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牛人,都有N段“至暗时光”

2019-10-05   迪迪干货

01.只有经历过失败,才知道什么叫做“差距”

最近中国女排是大家讨论的话题。趁着小长假,我也补看了之前落下的几场比赛,其中有一场中国女排对战荷兰,前两局中国女排打得很顺,第三局郎导换上了没有大赛经验的李盈莹上场,结果出现了问题,要么接传不到位,要么没有防守,用解说员的话来说,打得很糟糕。这也导致第三局被荷兰队扳回一句。

为什么明知道李盈莹没有经验,在比赛场上没有起到作用,频繁丢分,郎导却不换下她,宁愿输掉一局让李盈莹来打呢?

年轻队员想要成长,就要上过场,经历过痛苦和失败,才知道差距在哪里,才会有羞耻感,会懂得反思。

有了这种痛,才能成长起来。

现在成为新一代排球主力的“朱袁张”,在此之前,也经历过这种痛苦。

以前,朱婷当攻守可以,可是防守不行。有一次比赛,因为防守不行,好几次在比赛现场看郎导,恳求她换人,可朗导就是狠心不换,宁愿输。张常宁之前是主攻手,现在变成主攻与接应两种身份都可以;袁心玥之前“零拦网”,现在成了最佳拦网手。

而这一切的进步都来源之前比赛场上的失利。

确实,女排姑娘们每天都在训练,朗导也许每天都在叮嘱这个,叮嘱那个。可是,没有自己经历过,尝过失败的滋味,就永远把叮嘱当作耳边风。

正是中国女排姑娘们经历过低谷,经历过因自己能力不足,输掉比赛的感觉,才有了现在,一个多点开花的中国女排,在球场上不是傻傻地等待朗导的命令,而是有自己想法,有组织的“聪明”团队。

木匠、车轮师傅、教练能交给我们制造与使用某个工具的规则,却不能教会你如何巧用自己的头脑将工具玩出新花样。

知名专栏作家连岳曾经说过:“年轻人是有特权的,这个特权就是失败权。”

想要成功之前,先多拿几张失败权才行。

02.害怕失败才是最大的失败

很多人提到害怕失败,很容易想到的原因是追求完美。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太想证明自己可以赢,也就是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心态”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它源自真实事件,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闻名。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事故。凭借前期出色的表现,有一个演技团要为一个重要的客人献技,指派瓦伦达上场。

瓦伦达知道这次演出的重要性,全场都是美国知名人物,他想着:要是这场演出成功,我在演艺界的地位就非常牛逼了,还可以给演技团带来前所未有的名声和利益。

这一次上场,瓦伦达没有用保险绳,他觉得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出现过错误,这次名人来看表演,我就更不可能出错,要炫技。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命呜呼。

心理学家说,瓦达伦就是太想成功,才会变得如此轻敌。如果他按照平常的状态,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这种现象在平时生活中很常见,有些运动员只想到要拿金牌,除了金牌之外其他都是失败者,如果有一天自己没有拿到就会一蹶不振,他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得到银牌呢?为什么自己不能够失败呢?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其中在《歌唱祖国》的歌曲中,一面长90米、宽60米的巨幅国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很多人看了很激动,很震惊。

事后张艺谋表示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但原理简单不代表能完美呈现。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做了严格的试验和专业准备,还进行令人惊叹的检查工作。最终才呈现出这样的效果。

但即便在演出现场有完美的呈现,执行总导演甲丁也说:“认可奇迹的创造,都要承担风险,但要是没有这个担当,出来就是一般的行活儿,必须抗住。"

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用一个等式来讲就是:害怕失败=期望+风险。意思就是说,对自己有过高的期待,但对于风险的把控非常低。这样一旦真的失败了,心态崩了,就很难崛起。

与其说你害怕失败,不如说你是害怕失败背后的羞耻感。

03.这个世道是非线性发展,只有承受住每一次的失败,才能扛事

放假期间,我为了找选题,偶然看到一名清华大学演讲的视频,虽然有些鸡汤,但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2014年,结构生物学领域风起云涌,博士生二年级的万蕊雪听取导师施一公教授建议开始独自承担酵母剪接体提取的工作,2016年春节,他们研究小组在实验室里24小时连轴转,万蕊雪本人负责晚上10点到凌晨6点的夜班,每熬夜一宿,她需要完成两千步操作,凭借着大家努力,万蕊雪在RNA剪接领域不断完成突破。

物理系本科生胡耀文震撼全场,作为四大力学全满分的清华第一人,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他,在短短三年本科时光里,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展开探索。在哈佛研修时,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前都思考白天的课题。

一个零基础的清华博士到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冠军,需要付出多少天努力?

