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天灾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都是灭顶之灾。当我们翻开历史,或许只能看到几行冷冰冰的数据,但如果你再往数据里细看,你就能看到当时灾民之苦,哀鸿遍野,人命之卑微。
面对天灾,古代自然建立了救济灾民的体系。今天知常容想聊聊宋代救济灾民的体系构建。
当遇到天灾,比如蝗灾,水灾,旱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怎么样的呢?
除了昏庸的皇帝外,一般皇帝都会拔款,然后派官员去地方赈灾。
北宋官员接受任务就去灾区赈灾。赈灾是一门技术活,如果他们将这个想的十分简单,那就会成为老百姓的灾难,引发第二次灾难。
当时北宋官员普遍的做法就是划定一个地方,设立一个救灾点,然后让灾民全到这里来集中。当大量灾民聚集的时候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比如赈灾的物资是不是能跟得上,赈灾的人员够不够,灾民的卫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的北宋官员来说并不在意,他就是来赈灾,他来赈灾的真正目的不是来救老百姓,而是防止老百姓借势作乱,只要不乱,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所以这种不得法的赈灾成了次生灾难,这些灾民第二次受到伤害,明为赈灾实为杀人无异。
皆聚民城郭中,煮粥食之,饥民聚为疾疫及相蹈籍死,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而实杀之——《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
很多灾民因为吃不到粮食而死去,死掉的灾民无法及时安葬引发疾病。因为人口高度密集,所以这群灾民能活下来的并不多。
北宋前面几个皇帝还是比较清明,他们遇到天灾会心怀悲悯,甚至用作法会的方式消灾,但问题是皇帝不深入一线,他是看不到真相的,看不到官员的真正的做法。以往都是如此做法,所以皇帝也见怪不怪,直到富弼改变了这个局面。
富弼是北宋名相,他的岳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晏殊。富弼管辖区域出现了大水灾,有大量的流民出现。
这个时候富弼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赈灾之法,而是采用六步法赈灾。
第一步:有饭吃。
官府出的赈灾粮食肯定不够全部灾民救济,所以他发动没有受灾的百姓,让他们出粮食。这样一共筹集了十五万斛,基本上不会出现因为粮食不够而造成饥民饿死。
第二步:有房住
通过临时搭建房子和征用房子相结合,一共获得了十万多间房子,富弼让这些流民不聚集在一起,而是让他们住在这些房子中,同时提供柴火和干净的水源,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三步:有生活来源
暂时放开山林管控,这些山林可以任由这些流民砍伐以获得资源,自力更生,延续生活,减轻官府的负担。
第四步:激励官员。
对于赈灾有力的官员,富弼一律上报朝廷作为功绩。至于不力的官员有没有处分,史书中没有记载。
官吏皆书其劳,约为奏请,使它日得以次受赏于朝——《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
第五步:死者入葬
流民死掉的,都集中埋葬,称为“丛冢”,这样做是防止产生疾病,做好卫生工作。
第六步:遣散流民
水灾过后,农耕开始之时,富弼赠送每个流民回家的口粮,使他们能安心回家。
通过这六步,一共救活了五十多万人,这是多大的功劳。宋仁宗听闻很感动就要升富弼的官,但是富弼拒绝了,他说这就是我的职责。
弼曰:“救灾,守臣职也。”辞不受。——《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
宋仁宗后来将这种赈灾方式进行全国推广,成为宋朝赈灾的一种模式。
朱熹在古代是一个神一一样的人物,因为他选编的书是大家的必读书目。如果你不读,那就别参加科举了。朱熹的地位之高自然与他入选科举教材直接相关。他是南宋理学家,人称“朱子”,被列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人。
富弼的做法是面对大的天灾。除了这种大面积的天灾之外,还有一种天灾是小面积的,那就是欠收。
一般官府懒得管这种事情,因为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流民。
这件事朱熹管了,而且发明了“社仓法”。
什么是“社仓法”。
就是先借粮食,等青黄接上之后再加利息还。
比如朱熹先向州府借到米六百石来施救。夏天从社里的谷仓借米粮,冬天加利息偿还。歉收时免除一半利息,大饥荒时利息全免。十四年后,六百石米全数还给州府,尚有储米三千一百石,作为社仓,不再收利息。
这有些类似于基金的运作。这种方法也被推广。
甲子,下朱熹社仓法于诸路。——《宋史·本纪·卷三十五》
富弼和朱熹的做法都是造福百姓的,也一定程度呈现宋代对赈灾的做法。实际的执行中很多方法看上去很美,实践也很不错,但换个人操作可能就成了另一番景象。
我们以“社仓法”为例
民困于纳息,至以息为本,而息皆横取,民穷至自经——《宋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当利息被不法官员横取之时,这种救济的方式就会变成官员敛财的方式。再如富弼的方式也是一样,特别是那些征收粮食和房子的过程极有可能就变成强取豪夺。
所以“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长叹“社仓法”已经成空文,一半被官员贪污,一半变成朝廷非正常调用的钱粮来源。遇到荒年歉收,每一个人除了摇头叹息,一点办法也没有。
今有司积谷之法,亦社仓遗训,然所积只纸上空言,半为有司干没,半充上官,无碍钱粮之用。一遇荒歉,辄仰屋窃叹,不如留谷于民间之为愈矣。噫!——《智囊(选录)·明智部·朱熹》
这就是宋朝赈灾救百姓的全貌。
赈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成为二次天灾,在古代发生二次天灾的概率极高,究其原因是这些古代官吏心中根本装不下老百姓,只装的下自己的官位。