是美国教师用来打学生手板的“戒尺”。
近年来,有多少因惩罚学生而被举报的老师,就有多少心灰意冷的劳苦园丁。
哪一棵花草不需要修剪?那一次修剪不伴随着疼痛?如果花草怕疼,抗议园丁的修剪,那这个花园将会杂草丛生,一片混乱。
为花朵浇水施肥,是园丁的责任。果断清除野蛮生长的枝枝叉叉,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你能说,那个狠心剪断旁枝的园丁不爱这座花园吗?
他的狠心正是因为爱,怀着一份郁郁葱葱的期待,建设一座蓬勃生长的乐园。
当然,我不排除教师队伍里有那些心存恶意的人,他们把学生当做发泄自己情绪的牺牲品。他们可能师德丢失,却把惩戒当做是立威的手段。
对于这一类人,我不做评价。哪一个群体里还没有几个拖后腿的呢?但是,老师的手里若没有戒尺,那么受害的首当其冲就是那些亟待成长的孩子。
教育的公平性,不仅体现在教师将爱公平地分给每一个孩子,也应该包括对每一个孩子该有的惩戒和责备。
惩戒权,其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并不是嗜血的怪物,对惩罚学生有瘾,惩戒手段只是万不得已。
同时,我们家长也应当明白家教的重要性。言传身教,从小给孩子立好基本规矩,而不是让学校老师用更多惩戒手段去给孩子立规矩。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