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财务自由!除了工资,你更需要这些

2019-07-01   烯财经

知乎上看到有人问这么一个问题: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对于很多即将步入30岁的大龄职场青年而言,这看上去都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

时常看到这么一批人,上了一定的年纪,积累了不少财富,收入稳定,结婚生子,汽车房子一应俱全。在朋友圈里,偶尔晒晒一家老小天伦之乐,或者分享悠闲时光种种爱好,满世界转悠,到处旅行。

他们有大把的时光可以自由支配,享受着财务自由带来的幸福感。

然而更多的人,却面临着现实生活的窘境。


他们工作都非常努力,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即便是周末,也在为工作上的各种问题而操心,闲暇之余还不忘报各种专业讲座课程,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上,而所有的这一切努力,都只为了一个目标:

完成出色的工作业绩,早日实现升职加薪,走向财务自由。

这些人当中,也许有很多人身上正背着房贷和债务,甚至随时面临失业的危机,生活早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但现实却无比残酷,很多人即便用尽全力,甚至也难以达成月入十万的目标,更不用说是财务自由了。

很显然,错误的方式和路径,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要想走向财务自由,我们必须首先想清楚另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真正的财务自由?

什么是财务自由?

在2018年胡润财富发表的一份报告里显示,一线城市的亿万资产高净值人群认为3.2亿才能达到财富自由。而前一年,这个数字是2.9亿。

只过了一年,财富自由的门槛就上升了10%。

无需怀疑的是,对很多人来说,无论是3.2亿还是2.9亿,都是一个非常难以企及的数字。这意味着,即便你月入10万,要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至少也要241年。

如果非要以这种标准来定义“财务自由”的话,那么它离我们就太过遥远了。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人的状态,往往达不到这个水平,那么判定财务自由的标准,就应该有所调整。

以我的两个朋友为例,其中一个朋友小张,在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现在年薪差不多快60万,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几乎就没时间干别的,除了五一、端午几个假期,平时基本上很难把他约出来。前段时间在五环外买了套房,之前积累的存款全花在首付上了,还完房贷还要30年,小孩已经读一年级了,各项开支加起来,一年到头几乎就剩不下多少钱。

而另一个朋友小周,则在老家南昌做摄影师,每个月收入也有1万左右,虽然收入不算高,但南昌作为一个二线城市,生活开销也远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大。

再加上他的妻子自己做销售也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即使他每个月的摄影收入有所下降,一家人的生活水准也不会因此下滑。正常情况是,每个月小周和妻子除了平常的生活娱乐消费外,还能攒下一笔不小的收入。

虽然小张的收入看上去远比小周更高,但从生活状态上来看,小周显然更接近财务自由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财务自由并不能简单地用收入的高低来进行衡量。

就像我的这两个朋友一样,真正符合普通人财务自由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你长期的持续性收入要超过你的日常开销,你不用再为钱工作,而只为兴趣工作,这样就可以称为财务自由。

这里所说的持续性收入,我们一般称之为“被动收入”,相对而言,“被动收入”是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就能自动获得的收入,并且这种收入在时间上的持续性是非常长的。

如何才能真正获得财务自由的状态?首先是要能让你感受到自由。仅看收入的多寡并不能决定你的财务状态,真正的财务自由,永远和你的“被动收入”密切相关。

怎样获得被动收入:构建系统


那么,什么是被动收入呢?

一般而言,一个人除了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外,还可能会通过出租房屋、兼职、炒股、投资、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得其他收入。而在这所有的收入当中,我们通常会把收入分为两个大类:

一个是主动收入,也叫暂时收入;另一个就是被动收入,也叫持续收入。

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主动收入,就是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取的收入。比如你上班的工资,一旦停止工作,你的工资收入也将停止,你必须上班才能获得这份收入。也就是说,你上班所花费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们对你所产生的价值,就等于你的工资收入。如果你失去了用时间交换金钱的条件,比如生病、离职或者退休,那么随之而来的你的收入也将失去,你的价值由此消失。

你的生活将失去保障,你的人生也将面临暂时的威胁。这就是“时间换钱”的危险之处。主动收入往往无法让人在拥有金钱的同时获得时间上的自由,工资越高的人工作越忙,你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你甚至能够一眼看穿你未来生活的全部,你永远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中不断循环,周而复始,你的人生变得无比被动。

这个世界上几乎90%以上的人都在为这一份主动收入而疲于奔命。这几乎成了大多数人走上工作岗位后生活的常态。

而与主动收入相对的则是被动收入。

主动收入通常指的是我们口中所说的“死工资”。而被动收入,一般不需要我们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听上去有点像“不劳而获”,可实际上,在你开始获得它以前,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劳动和积累,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实现“钱生钱”。

