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哭着说童话都是骗人的,那你转发杨超越锦鲤许愿干啥?

2019-12-01   迪迪干货


昨天《奇葩说》辩题很有意思,问:"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

说实话,现在孩子只要不是傻白甜,自己就能知道童话故事是假的,毕竟他们是互联网的原始居民,从小就玩ipad长大,他们靠电子产品就能知道,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这道辩题拿出来讨论,其实是在问父母,在面对孩子幼稚问题上,我们要不要保留他们的童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01.谁告诉你童话故事都会美好的,那是你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说童话故事之所以假,是因为故事情节很虚伪,都是在讲美好的故事。

比如《灰姑娘的故事》,讲有一个长得漂亮的女孩,有一个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肠不好的姐姐,她每天受到继母和两位姐姐的欺负,被逼着干粗活,搞得一生脏被称为"灰姑娘"。

有一天,王子举行舞会,继母和两个姐姐为了不让灰姑娘参加舞会,交给她很多活。灰姑娘很伤心,突然有一个仙女出现,帮助她变成一个千金小姐,把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鞋给灰姑娘穿。

灰姑娘穿着这身漂亮的衣服参加舞会,但仙女提醒她只能逗留至午夜十二点,十二点又会打回原型。灰姑娘答应了,王子看到灰姑娘的颜值,迷住了,跟她共舞。

一转眼十二点,灰姑娘走了,走得时候留下一只水晶鞋,王子靠这双鞋子长到了灰姑娘,跟她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很多父母给孩子讲这个童话故事,告诉她们的道理是做人要善良,或者说外表美不是真正的美,要心灵美之类的道理。

但这个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只有这些吗?

不是。

这段童话故事难道就没有人觉得王子有渣男潜质吗?看到灰姑娘颜值是所有姑娘当中最高的就心动了,这摆明的就是看脸找对象啊。又或者爱情合不合适如同鞋子一样,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两个人的爱情合不合的来,只有两个当事人知道,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鞋子。

你看,一个简单俗套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不同的观点,而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讲童话故事缺乏批判性思考。

父母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是在完成例行公事,童话书怎么写的我就怎么讲给孩子听。

相反,孩子在听完童话故事后有很多疑问,而很多父母讨厌孩子"十万个为什么",总会冷冰冰地说:"书里这么说的,大家都是这么教的。"

大多数人都赞同的观点,就代表是对的吗?

我们与其抱怨孩子太天真,童话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幻觉,不如先问问自己:"你在跟孩子讲童话故事的时候,走心了吗?"

抛开刻板印象,重新归零,与孩子一起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思考每一个童话故事。

时代在变,孩子也在变,而父母始终原地踏步,不愿意变。

不是童话太美好,而是做家长的太懒。


02.做父母的主动跟孩子说童话是假的,如同市面上的早教课程

孩子主动问父母童话的故事是不是假,你告诉他,这叫实诚。

父母主动跟孩子说童话的故事是假的,这叫缺心眼。

因为你主动跟孩子说童话的故事是骗人的,现实还要残酷,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妈妈希望你早熟。

就比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会算12+30=42,做父母的会非常开心,觉得我家孩子真棒,自己的教育很成功,孩子是可造之材。

可问题是就算孩子不早教,等他读三四年级的时候,只要他的智商发育正常,在三四年级自然会做出12+30=42的数学题。

而很多父母在孩子只有6-7岁的时候让他跟9-10岁的孩子做比较。这跟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早教课程有啥区别,打着五岁的年龄学七岁的知识点。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他到了十五岁,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奥特曼,到了十六岁,她会明白自己不是白雪公主;到了十八岁,她开始懂得自己不是灰姑娘,不再期待会有仙女给她送水晶鞋。

但在孩子五岁的时候,有些孩子就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奥特曼,自己以后要像奥特曼一样拯救地球;孩子6岁的时候,他觉得天上飞的鸟是鸟人;在孩子8岁的时候,她就喜欢穿公主裙,期待自己像灰姑娘一样,能穿着水晶鞋与自己班级里最帅的男生跳一场最美的圆舞曲。

你说这是幼稚?

