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奇葩说》辩题是“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该886吗?”在辩论场上,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观点,但我觉得选择正反方只是立场的问题。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关于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我无法像明人明言一样,强制性跟你说:"听我的,不该886。"或者说"要886。"这种答案毫无意义。
我想提供三个角度来思考这个辩题。
这是李诞在节目里说的一句话,话糙理不糙。
我们谈论这份工作总是996,该不该886?其实是在问现在我到底该不该吃屎?
现在这个阶段工作和生活哪一个更重要?
庞颖讲了自己在全世界排名前三的咨询公司工作,曾经遇到一个印度客户,因为时差的关系,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
那个时候她很不开心,她跟母亲打电话的时候,担心母亲会说不要辞职,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之类的话。
后来,她跟母亲打电话,母亲说:"如果你辞职,我支持你。"
听起来很煽情,很感动,一个母亲善解人意的一面,对不对?
但这是故事的结局吗?
显然不是。
庞颖没有说故事的结局,她没有说最后自己到底有没有辞职。
但大概率来讲,她没有选择辞职,或者回到老家做一份非常轻松的工作。
还有詹青云本职工作是律师,业余参加《奇葩说》录制,在节目里很耿直的说:"之前欠了债,多上个节目,赚钱。"
律师这个职位996少吗?
如果詹青云面对996的工作,选择886,那当初她借钱去读大学,现在当律师干啥?读完书之间回老家结婚生孩子,别说996了,做家庭主妇就好了。
为什么没有干呢?
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年轻的时候拿来享受,后半生会过得很苦。
我不反对你追求诗和远方,但前提是你能生存下来,当然除非你家里有矿,别说是886了,你当老板都可以。
如果你家里没有矿,你的父母也不是很牛逼的人,那么你在年轻的时候吃苦,成本低,别人也愿意给机会,这样中年的时候你的选择权会更多一些。
我们总是讨论996是多么没有人性,但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年轻的时候,业务能力还不熟练的时候,你能在5点半或者6点中准时完成规定的任务吗?
如果你能,那说明你能力很强;如果你不能,你应该要吃的苦,要比业务熟练的人付出多一倍甚至几倍的时间。
我在听正方选手发言的时候,确实觉得886很刺激。
正方的话,我越听越高兴,越听越兴奋。
但我愿意听到和行动是有差别的。
就像马东说的:"我愿意多听正方的观点,因为那是我缺的,我心向往之,我虽不能至。所以我需要这份心灵的抚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该吃的屎一口都少不了,取决于你选择在什么阶段吃。
不同阶段吃屎,付出的代价也不一样。
听正方李思恒说生活和工作要平衡这话的时候,我笑了。
因为生活和工作不可能平衡,50%对50%是不可能的。
你选择安稳,就不要追求高薪;你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那么工作会占据大的比例。
我们每个人只能动态平衡。
这道辩题最鸡贼的地方在于“兴趣”,给人的感觉是感兴趣的工作996是可以接受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面对不感兴趣的工作也会996。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兴趣”两个字。
你有兴趣就代表可以走上职业化吗?
从兴趣到职业之间,要度过一段厌倦期。
著名钢琴家朗朗,在他出生不到一岁,能哼出《大海啊我的故乡》的调子,两岁半的时候,看完《猫和老鼠》,能弹片子的主旋律。
朗爸意识到儿子有音乐天赋,于是给他找了一位不错的钢琴老师。
从朗朗7岁开始,朗爸给他制定严酷的时间表,每天练琴6个小时。
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要练6个小时,实在太残酷了。朗朗坚持不到几天,就哭闹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看电视玩耍,我为什么天天练琴?”
朗妈也看不下去,劝朗爸:“孩子这么辛苦,不想学就别学了。”
朗爸却说:“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还需要父母干嘛?”
