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当代恶臭娱乐经济

2019-07-25   烯财经

几日前周杰伦的“刷榜事件”,让2000后和已是而立之年的80、90后“老阿姨们”来了一场正面交锋。

“超话榜第一都没拿过,没人气没流量,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凭什么那么难买?”这是2000后对上一代偶像的质疑。

对周杰伦的质疑

战争往往是由于信仰的不同,这样的“不服”对80、90后来说,不仅是对偶像才华的质疑,更是对他们美好青春的质疑。要知道,周杰伦可是一直拿金曲奖拿到手软,能为音乐播放器带来15%的DAU(日活跃用户)增幅的歌手。

如此优秀,怎能容忍非议?

老阿姨们决定干起来!

于是他们开始卯足劲给周杰伦冲榜首,几代人为了情怀熬着夜,抱着孩子学打榜,经历了几日鏖战,很不容易的把这场争斗赢了下来。

而对手仅仅是刚火一年的蔡徐坤,一个饱受争议的21岁男孩,你不得不承认现在娱乐行业的粉丝运营真的很强大。但在Columbus(ID:XinziYouth2019)看来,后者是娱乐业非理性繁荣的病态,长期以往,毁掉的不只是下一代,还有我们的文化和艺术。

蔡徐坤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滋养人的心智,但相对的糟粕内容会让一个人变得更极端。有人说,2000后更自我,更敢于表达,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星娱乐,这无可厚非,我们只是顺应市场需求做事儿,有何非议。

但是这样吗?

1、流量文化从何而来?

idol本来就是吃青春饭的职业,根据《第一财经周刊》公布的《2018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周杰伦并不在百强之内,榜单前三名分别是杨幂、吴亦凡以及迪丽热巴。艾漫数据也显示,周杰伦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商业指数仅位列53名。并不是因为周杰伦的艺术能力下降了,而是因为他的商业价值随着年龄增长一直在被重新评估。

而蔡徐坤则是站在选秀节目的山顶,随着《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几档选秀节目的巨大成功,蔡徐坤拿下prada、奔驰、味可滋、养生堂的代言,目前代言费超过1200万,已经超过大部分一线明星。

蔡徐坤代言味可滋

可以说,2018是中国的偶像元年,除了蔡徐坤,孟美岐、杨超越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接下德芙、京东还有众多化妆品广告,孟美岐还拍摄了包括《诛仙》在内的4部电影和10多个综艺节目。各种娱乐经纪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立志要打造出下一个蔡徐坤、孟美岐。

孟美岐饰演《诛仙》角色

idol在流量社会的作用十分可怕,易烊千玺元气计划里出现的托马斯自拍小火车销量同比暴涨1500%,同款GU睡衣一天内卖空全网库存。而鹿晗的佳洁士牙贴销量陡增为日常的15倍,热感牙膏则暴增至日销的20倍,宝洁全店销量,增长近300%。

说到idol文化的历史,必须要提到韩国。韩国的整套造星计划从星探、训练、淘汰制、打造组合、歌曲舞蹈制作、活动推广都非常成熟。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与韩国文化产业交流财团共同发布的《关于2015年韩流经济效应的研究》显示,2014年,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77051亿韩元,占GDP的2.54%。2015年“韩流”拉动经济效应最大的是游戏产业,带动效应为2.72万亿韩元,其次为旅游业,带动效应为2.18万亿韩元。

韩国女团出道

当年的韩流侵袭整个亚洲,而中国是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而“爱豆”idol这个词其实也是迷恋韩流的粉丝们传播开的。正是因为嗅到了娱乐经济的强大,国内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开始效仿韩国的造星模式。成龙、王思聪也在韩国专门开了娱乐公司培养艺人,浙江电视台、芒果台、东方卫视从韩国引入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极限挑战》霸占荧屏多年。网络巨头中也开始了自制综艺,除去刚才说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还有《中国有嘻哈》。

从目前来看,效仿得到的经济效益还是非常成功的。除去带火了一大堆主持人,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刷爆网络。《我是歌手》全部13期节目网络视频总播放量累计接近10亿次,《中国有嘻哈》直接把中国的嘻哈文化带上了最高峰。

