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焦虑,如何有效控制“焦虑感”?

2019-07-21   迪迪干货

1.不焦虑不足以谈人生

不知从何时起,“焦虑”成为整个社会最热的话题之一,无论是“月薪五万的实习生”,还是“第一批90早就秃了”,都在激发和煽动着年轻人的焦虑,似乎“不焦虑不足以谈人生”。

知名公众号KnowYourself在2019年春节做过一个关于当代青年焦虑的调查,回收34,490份有效问卷,其中99.39%受访年龄在15-44岁之间,属于世界卫生组织新界定的“青年”范畴;83.53%为异性恋;从婚恋状态来看,60.42%单身,27.93%恋爱未婚,9.48%已婚,2.17%离异或丧偶。

在调查中,大家对自己感受到的焦虑程度进行1到10分的评估,其中有59.94%的人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为高(8-10分),33.24%的人自我报告焦虑水平中等。

除此之外,调查还通过“我容易紧张和着急”“我工作压力很大”等8题测量焦虑表现来得到客观焦虑水平,结果显示仅有28.01%的人客观焦虑程度的确很高,65.35%的人处于中等焦虑水平,客观焦虑水平低的人占6.63%,

可见,焦虑成为这个社会的常态,只是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焦虑的程度不一样。

那么,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为什么现代社会焦虑成为一种常态的情绪呢?

2.我们处在一个焦虑的社会环境,焦虑推动我们发展

焦虑从个人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一直处于极度焦虑的国家,而焦虑是中国速度的发动机,甚至是喷气式发动机,把所有人都往前赶,没有这么强大的焦虑的力量,我们根本不可能可以有现在的这种经济奇迹。

为什么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可以在整个互联网领域迅速站到整个世界的最前面,就是因为每一个员工都铆足了劲往前冲。

我们说现在出门不用打现金,只要带手机就可以,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走遍中国,而在国外支付移动支付还没有完全普及,方便的背后有无数的工程师夜以继日时间推出来,无数个工程署献祭了自己的发际线。

现在我们说华为很厉害,5G发展的速度很快,注册了无数个专利版权,世界第一,可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任正非提出的狼性文化。

狼是这个世界上最焦虑的动物,看过《狼图腾》电影的话,你会发现狼几乎不可能沉入睡眠它的耳朵一直听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就像一根天线,关注着周围一举一动。而澳洲的很多动物考拉,一睡就能睡20个小时,他注定跑不出狼的速度。

所以从这大的社会背景下看,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它是一种动力,推动我们成长。

3.焦虑是因为所有的规则都在发生变化,没有确定的标准

道理都懂,焦虑还是不断的发生,而且焦虑的很真实,真实得就像那些买了半个月没看几页的书、装了一整屏却几乎从未打开的APP、打定主意开始却从未坚持的健身计划、收藏里“read it later”但实际上“read it never”。

根据公众号KnowYourself调查显示:近1/4的人(24.97%)因为学业/事业发展达不到预期而焦虑,其次有16.78%的人会因亲密关系不够理想/无法得到亲密关系、15.77%的人因经济压力感到焦虑。

而不确定性是焦虑的最大来源。

时间倒转到两三百年前,在中国古典时代,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人生该如何度过,他的人生彼岸是什么样子,每个阶段有什么样的成长,有相对权威而共识性的标准,值得我们去一坨。

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到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你会发现古代有太多这样沉淀下来的坐标和人生道理,大师就像我们人生道路的模板,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这个模板,一点点填进去,让自己与这个模板尽可能无缝衔接,人到晚年,我们看到自己这一生与这个模板切合,就说人生圆满。

在古时候,圣人就是太阳,我们围着太阳转就行,不需要自转,可能会不自由、不舒适,但很少有困惑,有太多的烦恼,更不好说有焦虑了。

而今天,标准本身就可以再次被推翻选择。

你可以选择按照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的标准度过一生,甚至没有标准野蛮生长也可以。

说得在接地气一点,高考结束之后,选择那一座城市读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你以为进了大学就好了吗?进了学校还要选择,把主要的时间放在学问、成长、恋爱还是社团上,走入社会,工作单位是选择国企、外企还是私企、选择创业、考公务员还是出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每个人都活得不一样。

就像《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提到:我们很难做到关注当下,我们更专注于未来,一想到未来一片渺茫,一想到做哪一种选择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就会焦虑。不知道自己今天所做的选择是否对未来产生好的影响,我们就无法专注于当下,只会担忧和焦虑。

过去,我们可以活在当下,因为圣人已经给我们相对权威的标准;

现在,我们对未来未知,标准随时都会推翻,当下的答案未必能适用到未来,焦虑成为常态。

这就是现实。

3.面对焦虑的社会,我们如何做到“不畏惧焦虑”呢?

很多人觉得焦虑情绪是外界的刺激导致,我们没办法自我控制,而我要告诉你,完全可以。但你需要掌握方法,并且不断地练习。就像体操运动员,通过不断地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人的情绪其实是一样的,只要通过合适的训练就能够自如地控制焦虑情绪的产生。

《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第一, 塑造大脑中焦虑时的条件反射,给自己一个心灵空间

《在亲密关系中成长》一文提到焦虑的生理指标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你可以把交感神经系统想象成神经系统的油门,加速你的引擎,当面对一个可怕的刺激,身体就会感知到威胁,交感神经系统会紧急动员身体各种器官,进入到“战斗模式”,你的心态就会加快,身体会想要逃避等。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就要告诉身体缓缓地推进副交感神经系统,减少交感神经系统的加速,当你再度焦虑的时候,能自然地想到让你平静下来的方法。

当你焦虑时,你可以听最喜欢的音乐,散散步,给朋友写信或练习冥想等等,只要是让你放松的动作或事情都可以去尝试,直到找到对你有效的方法,并让它也固化成为习惯。

第二,对焦虑情绪有一个认知指标,找到焦虑的源头

每一天我们的大脑都会充满各种看法,总会不自觉地跳出来进行争辩。比如,逛商店,我们想买苹果,看到某个苹果有坏,大脑就会说放回去,换成另一种,买到一半,另一个声音说,要不买西瓜吧,小明不喜欢吃苹果。

大脑的争辩放到实际问题上,比如听别人说要去互联网公司,工资高福利好,有点心动;听隔壁的二狗子说,要去当公务员,铁饭碗,又想要报考公务员;又或者听到某个人说最近拍视频很热门,要学视频剪辑,大脑里的看法多了,焦虑水平也就上升了,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一焦虑,脑子里会产生什么年头,比如:自我否定,感觉很无助还是觉得事情太多无法做完等。

我们只有识别到焦虑的情绪,才能置身事外的评估它,确定为什么有些焦虑是无意义的,是自己在吓自己,而有些焦虑可以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就像《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这本书说的,你的焦虑水平要与你遇到的每个压力源相互匹配。

第三,把焦虑的事情写下来并且列出相应的对策

为什么写下来能够减轻我们的焦虑感呢?因为焦虑的发生常常有两个因素。一是过度专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牛角尖,这需要我们转移注意力来缓解。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找不到解决的方法,觉得担心,但是没有答案,导致焦虑泛化。

所以把问题写下来就能够让注意力转移到纸上,而不是问题上。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算不完美,也能朝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一小步,焦虑感就会随之减少。

有个词叫做“相由心生”,焦虑情绪也是如此,情绪是基于感觉加大脑的预测形成的,所以你的某一事情的感觉,以及大脑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