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家长会结束后。教室外,我听到一位母亲正在大声地训斥自己的儿子:
“这么简单的试卷,全班30多个同学数学都考了100分,结果就你1个人只考了90分!妈妈的脸都给你丢尽了!”
“这个假期你不要想着去哪玩了,就给我在家做数学练习!”
面对着怒发冲冠的母亲,孩子没有答话。他低着头,身子在微微的啜泣。我走近过去看,孩子脸上还留着一个红红的手掌印。
“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老师,同样的书和作业,为什么你的成绩就这么差?”
听到这句话后,我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01 严厉教育的背后,需要足够的沟通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孩子成绩出现“下滑”,家长除了严厉教育,更应该想办法找出孩子的问题所在。
在我印象里,这个孩子上课一直都很认真。但是最近几次考试,成绩出来的确有点不太理想。
我认为这不仅和孩子有关系,更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责任在里面。
比如:是否让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去搞清楚,孩子究竟在哪些知识点上还抱有疑问。
考试成绩不过是学习成果的一项检验,如果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对,学习效果自然容易大打折扣!如果孩子在过去的学习中留下疑问点,自然容易造成后期知识的跟不上,导致“学习脱节”。
02 别让孩子一个人在那独自努力,不见效果
在这里,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沟通都十分关键。
家长千万不能将批评孩子,作为自己怒气发泄的渠道。这样不仅容易影响到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也不利于孩子对家长、老师倾诉自己学业上的疑难。
我一直在家长会上强调,在暑假家长一定要带着孩子要梳理一遍每个学习所学过的知识点,让孩子尽早养成定期复习的习惯,学会想办法找老师补上自己的缺漏。
但是在我印象里,除了小学一年级开学,我这是第二次见到孩子的母亲。平日的试卷,孩子的作业上,经常都是孩子爷爷奶奶的签名。
这样等到孩子成绩出现问题,家长再来出面苛责,作为老师的我觉得有点痛心。
03 孩子学习的习惯能力,远远比成绩重要
这次班上数学考100分的学生里,曾有不少家长打电话给我吐槽,陪孩子写作业时的“盛况“。
一般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和家长提几点“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方法。
一个是不要盯着孩子写作业,那不是辅导,也不是陪伴。正确的方式,是要让孩子在写作业前,就做好准备工作,养成收拾、整理、复习的习惯,再开始动笔写。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做自己的工作,尽量减少对孩子思路的打断,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班的孩子里,孩子智商高低的差距其实并不明显。而拉开孩子学习成绩的,往往是学习上的方式造成学习效率上的差异。这样的能力,才是伴随孩子一生,最应该学的知识。
那些成绩好的孩子走上社会后更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当初的分数、学历多高,而是获得分数学历背后的那份努力,持续学习、主动学习、快速学习的能力,造就了他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