被动收入不会因为我们不再工作而归零,它是当我们没有主动工作时,依然可以赚取的收益,也有人称之为剩余收入。比如版税收益、房屋出租租金、企业股票分红、各种理财产品的利息等等,都属于被动收入。

要达到财务自由,就是要让你的被动收入覆盖掉你的所有开支。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看看世界上的那些顶级富豪们就知道了,他们几乎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建立系统,并且进一步招揽最优秀的人才,建立更大的系统。

很明显,打造一个能够自动获得被动收入的系统,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

我们必须努力成为支配资源、构建系统的那个人,而不是作为系统或者整个资源阵列里的一部分。这个系统可以是一家公司、一个品牌,或者一整套配置资产。

熟悉金庸的人都知道,这位武侠泰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早早封笔,除了已经完成的15部小说外,在此后长达46年的时光里,他没有发表任何新作,按理来说,作为一名以稿酬谋生的作者,很可能就此“断粮”了。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2016年,距金庸封笔整整44年后,金庸仍能赚得高达850万元版税。另一位香港文人倪匡甚至称,金庸是中国上下5000年最有钱的文人。

从金庸的财务状态可以看出,当年的他早已迈入财务自由的行列。这一切要归功于“金庸武侠”这一华文IP的巨大影响力,以及金庸早年创办《明报》的先见之明。

《明报》创办之初仅有10万元港币,发行量惨淡,金庸硬是靠着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积累大批忠实读者。到了上世纪80年代,《明报》就成为兼营报社、出版、旅游、印刷乃至地产的报业集团,而到1991年《明报》上市,其市值已达8亿7千万港币,金庸独占六成,又过了一年,其年利润达一亿港币,金庸以12资产名列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第64位。

可以看出,当时的金庸手握两大系统,一个是他的15部武侠小说IP,一个是他创办的《明报》,凭借这两手资源,他轻轻松松就成了亿万富豪。

这就是一个构建系统,支配资源,实现财务自由的绝佳案例。

想拥有多大的财务自由,就要承担多高的风险

有人会说了,普通人里面能出几个金庸?

这话没错,大多数人既没有金庸那样的天赋,也没有金庸那样的魄力。那么要想走向财务自由,你该怎么办呢?

构建系统看上去显然就不太可行了,毕竟大多数人未必有这么大的能力。那么你也许可以走第二条路,为系统构建者提供构建系统的部分资源。

这其实就是“投资”,我们虽然未必有能力成为一个系统的构建者,但我们却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我们投入了相应的资源,那么等它发展壮大以后,我们也就能够收获相应的收益反馈,而且这种反馈还是可持续性的。

当然,如果你想走向更高程度的财务自由,那么你就必须付诸超出一般人的努力,以上选择就不应该作为你的首选。

什么是一般人?

你写不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你开发不了第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你不会成为乔布斯或者巴菲特,诺贝尔奖肯定与你无缘,你也不会娶到刘亦菲,或者嫁给吴亦凡,当然,你买彩票更不会中千万大奖。

你每天加班到晚上九点,业余时间看各种各样专业资料,时不时找上司同事吃饭聊天,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这些都只能称得上是一般人的努力,能做到这些的远远不止你一个。

这种种努力,要么没什么门槛,要么门槛并不高,太多的人能够代替你的位置,你并非人群里的那个不可替代。

那么你所努力的回报,也只能是一个普通的水平,你不见得比谁低,却也不会比大多数人高。

很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大多数打工者创造的价值,都远远超过其所获得的收入。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收入并不能完全匹配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呢?

因为收入分配有一个潜在的原则,风险>资本>劳动。也就是说,按照优先级来论,承担最大风险的人,永远是公司的老板和股东,那么按照收入分配的优先级来看,老板和股东是第一位的,而作为只投入了劳动这一优先级最低要素的员工,在收入分配的优先级上,也只能排在最后。

作为打工者,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除了失业),无论公司经营情况如何,总能获得规定的薪水,而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也通过让渡风险,大部分转移给了老板和股东。

所以,要想获得更大的财务自由,就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构建系统的人,同样的承担风险最高的人。

如果我们永远只在一般人努力的范畴里努力,那么我们努力的结果也只会是一般人的平均水平。

只有跳出你眼前那片看似平静的红海,重新挖开另一个无人涉足的蓝海,才可能取得大多数人都不能获得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