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霸道”成就了秦国,但同时也毁掉了秦朝

2020-04-19   知常容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十分强大,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南越,铁骑之处,没有不摧枯拉朽的。这么强大的秦朝却在秦二世时期就露出败相,到秦三世子婴时就投降了刘邦。项羽入咸阳,秦公室被屠戮一空,强大的秦朝进入历史尘埃,只留下恢宏的兵马俑供人们凭吊。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这么强大的秦朝为什么这么快灭亡了呢?

秦二世是昏君,但是后世有昏君的朝代也不少,秦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历代国君都积极进取,就秦二世昏庸,然后为什么就完了呢?

秦国再一次强大是秦孝公时期,虽然秦穆公曾经称霸诸侯,但是后来秦国败落,被魏国打的无还手之力。

秦孝公的强大主要源于商鞅的变法。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记载商鞅去秦孝公的具体场景。

一开始商鞅与秦孝公说帝道,秦孝公根本听不懂;第二次商鞅和秦孝公说王道,秦孝公觉得有道理但是不实用;第三次商鞅跟秦孝公说霸道,秦孝公是精神百倍,十分有兴趣。

商鞅从此受到重用,开始秦国变法。

因为秦国无数人被处理了,商鞅制定的法令太严酷了。比如有些人议论这法是否对秦国合适,结果就会面临处罚。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史记·商君列传》

将这些敢议论的人都迁到了边城,这一下秦国老百姓中就没有人讨论这种情况了。秦国公室和贵族敢于犯法同样都受到严重的处理。

经过几年之后,秦国的老百姓适应了严酷的秦法,他们转而认可以了商鞅这一套制度。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不但老百姓认可,连处死商鞅的秦惠文王也认可商鞅这一套,受过好几次处罚的公子虔虽然害死商鞅,但也认同。

这个和后世的变法完全不同,后世基本上人走茶凉。

比如现在正在热播的《清平乐》,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这是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才推行的。这4个人被贬出京城,“庆历新政”很快就无疾而终,接下来的“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也是无疾而终。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商君列传》,太史公是一个惜字如金的人,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文字去描绘商鞅见秦孝公的情景呢?

仔细一看,不难发现,司马迁已经告诉我们秦朝为什么灭亡的原因了。

错不在商鞅,而是秦国在一条路上走的太远,从没有更改过。

商鞅给出的是“霸道”,这的确适合当时积贫积弱的秦国迅速强大,强大之后的秦国,特别是统一六国的秦朝,它能不能继续行使“霸道”呢?

当然不可以了,因为诸侯都没有了,你已经君临天下。此时行的是帝道,最起码是王道。

秦始皇不是没有考虑过转型,比如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时候,秦始皇就让他们进行讨论。

当时丞相提出混合制,离秦地远一些的用分封制,离秦地近的用郡县制。廷尉李斯表示反对,最后说服了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

这等于说整个天下都会接受秦法的严酷。

站在后世看,这的确是一个巩固国家统一的好方法,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明显不太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呢?等一下还会谈到。

“霸道”的核心是什么?

《商君书》这一段话提示了其核心内含: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核心是民弱,只有民弱,国君设置的需求,比如军爵之类的封赏他们才会有很大的兴趣,因为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选择。

然后商鞅提出: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社会导向,引导所有人朝这个方向前行,使得秦国所有人都对战争特别有兴趣。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明显看到这条路的负作用,他几次想到转型 ,可惜当时这帮脱胎与秦国的秦朝重臣都觉得秦国这一套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几次转型都失败了。

当然后期的秦始皇已经有些昏庸,那就更不会想到这个问题了。

秦二世继位之后,辅佐的二位重臣,赵高,李斯就是法家高手,秦二世本来也习法,这样形成的局面就是秦二世朝不像秦始皇时期还有其他派别的重臣存在。

法家思维方式注定秦二世会继续延续酷法的道路急奔,因为百年秦国的实践证明这一条路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人都不会去思考秦国与秦朝的情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秦二世时期,秦法比秦始皇时期更加严酷,连皇室的成员都受不了,很多因法被处死。

商鞅变法的初始阶段在某一些文献记载中是通过残酷的杀戮方式让人们接受这个法。所以秦统一天下之后,自然会在非秦地也会重复上演这一幕。

秦曾经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西戎,他们认为自己的礼仪和文化是高于秦国的。

所以反抗自然更加激烈,秦应付的手段自然也会升级更为残酷,同时六国被灭的贵族自然也不甘心想着复国。

这样就形成了二股反对力量,老百姓不愿意,贵族不愿意。简而言之,原六国没有一人愿意执行秦法,认同秦国。一句话秦国已失民心,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秦国的确可以打败六国,但是想铁腕治理,当时的交通和反应系统显然无法支持。

所以史书中出现最多的文字就是:苦秦法。

六国都不乐意,那么只要有人带头,就肯定会纷纷跟随。陈涉吴广一举旗,天下就乱了。

秦已灭,六国也无存,这只是一段历史,但这段历史却告诉我们一个现实:

随着时代的变迁,情况的变化,原来好的是有可能走向反面。要应时因地因人而变,而不是僵化执行,商鞅的“霸道”的确是成就了秦国,但同时也毁掉了秦朝。因为秦朝在这条路上走的太远了。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何尝不是失败之源呢?所以中国人很聪明,用了四个字“祸福相依”来总结。

怎么才能回避这种情况呢?

细细品读《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仔细回味,不得不感叹老子思想的伟大,那才是长久永保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