当然,也有些节目并不是很成功,比如:《中餐厅》、《我们相爱了》、《真正的男子汉》、《花样爷爷》、《爸爸回来了》、《花样姐姐》、《我们都爱笑》、《非首脑会谈》、《星星知我心》、《完美邂逅》、《两天一夜》,或多或少以上综艺都有不承认自己是效仿的,但明眼人应该都能看出来。

2、娱乐造星,本质还是一场场公关战

国内很多媒体嘴上说是要打造国内自己的偶像,但在Columbus认为目前我们学到的大部分都是糟粕。深扒细节,你就不难发现,现在粉丝的追星已成为娱乐造星产业链中的一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粉丝就是造星的工具,而对这门生意的商人来说,流量变现就是王道。他们不在乎文化,不在乎长远的生态,或许在他们看来,这种意识形态的事儿还是交给国家吧。

于是细致观察,我们会看到一个个光怪陆离的造星运动,散发的一致味儿就是“假”,许多公司为旗下艺人刷假粉丝、刷评论点赞数,这个现象依然很猖獗,甚至连其他行业也开始被带歪。

曾经央视曝光过的制造一亿微博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查封。该APP利用粉丝给“爱豆”刷流量的需求,疯狂牟利,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18年8月份,蔡徐坤的新歌在ITUNES和POP都占据首位,遭到全球很多实力派明星抱怨数据的真实性,许多网友也觉得倍感羞耻:“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

刷流量

狂热的粉丝们何止是出钱还出力。现在每个明星都有很多QQ群、微信群,包括各种官方新媒体矩阵。其实大部分都是官方安排,吸引那些心智尚不成熟,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佣“水军”假装粉丝,每天打了鸡血似的在群里发动大家为偶像刷榜。

《中国有嘻哈》中从来没听过名字的idol rapper居然有这么多“粉丝”

为了追星,粉丝群里还分享提供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进入其主页,选择心仪的明星,无论打榜的日期还是文案均可供挑选,粉丝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费而已。这些运营已经把不懂事的粉丝玩弄于股掌,策划很多欺诈的活动,比如明星过生日,为idol买礼物等等,促使群内的粉丝保持一种狂热感。

当然,这些对于急于造星的厂商们都是小把戏,他们更重要的大头戏就是:反套路营销!

有争议就有话题,有话题就有流量。

在很多新闻和歌曲的弹幕中你会发现有粉丝为了保护idol对骂的情景,从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张艺兴到TFBOY,一直到现在的蔡徐坤,都是被骂出名的,然后又被各种节目慢慢洗白,创造一个好的人设吸引更多真实粉丝。

这种“饭圈”用词往往很新奇,让人想去了解,就像一个黑洞一样在慢慢吸引并催毁年轻人。

粉丝群有各种严密的规则,就像一个奇怪的组织。但运营也会用一些肮脏的手段,派一些人假装其他粉丝,故意去骂自己家艺人,所以说一开始引战的基本也都是托儿。可怜的是这群粉丝们,抛弃了自己的耻辱感,在网上生成越来越多键盘侠。

可以去网上看一些饭圈用语,已经毫无人格和节操

其实娱乐造星本质就是一场公关游戏,除了帮助旗下艺人成长之外,同时与记者媒体打好关系。中国效仿海外造星之后,衍生出来的东西已经更多失去了艺术沉淀,带来的都是虚伪的,和拿不出手的东西。

毕竟这都是生意,但当你发现这些被骂大的明星们开始占领各个电视与综艺、年轻人越来越多开始变成颜控、拜金主义和网络喷子,甚至因为一个明星摔了一跤能哭半天,能为了送明星出道花光自己所有积蓄!

追星场面

中国的歌坛、影坛作品开始变得越来越速食。国内能让全世界震撼的作品和明星空白了几十年。真的还要这么选秀下去嘛?

捡到芝麻,丢了西瓜,是该好好想想。

欢迎关注“新资青年”公众号,加小烯(微信号:xiyixiaoxi)第一时间了解更多关于基金,债券,科创板,电影投资,网剧投资等理财投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