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一生可谓丰功伟绩,晚年却被继位人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直到龙御归天之前才最终确定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
康熙帝之所以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才揭示继承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康熙帝身体康健,并无陈年旧疾。
康熙帝8岁即位,14岁亲政,掌控大清王朝61年,活到了69岁,在封建王朝皇帝中,应算高寿。他身体康健,少有疾病,即便是康熙六十年,他还多次御驾亲临皇子们的府邸,享受天伦之乐。这和他勤于运动不无关系。
公元1719年,康熙66岁。这一年的某一天康熙自豪地对御前侍卫说:
“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153只,熊12只,豹25只,猞2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3口,哨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于一日内射兔318只,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山西历史地名录》上也有记载:
康熙二十二年帝西巡经此,忽遇一虎,亲挽雕射之,虎应弦而毙,因名射虎川。
由此可见,康熙帝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突然之间就不行了,所以没有想到要扶继位人一把。
第二,历史上从未有雄才大略的英主主动退位做无权势之太上皇。
皇帝这个职业,有点终身制的意思,一朝皇权在手,天下莫敢不从,而一旦皇权尽失,身死谁手尚未可知。所以越是英主,越把皇权看得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甘愿做太上皇,听命后生晚辈随意安排。
历史上著名的太上皇,比如李渊,他虽然是大唐开国高祖,可只做了九年皇帝,就被儿子逼迫做了太上皇,结果无事可做,在宫里生儿子玩,直到死的那一刻,都再也没有见过皇位的样子。
比如宋徽宗,本来他是亡国之君,可这老小子鸡贼,享了一辈子福,末了把皇位传给了钦宗,亡国的帽子也扣到了儿子头上。
当年,也有做了太上皇仍掌权势的,比如宋高宗赵构和清高宗乾隆,这俩高宗虽然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可后继之人实在窝囊。宋孝宗时刻想着北伐,却处处被高宗掣肘,内无良臣辅弼,外无领兵将才,空有满腔热血却复国无门;嘉庆帝本欲励精图治,改革弊端,却时时被乾隆敲打,只得唯唯诺诺,隐忍不发,虽然四年后亲掌大权,却已无当初棱角。这俩高宗实在是“高”!
所以,康熙这样的千古一帝是不屑于做太上皇的!
第三,“九王夺嫡”自康熙五十年就已经开始,甚至更早就有了苗头,根本无可避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行宫,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引起了众多皇子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这期间,大阿哥胤禔不得人心,自知与皇位无望,便转而支持老八胤禩,对康熙言道“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祀必大贵”,引起康熙对胤禩的反感,后三阿哥胤祉举发胤禔魇镇太子胤礽,康熙大怒,将胤禔圈禁。
皇子们的争斗让康熙帝心力憔悴,属意复立胤礽,于是第二年便宣布了决定。这时候,康熙只不过是妥协了一下,仍没有最终确定谁是继位人。果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料想自己并无优势,于是主动退出竞争。老八眼见势头不妙,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随同的老九、老十也一同转向。老十三胤祥本就是胤禛的铁杆兄弟,二人本来支持太子,太子倒台,两人为求自保,只得奋力争储。这样最终形成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两个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之间的竞争。
这样的兄弟阋墙,让老年康熙心力憔悴,更让他看清一个事实,那就是:何时公布太子人选,那个人便是众矢之的。康熙不可能为了一个默定的继承人就杀掉所有儿子以绝后患,所以他只得采取了默不作声的态度。
第四,康熙帝一生雄才大略,对继位人的要求非常高,去世前几年一直在默默观察和考察。
康熙帝因自己晚年倦勤,失于政务,造成了贪腐横行、土地兼并和国库空虚三大痹症,这些他十分清楚却有心无力,因此继位人必须要选一个意志坚定、懂得民间疾苦、敢于承担责任之人。他安排胤禵领兵做大将军王是这个意思,让胤禛牵头追比国库欠款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胜利的天平往往在旦夕间发生变化,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康熙帝会选胤禵做继位人的时候,他却悄悄去了胤禛的圆明园,见到了孙子弘历,最终为了大清三世稳定,进而繁荣千载,康熙选定胤禛做了大清朝未来的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崩于北京畅春园,终年69岁。随后大臣们公示了康熙遗诏,上面写着: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一切纷争,终于尘埃落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PqQungB9wjdwRpv3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