不见得。

童真虽然幼稚但弥足可贵。

《家有儿女》有一集,夏雨认为自己的爸爸是一位武术高手,并且亲眼所见爸爸打断了一根棒球棒,于是他在小伙伴面前夸爸爸是武林高手,让夏东海徒手劈石头。

夏东海真的劈了,只是耍了"小聪明",把"石头"用"发糕"代替,让小雨相信自己是武林高手。后来夏雨的同学二胖不服气,认为自己的爸爸才是高手。

这样,一场两位"高手"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在单挑过程中,夏东海发现二胖的爸爸也是伪高手。于是,两个爸爸在孩子面前默契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推手"比赛,最后两个小家伙看着睡着了,在梦里还说:"到底谁赢了?"

两个爸爸相互看了一眼,都笑着说:"当然是爸爸赢了。"

为什么两个爸爸都选择"伪装",而不是告诉自家儿子事情真相呢?

告诉他们:醒醒吧,这个世界上没有武术高手,都是骗人的。"

没必要。

这是这个年龄段最美好的童趣。

长大后的他们,自然就会知道爸爸就是普通人,不会徒手劈石头。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要多学学农村的孩子。

可你要知道,农村的孩子也羡慕城里的孩子,他们的早熟是逼出来的。

如果有选择权,她们也希望自己纯真一点,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可现实父母外出打工,教育资源匮乏,她们不得不早早就学会照顾自己。

他们早熟让人心疼。

做父母的要记得自己以前也是孩子。

现在成为大人了,却逼着孩子早早失去"童真",这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03.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一个“童话故事”

人是靠想象力生活的物种,每个年龄段的人有各自年龄的故事,信仰和期许。

你说童话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是骗人的。

那世界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有虚构的情节。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吗?没有,可为什么很多人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武侠迷",并且将里边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呢?

经典文学作品《老人与海》,现代社会我们那一个人会想海明威一样,为了抓鱼,洋洋洒洒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你觉得无聊,这老头脑子有问题,可经历过挫折,失败,动过想死念头的人来讲,也许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是他活下来去的动力。

有些人有宗教信仰,佛教里讲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念佛,少杀生,多布施,这对于有些人来讲是扯淡,人死了就死了,哪里有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也许对于一个做尽坏事,或者将死之人,他们可能害怕死亡,依靠宗教信仰能够缓解自己内心的紧张感。这个时候,你好意思跟她说:"不要相信这一切,都是假的,你就该死。"

很多人说这些都太高大上了,我就是俗人。

俗人也有"童话故事"。

多少人在朋友圈转发杨超越,信小呆的"锦鲤"照片,转发的时候还顺带写愿望,比如早日通过四六级,希望能一夜暴富。


如果你说小孩的童话故事太假,那你转发"锦鲤"照片难道不假吗?

你告诉小朋友童话故事是假的,要认清现实的虚伪,那你妈也告诉你别没事总转发锦鲤,想要一夜暴富,那你为啥还天天想,没事还要转发。

论起幼稚,成年人比小朋友更幼稚,更懂得自我欺骗。

难道我们不知道靠转发杨超越的照片,压根不可能成为锦鲤。

你能不能过四六级,跟你有没有认真复习有关系,你没有复习,天天转发杨超越的照片都没用,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孜孜不倦的转发,许愿呢?

因为现实太苦,想要一点甜。

哪怕只有1%的甜味,也是一种寄托。

对于成年人来说,童话就像一颗糖,在自己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剥开糖纸,含一块在嘴里感受到甜味,才能有力气熬过现实的残酷。

就像宫崎骏在《魔女宅急便》里提到: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去交换成长的勇气、成熟的情感、广阔的视野……或其他认为值得的东西。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心中有个角落还保留童真。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但心灵的慰藉是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的。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童话故事。

童话的意义在于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魅力的东西,生存在这个世界是值得,你只是尚未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