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定规矩最好在8岁以前:学霸家的孩子,多有这3点好习惯

2019-07-29     来川父母课堂

新东方教育创始人俞敏洪曾说,他特别关注中国的“妈妈群体”,因为在国内的家庭教育中,主要都是妈妈在起着主导作用。

父母的角色里,总是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较长,尤其是在孩子7-8岁以前。你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就决定了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所以老俞还说道:“我们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教育好自己。”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和孩子共同培养3点习惯,才有利于孩子成材。

01 独立思考的习惯

很多父母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去做比较。但是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一颗颗独立的树。

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全世界的树不可能长成一个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一样。

“比较行为”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反映了父母们的当代焦虑。当别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了,谁都会忍不住扪心自问一句:自己的孩子不上,会不会落后?

但很多时候,一大批父母并没有关心到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是随大流地“认为他需要”什么。比如在7岁之前,未上或刚上小学的阶段,许多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做好“小幼衔接”,会选择一些校外辅导机构,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

在公办机构,“识拼音、学英语”已经被明令禁止,而许多机构为了让家长们尽快的看到效果,无非是让孩子“超前学习”。

但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习惯、性格能力的养成,比简单的成绩来得重要。尤其是要让孩子多读书、多思考,下面我会来讲这为什么重要。

02 自我规划的能力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自主学习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大部分的父母其实并不会意识到这点,因为我们常常认为,孩子的学习上总是缺乏自主性的。但实际上,这是到了很后来,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丢失了。

我们传统说的“学习”,都是读书识字、或者说被人教授。

像孩子学说话、走路,你以为是由父母所主导决定的。但其实这时候并没有人逼他,或者说讲大道理告诉他“学习有什么用”,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就是发自内心的。

但是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学习到的知识始终有限,所以我们要有学校、老师。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加快孩子的学习进程,让几千年来先人们总结出的经验,尽快印刷到孩子脑子里。

当你胡吃海塞的时候,你就会拉肚子。孩子自主学习性的丢失,正始于此。

这是教育的必经阶段,但只要孩子想要取得更高的成就,他一定还会回归到自主学习的阶段。

如何回归呢?比如能自己掌握探索世界的钥匙——书本。

透过书本,如果孩子自己能做好思考、总结,并且知道很早就知道自己爱好什么,追求什么,那么他们的人生在自己的规划之下,往往能走的更成功。

03 坚持阅读的习惯

为什么教育学家们总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因为前人的经验方法、大千世界的描述,人类文明的传承——数千年来除了人人的口碑相传,之外全靠书本。

中国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因为其中的“金钱、美女”让人觉得俗不可耐,但是多读书的价值,没有人会否认它。

有网友调侃,吃喝拉撒上花钱,都是称之为消费,只有买书买房,才称之为投资。

许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就是一起吃饭、睡觉,还有一个辅导孩子写作业,非常辛苦。但是这在我看来这都不算是高质量陪伴,只有陪孩子阅读,才能将孩子送到更远更广阔的天地中去。

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多在4-6岁左右,智商高的孩子,还会适当提前。

这时候的孩子对学习和阅读都是最有兴趣的时候。而想让孩子将来成绩优秀,父母们不要错过这个时期,在孩子8岁之前,在这几点习惯性格上,立好规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N0QmwB8g2yegND0pw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