有一次,朗朗耽误两小时练琴时间,回家后被朗爸揍了一顿。
朗爸边打边用最难听的话骂朗朗:“这两个小时永远都回不来了,你这个懒虫,你没理由在活下去,如果你不吞安眠药,那就去跳楼……”
从此,朗朗再也不耽误练琴了。
正是有前面枯燥乏味的练习,朗朗成为第一位受聘于柏林爱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队的中国钢琴家。
有小朋友问朗朗是怎么弹七八个小时的,自己弹一个小时就坚持不住了。
朗朗说:“ 我刚开始练琴时也跟你一样,练久了就烦了。其实任何兴趣都一样,如果你把这个兴趣变成工作,都会遭遇一个厌倦期,但这个厌倦期过去就好了,度过去你就会更加热爱这个事情。”
就像教育家张婕提到:“兴趣是假象,在有趣的事情如果变成职业,都是痛苦的,都是艰苦的。”
有时候我遇到一些在校的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人,对我说:“我对写作用兴趣,该不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我都会反问他几个问题:“你能忍受写作变成职业化吗?也就是甲方爸爸需要什么文体就是什么文体,甲方爸爸说怎么改就得改。”
“每天都要写稿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稿子写完,没有灵感也要写。有的时候一边参加活动,一边要写文章,活动结束,一篇稿子要成型。”
“你需要分析每篇文章的数据,要找到适合目标读者的口味。”
这些你能做到吗?如果你不能,那就把写作当作爱好吧,没必要走职业化道路。
其次,没有一家公司会为你的兴趣买单,只会为你的价值买单。
也就是说在选择兴趣和擅长的工作之间,优先选择擅长的工作。
工作不是兴趣班,工作就是工作。
还有在告诉你一个扎心的事实:我们绝大数人可能找不到兴趣与职业非常切合。
我的职业规划导师跟我说:“自己做了100多单职业规划咨询,到现在为止从人格特征、兴趣点、擅长、价值观来源四个角度完全贴切的人,只有4个人。大多数人有两个有交集,我也只能建议尝试一下,但不能确保能成功。”
如果你有幸因为兴趣进入某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总是996,兴趣也许是你坚持久一点的动力而已,甚至到最后你离开这家当初因兴趣而加入的公司,是因为兴趣变成商业化了,打破你美好的一面。
兴趣是需要干出来的。
你擅长的内容能培养出兴趣,而爱好变成职业化,就不见得了。
很多人都在讨论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996,太忙了,想886。但你今天跳到一个朝九晚五,非常空闲的公司,你也会因为太无聊,觉得浪费生命,想要886。
人是矛盾的。
在忙的时候希望空闲,空闲的时候希望忙。
就好比很多人做不感兴趣的工作996,你抱怨公司没人性;现在你做了感兴趣的工作,总是要996,你又说996阻碍你追求诗和远方的步伐。
做人真TM难。
说白了你就是想要一份高薪,又能准时下班又符合你的兴趣又能追求诗和远方的工作。
你觉得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很多人的问题也许不是出在996上,而是不知道自己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当下我应该要追求什么?
这才是纠结的点。
《远见》这本书提到我们的职业生涯要比想象中的长,至少有45年。职业生涯是由三个主要阶段组成的,分别持续大约15年时间。
第一阶段:强势开局的时候,这个阶段你要努力着重于为前方的漫长道路挖掘和装备自己。你需要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知识、技能还有经验。
第二阶段:聚焦长板的时候,这个阶段首要目标是寻找自己的甜蜜去,也就是你所擅长的、所热爱的和这个世界所需要的这三者之间的交集。也就是说同样做一件事情,为什么别人要选择你?
第三阶段:优化长尾,发挥持续影响力。很多人觉得职业生涯最后几年是退休,或者面临中年危机被社会淘汰,其实不是。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确认接班人,从执行或者领导的角色转变成顾问或者辅助角色。比如开创学校或者创业,影响更多的人。第三阶段想要保持影响力,就要保有活力和关联性。
我们总是讨论996多么遭罪,实际上没有人拿着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一定要选择996的工作,你不愿意996,那就886。
我们也没有人会一直长期都在996,因为每个阶段在意的点都不一样。
选择996是你个人的选择。
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的工作总是996,似乎工作被生活填满了的想法,是源于比较。
范湉湉表演的短片里,说你看看别的小姑娘打卡网红胜地,你在写报告;别的小姑娘吃美食,你在点外卖;别的小姑娘在恩恩爱爱,吃狗粮,你在写报告。
这样一对比,觉得自己过得真糟糕,加着无数的班,被老板、客户批评,而跟我同龄的朋友在吃喝玩乐,我想要追求快乐,追求快感,像朋友圈里的人看齐。
大多数人不愿意用当前的痛苦,比如更辛苦的工作、更低的薪水、更低的声望等,来换取未来的某样东西,即使未来的好处更加丰厚,这种现象被称为“时间贴现”。
我们宁愿追求当下的快乐,及时行乐,也不愿意现在吃苦后面享福,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劣根。
但你知道吗?
一个人的工作,一段职业生涯不止于一份工作,而是生活的一大部分。
大多数人是通过工作,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的。
在这星球上的70亿人中,只有一个人能够陪伴你走完整个职业生涯,那就是你自己。
我很赞同薛兆丰的话:“你不是在为企业,为领导打工,你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当你想要辞职跳槽的时候,想一想你的简历有多少含金量。
简历的含金量决定了你的身价。
所谓的精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累积而成的。
996也许很没有人性,但生活比996更加没有人性,更加残酷。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暴风雨会来临,而我们能做的只能让自己强大。
996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