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欧阳修撰写《伶官传序》一文,借后唐伶官天子李存勖常与戏子嬉闹,不顾朝政,向北宋王朝阐述了国家兴衰不看天命而取决于“人事”的道理;今有“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谚语向各位说叨演戏的人不讲求情义。
自古以来,戏子似乎都不是一个好词。
旧社会当中的戏子在台上多么风光无限,台下也是什么都不是。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仰仗这份职业糊口。
然而就有这样一位奇女子,白玉霜:生性刚烈不惧得罪市长,被迫在污辱和损害中度过后半生。她是时代的特例,哪怕是在今天谈起,也令人肃然起敬。
白玉霜
靠唱戏谋生的年代,诞生一位奇女子
谈起评剧,有一个人不得不说,她就是评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白玉霜。
白玉霜出生的时候,是《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六年。此时的中国社会已不仅仅是单用“黑暗”一个词可以形容的。
战争摧残的土地,百姓身上沉重的赋税,无能的政府,都使这个摇摇欲坠的破败王朝更显凄凉。
从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在清末民国初和刚刚建国的那几年,戏曲行业在社会上发展是十分艰难的。
白玉霜小时候就随父亲行走江湖唱戏,11岁时学京韵大鼓,14岁改学的评剧,常在大连、青岛一带活动。
要说在白玉霜唱戏生涯中起到点石成金作用的那一号人物,一定是白玉霜的师父孙凤鸣。白玉霜进孙家班学唱评剧,通过自己小时候打下的扎实功底和不懈的坚持苦练,她迅速成名,成为远近皆知的红人。
白玉霜的母亲见如今白玉霜在江湖上混的风生水起,遂想把白玉霜带回去组成了个以她为主的新戏班。
尽管如此,白玉霜终归是一个靠自己努力红起来的角儿,她的硬实力让她在哪儿都很吃香,那时她在京津一带可谓独占鳌头。
然而走红给白玉霜带来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人的目光,这其中就包括当时北平的市长。
袁良看过好几场白玉霜的戏,白玉霜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一颦一笑都足以勾去袁良的魂魄,因此袁良就对白玉霜起了不好的念头。
有次演出结束,袁良派人去后台邀请白玉霜来自己府上共度良宵。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在这样一个做任何事情都把糊口谋生摆在首要位置的年代,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势必趋之若鹜,赶着想让这好事落在自己头上,然白玉霜可不是这样的普通人。
袁良
白玉霜,这位奇女子,果断拒绝了袁良的邀请,这明显让袁良很没面子也很气愤。白玉霜对于袁良发出此番邀请究竟是和目的当然心知肚明,那么她为什么敢于拒绝?恐怕和她的艺名一样,如白玉凌霜般冷冽吧。
不过这也就是坊间的一个故事。白玉霜拒绝袁良的第二天早上,白玉霜一班人演出的会场就被警察团团围住,市长袁良下令将白玉霜驱逐出北平,理由是“有伤风化”。
有人说这是袁良气急败坏干出来的事,也有人说白玉霜的确有伤风化,真相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这件事只有一个定论,那就是白玉霜确实被驱逐出北平了。翻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没有话语权的人往往就是那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女子就更是如此了。旧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反映在各色各样的人和行为当中。
白玉霜这样不向势力低头的刚烈女子,令人赞叹。
污辱和损害的后半生
白玉霜出生于1907年,去世于1942年,只活了三十五年。严格意义上来她这辈子都不足以谈什么前半生后半生,在最好的年华就如落花一样陷入泥中了。
被袁良从北平驱逐出的白玉霜日子更不好过了,“有伤风化”的屎盆子扣在头上使白玉霜走到哪里都处处碰壁,她不得已在天津和上海活动。
在上海的时候,有些商人看到了白玉霜身上的商业价值,于是不过一切将她再次捧红。除了演出活动,还多了很多代言。
白玉霜的母亲从白玉霜从孙家班出来后就一直拿她当自己的摇钱树,这样的生活压迫使白玉霜产生了想要逃离的想法。她并没有傍上什么厉害人物,而是爱上了班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
这样的想法遭到了自己母亲的极力反对,她自始至终都将白玉霜当一只金丝雀养着,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和这样一个完全没名的人在一起。这对白玉霜来说无法接受,于是她就和这个小伙私奔了。
她带着美好的幻想逃离,却被残忍的事实打垮。离开舞台的白玉霜对于如今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不安和烦躁,她似乎无法接受眼前这种平淡没有关注的生活,同时又扛不住母亲过来劝说,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戏班和舞台上。
可是时代不同了。一位报社的主编,在报纸上对白玉霜做不真实的、不利于她的虚假报道,彻底毁了白玉霜的声誉。
如此横祸将白玉霜从天堂打入地狱底层,曾经的她是一个在台上风光无限的角儿,而如今只是一个人人唾弃的污名人罢了。
白玉霜在事件发生后找过这个报社主编商议,甚至花钱想与他和解。然而这个主编是一个亲日分子,他想要做的不过是把白玉霜搞垮而已,这件事蓄谋已久根本没有回转的余地。就这样,此时的白玉霜彻底黯淡了。
这件事给白玉霜带来的不仅是名誉受损,还有进监狱、接受酷刑。这样的折磨使她身心受损,她的生活暗无天光。
此时此刻也许她想到了曾经在舞台上的绚丽,想到了与那个小伙说逃就逃的勇气,也想到了自己对舞台的留恋,但如今这些都不复存在。
评剧四大名旦的白玉霜,没了,1942年8月10日。
结语
白玉霜在评剧的发展上有着卓越贡献,有评剧皇后之誉,更是白派艺术的创始人。她的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坎坷而无法自己做出决定的命运令人唏嘘。
黑暗的年代,她带来的戏曲是暗夜里一束光亮,然这光亮最终还是被黑暗吞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