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开课丨4-4从合伙人到股东,再到职业经理人,一场艰难的历程

2019-07-30   俞敏洪

第四讲 风云变幻

1

没有良好的公司结构,业务就没有了载体

2

成立公司:一场咨询引发的新东方变革

3

合伙人之间,股权如何进行分配

4

从合伙人到股东,再到职业经理人,一场艰难的历程

5

定心丸:给股权定价

6

引进外部投资人的是是非非

7

我是用什么心态来对待变革中职位的起起伏伏的

8

卢跃刚对新东方稳定起到的作用

这里我要先讲一下,后来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就解决了上一讲内容中的这个矛盾。现在,我就具体讲一讲这个矛盾。

当时新东方所有的人,都是合伙人,是各人干各人的,是包产到户的模式。那么,从合伙人变成股东,从股东再变成职业经理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

因为,这个时候的股东都是干活的,并不是说当了股东就不干活了,出钱让别人去干。大家甚至都没出钱,只是拿到了这个股份。拿到股份以后,那么大家继续去干活,就要变成职业经理人了。

首先第一个要素,是我上一讲讲过的,新东方是每人包了一块,到年终的时候把钱都拿回去。也就意味着什么呢?新东方下面其实每年都是没有利润的。

那么,现在要变成公司化运作,未来还想让它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就是:有利润、有收入。

如果光有收入,没有利润,在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个垃圾公司。跟现在不一样,现在公司只要蓬勃发展,哪怕没有利润,甚至是负利润,都是可以上市的。为什么?看的是未来的预期。但是,当时完全不是这么看的。因为我们想的是在中国上市,还没有想到去美国上市。在当时的美国,也没公司是说亏本了还能去上市的。

所以毫无疑问,大家就不能再把钱都领回家了,必须把钱留在公司。留在公司的话,就意味着把利润留在公司,同时意味着个人收入大幅减少。比如说,原来每年可以拎200万,现在只能拎20万,剩下的180万必须留在公司作为利润。

大家发现收入突然减少了,那种当土豪的感觉没有了!觉得怎么回事,收入还不归自己,归公司了?尽管大家预期未来能上市,但是谁知道哪天能上市。眼前收入减少了,上市又变得遥遥无期,最后个人的感觉就不好了。而且在此之前,谁也没有当过股东,谁也没有当过职业经理人。

所以,在这个定义上的股东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大家根本就没有出钱,只是名义上的股东,还要自己拼命去干活,才能把钱赚出来。现在大家突然感觉到,干活不比原来少,但是钱比原来拿得少多了。大家都没有扭转过来,因为没有任何先例。从合伙人变成股东,再变成职业经理人,到底怎么变,大家都没有感觉。

接着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样分配大家在公司的职位呢?集团公司的总裁、副总裁谁当呢?大家都说总裁肯定是俞敏洪当,那副总裁谁当呢?有了副总裁,就有了第一副总裁、第二副总裁的区别,平时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现在凭什么你来做第一副总裁,我来当第二副总裁?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当时也没有明确分工合作的想法,仅是第一副总裁和第二副总裁,王强和徐小平就开始产生矛盾。大家互相就说,凭什么你来管我,凭什么我要管你。排位的矛盾让大家都感到,这些完全没有做过公司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公司组织结构的改造和身份的变化的时候,完全是一种迷茫、不适应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利益猜忌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讲过,当时的组织机构是归新东方总公司,北京新东方学校也是归我所有。总公司股份化之后,北京新东方学校的钱没法转到总公司,放到总公司去就是转移资产——当时国家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学校的资产是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到公司去的。

所以到最后,这个变革是大家一起讨论的,总公司的发展也是大家一起讨论的,总公司未来决定要上市也是大家一起讨论的,但是大家突然发现,是不是俞敏洪用了一个办法,把我们所有的钱都收回来,给我们一个虚拟的股份,这个股份也不值钱。

所以大家互相之间就产生各种不适应,矛盾就开始集中到了我的身上。觉得好像俞敏洪在背后做了一件事情,把王明夫请过来弄了一个套,这个套下完以后,让大家突然就失去了对所有业务的控制权,而且失去了对所有的钱的归属权。大家变成了一个空壳公司的股东,而真正赚钱的北京新东方学校还在俞敏洪一个人名下。万一他哪天要说你们就走吧,这个学校是我的,那等于我们一分钱没有。

这个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我也并没有这么想,但是这种矛盾的纠葛直接导致了什么呢?直接导致的就是,大家都没感觉了,觉得要不我们再回到合伙人时代算了,就不要做总公司了。

我想总公司都做了,不这么做下去,再回到合伙人时代的话,不还是一个乱七八糟吗?所以无论如何要把总公司做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来讨论了。

7月-9月,“老俞闲话”将在80天的时间里,连载《蛋壳来了》APP上的“新东方成长历程”音频课程和由此出版的新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文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