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紧跟着便是分封列侯,在所分封的列侯中,其中曹参排在第一位,食邑10600户,张良10000户,周勃8100户,萧何8000户。在分封完列侯之后,就要给这些列侯排一个座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然后刘邦就让大家开始讨论,谁是第一功臣。出乎刘邦意料之外的是大臣们一致认为曹参是第一功臣,因为在整个反秦和楚汉战争中,曹参攻城掠地,斩将立功,他所立下的军功是最多的,因此曹参应该是第一功臣。
然而,刘邦听了之后,却眉头紧锁,很明显大臣们的意见跟刘邦心里所想的不一样。但是虽然刘邦是皇帝,但是他也不能总是反驳群臣的意见。此前,因为萧何封侯的问题,刘邦就已经反驳群臣的意见一次了。如果这次在第一功臣的问题上,刘邦再次反驳群臣,那就有点落人口实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大臣,叫鄂千秋,他注意到了刘邦的异常。群臣们已经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了,并且意见很统一,但是皇帝却不说话了,而且额头紧蹙。很明显,群臣们的意见和刘邦心里想的不一样。联想到此前萧何封侯时,刘邦专门站出来替萧何说话。鄂千秋心里有了主意。于是鄂千秋站出来说曹参的功劳确实很大,攻城掠地,杀敌无数,功劳非常地大。但是他的所有功劳都是一旦之功。而萧何在皇上作战最艰难的时候,一直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应军粮和兵源,使得我军有一个稳固的后方,那是万世之功啊,我们怎么能够让一旦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以上呢?
在大臣们的一片诧异中,鄂千秋把自己的话说完了。而让大臣们更诧异的是,鄂千秋的话刚落音,刘邦就说讲得好,然后就下诏书,萧何今后上殿,可以带剑、穿鞋,并且不用小跑。
刘邦的话说完之后,大臣们才明白过来,刘邦是想让萧何当第一功臣。就这样,在刘邦的暗中推动下,萧何当上了第一功臣。
萧何
刘邦为什么想要让萧何当第一功臣呢?在将军们都主张曹参当第一功臣的情况下,刘邦为什么要跟将军们意见相背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1:将军们:以过去的军功来推选第一功臣
刘邦让大臣们商议谁是第一功臣,而大臣们则是站在臣子的角度,依照过去打仗立功,看谁的军功最多,谁就是第一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曹参当然是当仁不让的被推选为第一功臣了,因为他立的军功最多。
曹参
2:刘邦:站在皇帝的角度来展望未来
将军们站在臣子的角度根据军功来推选第一功臣听上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将军们不知道的是,对于过去的总结已经在封列侯的时候总结完了,简单地说封列侯就是对过去的总结。现在刘邦让大臣们推选第一功臣,其实是对未来的展望,是对未来西汉王朝如何发展下去的一种规划。而这个第一功臣就是要作为西汉王朝未来的丞相的。
而萧何和曹参相比,萧何明显比曹参更适合当第一功臣。因为刘邦在被封为汉王的时候,萧何就是刘邦的丞相,管理着汉中和巴蜀,关中被韩信平定后。萧何就管理着关中、巴蜀和汉中。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大后方一直都是萧何在管理,而且萧何管理的也非常的好。现在天下已经平定,需要一个可以管理天下的丞相,那么萧何当然是最佳人选了。
而反观曹参,曹参立的功劳确实很大,但是那是军功,在打天下的时候,确实很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是在管理天下这方面,曹参的经验是真的不多。现在国家需要一个丞相,面对着一个经验不多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经验的曹参,刘邦还真的不敢贸然的把丞相这样的高官和大权交到曹参的手里,毕竟实践出真知啊,曹参缺的就是这个实践啊。
刘邦
综上所述:在评功的时候,刘邦把萧何评为第一,将军们把曹参评为第一。是因为他们站的角度不同,将军们是根据军功来评定第一功臣的,是对过去的总结。而刘邦定第一功臣是为了找一个丞相,来管理整个西汉王朝的,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