一天。

每一天。

2012年伦敦奥运会,王子承梦见自己站上了击剑的冠军领奖台。那天之后,这柄剑就再也没有放下过,零基础的他,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赶上,他把科研之外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训练中。

2016年,他在10比13的绝境之下上演大逆转,15比14获得冠军。

看到这里,你会说他们是清华大学的,天赋超群,学习能力强。

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想要走的更远,都会遇到困难。

万蕊雪初入施一公实验室,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让她感受到之前所受的实验训练都如同过家家;

胡耀文高考压线进入竞赛高手如云的物理系,第一节微积分课上她就开始怀疑自己;

王子承第一次踏上全国比赛甚至在团队赛上做了冷板凳。

我在《20多岁做什么,30岁才能不后悔》中提到一个观点:薪水与压力是相关。这话放在学习上也是一样。

你想要进入更高的阶层,更大的舞台,你需要面对的压力和失败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难。

这条路注定荆棘满满。

我们总是单一的认为,学霸的成长路线是:幼儿园是学霸;小学是学霸;初中是学霸;高中是学霸;大学还是学霸。学霸这条路永远都是一样的对手,一样的生活环境,一样难度系数的挑战,所以他们有天赋,学习能力强,他们做什么都厉害。

这是典型的线性发展。

在真实世界里,大多数的事情都不可能是线性发展。也就是说,今年工资上涨10%,明年还是上涨10%,大后年仍旧上涨10%,永远都按照10%的上涨幅度,也就是以某一种固定的速率进行匀速增长或者减少。

可真实的世界都是非线性发展,也就是一会儿是S型曲线,一会儿是上下波动,一会儿又是爆跌之后再迅猛增长的曲线。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至少一段的“剧烈滑落”的曲线,越往上走,这种挫败感曲线越多,这就是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至暗时光”。

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是,有些人在“剧烈滑落”中站起来了,有些人就此埋在“剧烈滑落”中,再也没有回来。

能扛事的人,皮糙,心更糙。

这样才能抵抗风雨。

04.要有反省心智,做一个对自己一丝不苟的诚实者

人生路很长,失败是常有的事情,我们除了对失败抱有一颗平常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从失败中成长,也就是反省。

自身不反省,永远都是原地踏步。

我们需要反省心智。

反省心智就是对自己的心智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心智加工过程,就好像你的身后有一部摄像机,24小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监控,判断这件事情带给你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提升一倍,而不具备理性思维,不对自己心智过程监控,他/她只会加倍愚蠢。

就比如很多人都说自己有“拖延症”,比如写一篇稿子,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一直都停留在脑子里,根本不愿意去完成和结束一个过程,也就是不愿意动笔写,只是脑子里想来想去,一会儿觉得这个有问题,一会儿觉得那里有问题,一会儿又大彻大悟,一会儿有觉得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越想越发现思路越乱,越不知道要怎么写。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把脑子里所有想到的内容都写下来,这样才能获得反思的支点,然后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估。

我的职业导师告诉我,一段事业或者人生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反思的速度和次数。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基本上就反思一次,就是躺在病榻上。看宫斗剧,每次皇帝驾崩之前,躺在病床上,老泪纵横,在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终于名表了对错是什么。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非常深刻的反思,但也是最没有用的一次反思。

因为回不去了。

有时候,我们犯了一个错误,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个错误可能反而成全了你,一件很倒霉的事情也能促使你成就以后辉煌的事业;反过来,年轻时候遇到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可能到了年老时候才发现,如果没有那件“幸运的事”,你自己这一辈子说不定过得会更好。

你要监控自己的行为,这样你才能看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像《老友记》的一句台词: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You are gonna love it!

欢迎来到现实世界!它糟透了。但你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